老城鄉(河南省孟津縣老城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老城鄉位於縣境東部,東接鞏縣,西連白鶴鄉,南與平樂鄉、偃師縣邙嶺鄉接壤,北和孟縣交界。總面積128.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6.9%。1985年底耕地面積45236畝,人均0.86畝。全鄉有20個行政村,88個自然村,252個居民組,11660戶,52714人,人口密度409人,在總人口中,除蒙古族2人,回族10人外,其餘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城鄉
  • 所屬地區:縣境東部
  • 面積:128.8平方公里
  • 人口:52714人
  • 耕地面積:45236畝
鄉政府駐地孟津老城,距縣城22公里。自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至1959年427年中,除1948年—1951年外,它一直為孟津縣城。1959年9月縣人民委員會遷入新城(長華)後,老城由一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變為一鄉的中心。
老城鄉地勢低平,海拔最高處為206米(小寨村老君洞南),最低處為118米(東李河村南)。全鄉山地、平川、灘涂各占土地面積的1/3。1964年因和孟縣發生灘地糾紛,雙方經省調解達成“四書記協定”。黃河大渠經過全境,灌溉條件較好,平川區稻麥兩熟,是全縣的主要糧產區。1984年,人均生產糧食達818.8斤。1985年,雖遭風旱雨雹等嚴重自然災害,但糧食單產仍達511斤。總產3216.9萬斤,人均生產糧食610.3斤,人民生活比較富裕。
老城鄉種植果木歷史悠久,是孟津梨的主要產地。梨果飲譽國內外,有“中國金桔”之稱,封建時代曾被列為貢品。1985年全鄉有梨園76個,面積632畝,梨樹11000餘株,年產量886市擔。1958年開始栽植蘋果,1985年有蘋果園42個,面積729畝。果樹13000餘株,年產量5996市擔。另外還有少量的山楂、桃、杏、葡萄等果樹。農林間作營造的黃河防護林帶0.21萬畝,零星植樹15.4萬株。
老城鄉地跨黃河,沼澤、灘涂較多。零星的水產養殖,雖然已有20餘年歷史,但產量甚微。1980年後,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漁業生產發展迅速,池、塘養魚普遍開展。1984年扣馬村專業戶首建百畝魚塘,實行魚、豬、雞、鴨綜合飼養,在民眾中引起重視,養魚致富形成熱潮。到1985年全鄉魚塘水面達1089畝,年產量50725公斤。
1985年全鄉有大牲畜1477頭,其中役畜占91.6%。羊1974隻。其中奶山羊1356隻,占68.7%。豬14123頭。家禽119102隻。肉類總產量116.6萬斤,奶類產量25.1萬斤,禽蛋產量34.6萬斤。
老城鄉境內設有縣標件廠、鄉辦機械廠、電話設備廠、村辦麵粉廠、化工廠、造紙廠、印刷廠、水泥制板廠等。鄉辦企業1985年固定資產230.54萬元,與1982年相比,增長232.6%。產值152.11萬元,增長94.5%。利潤6.2萬元,增長0.6%。上交稅金5.37萬元,增長33.2%。村辦企業1985年固定資產980.28萬元,與1982年相比,增長287.2%。產值1657.73萬元,增長215.8%。利潤202.97萬元,增長115.1%。居民組辦企業26家,從業人數147人,產值71.39萬元,利潤14.43萬元,上交稅金2.31萬元。聯辦企業126家,從業人數1629人,產值458.33萬元,利潤57.58萬元,上交稅金11.61萬元。個體企業2116家,產值1025.05萬元,上交稅金21.05萬元。
小寨村的村辦企業為全縣之冠,1985年全村有商標印刷、造紙、紙箱、緊固件、機磚、麵粉等18個廠,其中商標印刷馳名省內外。村辦企業有固定資產650餘萬元,從業人員1150人(占全村勞動力的76.8%),年產值500餘萬元。工農業純收入人均810元是全縣人均收入最富的村。
老城鄉在歷史上是縣城長期所在地,水陸交通便利。境內設有花園渡口,鄰近鐵謝、白鶴渡口。1922、1933年兩次修築洛陽—孟津—白鶴全長26公里的土面公路,曾短時間通客貨車。1975年以後,洛陽—白鶴、長華—老城、老城—扣馬公路陸續通車。1977年,洛陽黃河公路大橋於雷河村北建成。國道錫林浩特—海安公路,自北而南貫穿鄉境,客貨車輛不絕於途。1970年通車的焦(作)枝(城)鐵路,由鄉西南部傍境而過。鄉境距白鶴、邙山車站僅數公里。優越的交通條件,對發展全鄉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老城商業繁榮,由來已久。民國時期,各業商號,經營齊全。店館攤販,遍布街巷。李皂經營的裁縫店、孟姓的木匠鋪、趙碾的紙紮鋪、邢趙兩家的飯莊,生意興隆,馳名當時。特別是潘新節家的燒雞、劉水的粉湯、閻三的鍋貼饃、李鳳奇的羊肉湯、李岳的鹵豬肉等著名小吃,各具特色,膾炙人口。
孟津縣供銷合作社於1958年8月設立老城、鐵爐、扣馬三個基層社。1985年,供銷網點遍布各村,(共設門市部七個,農村零售店5個,雙代店12個),另有個體工商戶210個,總銷售額達399萬元,全鄉固定性農貿市場有老城村、雷河村、東良村三個。其中雷河村會(逢一為會期),由於地處洛陽黃河公路橋頭,鄰近孟縣、和洛陽市的吉利區、郊區,每至會期人如潮湧,物資豐富。自1979年起會以來,已成為全縣著名的物資交流會。
老城鄉一向以重視文化教育事業而著稱。光緒三十年(1904年)首創高等國小堂。1913年設立女學。1928年又率先在國小實行男女同校。1928年在縣城建立師範學校,1945年扣馬人魏明甫在小寨村創建會盟中學。建國後,老城鄉的教育事業更加發達。1983年老城鄉最先普及了國中教育,1984年小寨村實行了中小學生免費入學。到1985年設國中14所(其中4所系國小附設國中),74班3360名學生。國小18所,教學點26處,1717班6656名學生,全鄉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8.9%。還有鄉辦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7所。東良農技校培養的小麥新品種“東良429號”,有明顯增產效果,已支援兄弟縣鄉良種200萬斤,獲縣良種推廣一等獎、市良種推廣二等獎、全國科學普及二等獎。
商代末年“八百諸侯會孟津”和“伯叔夷齊叩馬諫”的歷史事件(扣馬村有會盟台遺址),以及史前“龍馬負圖出於孟河”,伏羲氏依圖畫八卦、造書契、創造文字的歷史傳說(雷河村有龍馬負圖寺),都發生在老城鄉境內,著名的小潘溝仰韶文化遺址等眾多的古文化遺存也在老城鄉境內。老城東門內有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故居。明清時代城牆,城內文廟、城隍廟、十字街木石牌樓等古建築多拆毀於1958年前。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也非常活躍,排鼓、獅舞、高台,高蹺、旱船、戲曲及寺廟舞蹈、歌唱等應有盡有。建國後,其形式和內容多有改革和更新。到1985年,尚有獅舞、排鼓、龍燈、業餘劇團等社團10餘個。孟河村青年婦女首闖歷來為男性所壟斷的排鼓社禁區,1984年在全縣嶄露頭角。1979年建立鄉文化站。另有劇院1個(1100個座位),公私電影放映隊7個(放映機8部),從業人員近30人。
老城鄉在建國前只有少量中藥店鋪和一些亦農亦醫的中醫,多為流動性行醫治病。東良村著名內科兒科中醫劉平天,行醫60多年,人們為其立碑頌德。西醫極少,僅鐵爐村有一外籍醫生田志明開設一個簡易診療所。1954年,田志明和台蔭村西醫李欽、梁輯五,花園村中醫陸青、小集村中醫蘭國正,合股組成中西醫聯合診所,屋鸞村中醫張士謙等相繼在老城十字街開辦醫療所。1958年建立公社衛生院,1981年在東良門診部的基礎上建立分院。1985年鄉衛生院有醫療大樓2座,占地600餘平方米。有醫護人員71名,病床70張,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等科室。1970年後,各村(大隊)建立了村衛生室。1985年全鄉出生556人,計畫生育率為87.95%,育齡婦女節育率為95.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6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