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向

老向(1898——1968),名王煥斗,字向辰,號老向。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縣)人。參加了五四運動,1919年即加入國民黨,抗戰時期主編刊物《抗到底》。上世紀三十年代即以京味、通俗文學著名。與老舍、老談並稱“三老”,香港名作家雲他的成就不在老舍之下。列入“中國現代文學百家”,出版《老向代表作》。

基本介紹

  • 本名:王煥斗
  • 別稱:老向
  • 字號:字向辰
  • 出生時間:1898
  • 去世時間:1968
人物介紹,代表作,文評,

人物介紹

抗戰時他用時一個月寫作了《抗日千字文》 ,易稿不下百次,于右任、邵力子、陳立夫、老舍等都幫助他推敲文字。被作為當時的教育部的非常時期民眾叢書之一, 《抗到底》雜誌原預告刊登,結果因為武漢淪陷,直到第二年轉到重慶才刊行出版。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老向是堅定的愛國者,老向、老舍、老談是當時有名的“三老” ,他們文章的共同特點是“幽默、通俗、有鄉土味兒”。他們的文筆通俗嚴謹,符合文法和漂亮的白話文,使文字和語言相得益彰。三個人同樣憎恨日本人的野蠻侵略, 但又各有各的性格,以各自的方式吐露著北方漢子的肝膽相照和憤惡如仇。他們常常聚在一起借黃酒澆愁,待酒酣人醉,老舍哭,老談罵,而老向則笑。
論幽默“三堂”似不及“兩老”,“三堂”——語堂、知堂(周作人)、鼎堂(郭沫若)“兩老”——老舍與老向。“兩老”走的文學道路頗多相似之處,得到評價卻不同。老舍聲聞遐邇;老向則一直受到不公平的漠視。從 30 年代到 40 年代,老向寫過不少優秀的小說與散文;尤其是在抗戰時期,老向在曲藝方面所作的努力,即使不超過老舍,最低限度也有同樣的成就。在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能竭力擺脫西洋文學的影響的,老向是極少數中間的一個。他的作品,民族風格顯明,不大有洋蔥味。” 小說、散文和各種民間說唱文學老向都樣樣能寫,題材廣泛,勤奮高產,語言通俗,便於說唱,兼具京派文學、幽默派文學、通俗文學又自成一家。內容充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強烈憎恨和對人民大眾的熱愛, 洋溢著愛國主義樂觀精神,對抗戰必勝懷有堅定的信念。反對消極抗戰,反對“亡國論” ,反對投降主 、義和漢奸行為,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老向的作品做到了“文章下鄉”“文章人伍”,大後方一些民間藝人採用他的作品到處演唱。老向不計個人得失,只要老百姓喜歡的他都寫。抗戰時經濟十分困難,一般小說、詩歌只能發行二、三千冊,上五千冊就算很好的了,老向的《抗日三字經》一版再版,各階層人士都愛讀它。老向在曲藝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長期煙滅無聞,的確是有失公道和引人深思的。

代表作

長篇小說《庶務日記》、中篇小說《禿油錘》、短篇小說《村兒輟學記》《換一換年頭吧》《其實》等,散文《村聲》《掃帚》《月亮故鄉好》等,說唱作品《抗日三字經》 。

文評

斯人遠去空留名——作家老向其人其事
生於河北辛集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的現代著名作家老向,曾被譽為京味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作品在平靜中透露著韻味十足的民族氣息;曾是《論語》派的三大台柱子,有“幽默作家”的頭銜;跟老舍、老談合稱“三老”,與老舍相互呼應一起高舉通俗文藝的大旗;他懷有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參加了“五四”運動和北伐戰爭,是抗戰文藝的主將。 從農村娃到北大才子 老向學名“煥斗”,字向辰。袁世凱稱帝那年,老向國小畢業後無錢升學,只得回家務農。學校老師愛才,為其輟學而深感惋惜,就送他路費,先助考保定師範不中,後再次投考北京師範學校,結果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當時,北京正值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之時, 各種新思想、新思潮都深刻地影響著少年時期的老向,他廣泛地吸納著知識的養料,也逐步形成了進步的人生觀。
1917 年,華北鬧水災,老向的家當然未能夠倖免。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這時偏又他的父親突然去世,給了對未來滿是憧憬的老向迎頭一擊,一時不知所措。一些鄉鄰就嘲笑他讀不成書又做不了莊稼活, 對老向的內心產生強烈的刺激,更激活了他繼續求學的夢想。他強忍住喪父之痛,待大水消退,他就帶著急切而又熱忱的心情,匆匆忙忙上路了。趕回學校,已是開學兩周了。
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生為熱血青年的老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遊行集會,並於同年加入了國民黨。因為示威遊行火燒趙家樓,被軍閥通緝,只好逃離北京,在家鄉躲避了一些日子,事態平息後返回北京繼續讀書。畢業後到一國小任校長, 為了教學需要和傳播科學知識,老向因為課餘做化學實驗引起火災而被免職。丟了教職,老向沒有太在意,遂於 1923 年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來到當時中國風起雲湧的文化革命的中心。 在這裡有機會接觸到新文化運動的風雲人物,像蔡元培、胡適、李大釗等,聆聽他們的講課教誨,對於社會的認識視野更加開闊, 也確定了自己的人生和文藝創作的方向。他在學校里開始嘗試著寫作並陸續發表了一些作品,展露自己不俗文藝才華。
1926 年春,受大革命的影響,作為時代的青年,早已按捺不住激情澎湃的內心,隨即決定投筆從戎,去投奔南方的革命軍。 他與同鄉何容一起參加了北伐,到武漢任第十一軍第十師政治部為指導員,在浴血醒風和出生入死的戰爭中,歷練了老向堅強、剛正的人生品格,經常在行軍打仗之餘擬寫作了“前方工作通訊” ,斷斷續續記錄了北伐戰爭的見聞逸事,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1929 年他重返北京大學學習,也完成了他人生的大轉折。 從教書匠到文藝抗戰的主將 老向畢業後先是定居北平,在北京的幾所學校里以教書著述為業,並創作了長篇小說《庶務日記》,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地位。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追隨愛國將領馮玉祥去南京,1938 年到武漢,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請進了自己的官邸居住,商量如何宣傳抗戰。他在老舍的支持下,不久就於 1 月份創辦了全國性通俗文藝半月刊《抗到底》。當時國民黨中,有人投降,有人求和,有人騎牆,有人主張抗日到底。老向把自己主編的刊物命名為《抗到底》,旗幟鮮明地表示堅持國共合作,抗日到底的決心。他在發刊詞中寫道:“倡言妥協的假抵抗者是漢奸,真正抗日者必要抗到底。”政治方向極其明確。藝術上公開宣稱《抗到底》以發表民間喜聞樂見的通俗文藝為主, “用民間文藝的題材寫民眾 ”讀物,目的是為民眾,為士兵。《抗到底》淺顯,明白如話, “初識文字的看得懂,不識文字的聽得懂” ,深受大後方老百姓的喜愛。 《抗日三字經》 這一時期, 的寫作是老向最主要的收穫。 在《抗日三字經》 《抗到底》發表後,隨即由成都商務印書館、西安大東書局等出版發行,一個月竟銷售了 5 萬冊。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在各地發現了十幾個版本,成為華夏大地廣大軍民爭相傳誦的理想教材, 一時洛陽紙貴。西安大東書局版本封面為紅白兩色套印,並刊有蔣介石戎裝半胸頭像;書籍的版本為大 32 開,正文字數在 3000左右,計 13 頁 25 面,書名則由當時著名的抗日將領馮玉祥將軍題寫。打開書本,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出版的目的: “人之初,性忠堅;愛國家,出自然;國不保,家不安;衛國家,務當先。 ”接著述說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 “倭寇禍,起明朝;沿海岸,亂殺燒;戚繼光,發兵剿;醜倭寇,鼠竄逃……”詩句既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又言簡意賅,發人深省。隨後,他用時一個月寫作了《抗日千字文》 ,易稿不下百次,于右任、邵力子、陳立夫、老舍等都幫助他推敲文字。被作為當時的教育部的非常時期民眾叢書之一, 《抗到底》雜誌原預告刊登,結果因為武漢淪陷,直到第二年轉到重慶才刊行出版。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老向是堅定的愛國者,老向、老舍、老談是當時有名的“三老” ,他們文章的共同特點是“幽默、通俗、有鄉土味兒”。他們的文筆通俗嚴謹,符合文法和漂亮的白話文,使文字和語言相得益彰。三個人同樣憎恨日本人的野蠻侵略, 但又各有各的性格,以各自的方式吐露著北方漢子的肝膽相照和憤惡如仇。他們常常聚在一起借黃酒澆愁,待酒酣人醉,老舍哭,老談罵,而老向則笑。可以想見,這笑中含著對於世事無奈與達觀,也充滿對於未來樂觀的期待。
從京派文學到通俗文學 20 年代後期至 30 年代中期,京派文學是活躍於北方文壇的一個重要流派。北京較少受南方激盪的政治風雲的衝擊, 老向和一部分對社會現實不滿的知識分子,潛心於文學天地,去追尋理想的境界和個性的發展。老向也像沈從文一樣強 ,調自己是“天生的鄉下人”“仿佛連靈魂都包一層黃土泥” ,他的創作表達了他們對鄉土的依戀。作品所嚮往的 “鄉土情結”也是澆築鄉村小說文化內涵的活水和文化內涵構建的主要資源。 作為老舍好友且與老舍風格呼應的老向,來自鄉下自稱未脫“黃土泥”的老向更有興味於鄉村經驗集子中確也有寫胡同、富於北京氣息的,如《故都黎明的一條胡同兒里》等。 老向真誠地為“文藝下鄉”實幹苦幹,為民眾“雪裡送炭” 不計個人名利,在紙醉金迷的舊社會, 這種愛國為民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老向同老舍共事多年,交往甚密,同為開拓現代通俗文學的先驅。
文協舉辦了“通俗文藝講習會” 王,向辰是主講之一, 他與老舍等合作編輯了《通俗文藝五講》 ,此外,還協助《民眾文章》和“通俗讀物編輯刊社”的編輯工作,提供稿件,推薦作品,出版了大量通俗文藝小冊子。在戰時文藝大眾化、通俗化運動中,老舍是主將,老向是得力助手,他們為普及通俗文藝,宣傳和鼓勵人民民眾同仇敵驚,團結抗日,起到了顯著的積極作用。 評論家劉以鬯在《評 》 〈村兒輟學記〉 中談及老向時說:“老向作品的重要性,為史家所忽視,是一件必須引以為憾的事情。 《論語》時期,寫幽默文章最受注 。
論幽默“三堂”似不及“兩老的,是“三堂”——語堂、知堂、鼎堂(郭沫若)“兩老”——老舍與老向。“兩老”走的文學道路頗多相似之處,得到評價卻不同。老舍聲聞遐邇;老向則一直受到不公平的漠視。從 30 年代到 40 年代,老向寫過不少優秀的小說與散文;尤其是在抗戰時期,老向在曲藝方面所作的努力,即使不超過老舍,最低限度也有同樣的成就。在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能竭力擺脫西洋文學的影響的,老向是極少數中間的一個。他的作品,民族風格顯明,不大有洋蔥味。” 小說、散文和各種民間說唱文學老向都樣樣能寫,題材廣泛,勤奮高產,語言通俗,便於說唱,兼具京派文學、幽默派文學、通俗文學又自成一家。內容充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強烈憎恨和對人民大眾的熱愛, 洋溢著愛國主義樂觀精神,對抗戰必勝懷有堅定的信念。反對消極抗戰,反對“亡國論” ,反對投降主 、義和漢奸行為,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老向的作品做到了“文章下鄉”“文章人伍”,大後方一些民間藝人採用他的作品到處演唱。老向不計個人得失,只要老百姓喜歡的他都寫。抗戰時經濟十分困難,一般小說、詩歌只能發行二、三千冊,上五千冊就算很好的了,老向的《抗日三字經》一版再版,各階層人士都愛讀它。老向在曲藝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長期煙滅無聞,的確是有失公道和引人深思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