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中醫方劑名。為溫里劑,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功效。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臨床常用於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基本介紹

  •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 主治:血虛寒厥證
  • 分類:溫里劑-溫經散寒
  • 出處:《傷寒論》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附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附方 黃芪桂枝五物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比較,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當歸四逆用桂芍,細辛通草甘大棗,養血溫經通脈劑,血虛寒厥服之效。

組成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甘草、大棗。

用量

當歸12g,桂枝9g,芍藥9g,細辛3g,通草6g,大棗8枚,炙甘草6g。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方義

本方多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治療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為主。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本方以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

配伍特點

溫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運用

本方用於血虛寒厥證,臨床套用以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以活血祛瘀;若兼有水飲嘔逆者,加吳茱萸、生薑;若婦女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睪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加烏藥、茴香、良姜、香附等以理氣止痛。

附註

附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組成 當歸、芍藥、甘草、通草、桂枝、細辛、生薑、吳茱萸、大棗。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和中止嘔。
主治 血虛寒凝,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嘔吐腹痛者。

附方 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 黃芪、桂枝、芍藥、生薑、大棗。
功用 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主治 血痹。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者。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三方均是在桂枝湯基礎上加減而來。其中當歸四逆湯主治血虛受寒,寒凝經脈的手足逆冷及疼痛證;若在當歸四逆湯證基礎上兼見嘔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素體虛弱,微受風邪,邪滯血脈,凝澀不通致肌膚麻木不仁之血痹。

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比較

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里,陽氣內郁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症;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並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症;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不在髒,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併兼見肢體疼痛等症。

重要文獻摘要

1、許宏《金鏡內台方議》卷7:“陰血內虛,則不能榮於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於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佐;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道與厥也。”
2、《古方選注》:當歸四逆不用姜、附者,陰血虛微,恐重劫其陰也,且四逆雖寒,而不至於冷,亦惟有調和厥陰,溫經復營而已,故用酸甘以緩中,辛甘以溫表,寓治肝四法,桂枝之辛以溫肝陽,細辛之辛以通肝陰,當歸之辛以補肝,甘、棗之甘以緩肝,白芍之酸以瀉肝,復以通草利陰陽之氣,開厥陰之絡。
3、《醫宗金鑒》: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味極辛,能達3陰,外溫經而內溫髒;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內通竅而外通營;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減去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