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士楊景和塤傳

義士楊景和塤傳

古文,節選自《明文在》卷八十四,作者為張弼,講述了楊塤的故事,楊塤是一位天資敏悟、有創造性的平民藝術家。但更主要的,他是一位見義勇為的義士。當錦衣衛指揮門達怙寵驕橫,誣陷同僚袁彬,拷掠成獄,官吏們雖然都為袁彬叫屈,但沒有人敢於出面援救,這時只有素不相識的楊塤,敢於上疏喊冤。同時,又用謀略揭穿了門達欲誣華蓋殿大學士李賢的陰謀。這是一位有勇有謀,有才有藝,而又不願為官的可敬人物。張弼在表彰他的同時,也鞭撻了權貴及那些為權貴們“掃門捧溺”的“高冠長裾”的“科第人物”,可謂一箭雙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義士楊景和塤傳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張弼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品翻譯,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天順間[1],錦衣衛指揮門達怙寵驕橫[2],凡忤之者,輒嗾覘卒潛致其罪[3],逮捕拷掠,使無詰證,莫可反異。由是權傾一時,言者結舌。其同僚袁彬質直不屈[4],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獄。內外鹹冤之,莫或敢發也。
京城有楊塤者,戍伍之餘夫也[5]。素不識彬,為之上疏曰:“正統十四年[6],駕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護聖躬,備嘗艱苦。及駕還復辟[7],授職酬勞,公論稱快。今者無人奏劾,卒然付獄,考掠備至,罪定而後附律[8],法司雖知其枉[9],豈敢辨明。陷彬於死,雖止一夫,但傷公論,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審錄,庶得明白,死者無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無祿秩[10],見此不平,昧死上言。”遂擊登聞鼓以進[11],仍送衛獄[12]。
達因是欲盡去異己者,乃緩塤死,使誣少保吏部尚書華蓋大學士李賢指使[13]。塤佯諾之。達遂以聞會三法司[14],鞫於午門前[15],塤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於賢無預。達計不行,而彬猶降黜,居第盡毀。
未幾,英宗升遐[16]。言者劾達罪,舉塤事為證。達謫死南丹[17],彬復舊職,代達總衛事。成化初[18],修《英宗實錄》。稱“義士楊塤”雲。
塤字景和,其先某處人。父為漆工。宣德間[19],嘗遣人至倭國傳泥金畫漆之法以歸[20],塤遂習之,而自出己見,以五色金鈿並施[21],不止如舊法純用金也,故物色各稱,天真爛然,倭人見之,亦齚指稱嘆[22],以為不可及。蓋其天資敏悟,於書法詩格不甚習,而往往造妙,故其藝亦絕出古今也。既不避權奸,為此義舉,人亦莫敢以一藝目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隱於藝以自高。
華亭張弼論曰:義者,無所為而為,合天下之公論者是也。使雖公論,行之以私,則其中已不義矣。若塤者,於彬無恩,於達無隙,又非言官,以圖塞責也。特以公論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於行義何如哉!然此公論,具人面目者皆能知之,而高冠長裾,號稱科第人物者,乃低佪淟涊[23],甘為之掃門捧溺,無所不至,而覸然自得[24],夸噪於人,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聞塤之風,亦可少愧矣!予來京師,國子祭酒鄉先生陳汝同曰[25]:“塤真義士也,吾欲為之作傳。”先生沒而傳未作,弼故補之。不特為塤計也,庶亦勵世之頑無恥者雲。

作品翻譯

天順年間,錦衣衛指揮門達恃寵驕橫,凡是與他意見不合的人,他就唆使密探暗中羅織罪名,逮捕、拷打他,遭刑訊者即使被冤枉,明知他沒有任何證據也不敢反抗。因此他權傾一時,說話的人都噤若寒蟬。他的同僚袁彬正直不屈,於是門達用重案陷害,嚴刑拷打,羅織罪名定案。朝廷內外的官員都認為袁彬冤屈,(但)沒有人敢站出來打抱不平。
京城裡有一個叫楊塤的人,本是一名戍邊的戰士。他平素並不認識袁彬,卻為他上書說:“正統十四年,皇上身陷沙漠,朝廷大臣都跑散逃生,只有袁彬一人,(雖然)只是一個校尉罷了,卻能保護皇上的人身安全,飽受艱辛困苦。等到皇上駕還重新稱帝,授予其官職作為報酬,大家都稱讚。現在沒有人奏報彈劾,不料卻被投入監獄,飽受拷打,先判定罪名,然後才以律法條文胡亂強加,法務部門雖然知道他冤枉,(但)怎么敢辯駁澄明呢。陷害袁彬於死地,雖然只是一個人,然而有傷刑罰的公正和道義的公平,人人都沒有自我安全感了。我乞求把袁彬等人交給皇上來審查,希望澄清事實真相,(讓)死的人沒有遺憾,活著的人也安然。我本是一個貧民,沒有俸祿官品,(但)看見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仍要)冒死上書。”於是他打起登聞鼓來進言,仍被送交錦衣衛獄。
門達因此想全部剷除異己者,於是判楊塤死緩,讓他誣告是少保吏部尚書華蓋大學士李賢指使。楊塤假裝允諾他。門達於是把這件事上報、並召集三法司,在午門前審訊,楊塤於是秉公陳述事實,他說以前所說的一切都發自自己的本意,和李賢沒有一點關係。門達的詭計因此不能得逞,但是袁彬還是被降職罷黜,他的宅第都被毀壞了。
不久,英宗逝世。進言的人彈劾門達的罪行,列舉楊塤的案件為例證。門達被貶死於南丹,袁彬恢復了舊職,代替門達總管錦衣衛事務。成化初年,編修《英宗實錄》,把楊塤稱作“義士”。
楊塤字景和,他的祖先是某個地方的人。他的父親是個漆匠。宣德年間,曾經被派遣到倭國傳授金屑畫漆的方法,以後回國,楊塤於是就學習這種本領,卻能獨出心裁,把五色金鈿並用,不只是照老方法單純用金色,所以物件的色彩各自相稱,天真爛漫,倭人看見了,也咬著手指頭,嘖嘖稱讚,認為這是不可企及的。由於他天資聰穎,(雖然)對於書法詩格不怎么研習,卻往往能達到妙境,所以他的技藝也出類拔萃。他既不避讓權奸,做出上文所述的這樣的義舉,人們不敢用一門技藝看他。有個想要授予他官職的人,他不就職,於是就隱於技藝以孤高自守。
華亭張弼議論說:義,就是不是自己的事而去做,做的事合乎天下公論啊。去做雖然符合公論,但帶有私情去做,那么這又是不義了。像楊塤,和袁彬沒有恩情,和門達沒有嫌隙,他又不是諫官,要完成職責。只是因為被眾人的議論所激勵,挺身而出而陷身虎口,他沒有死是很僥倖啊,怎么這樣勇於做仁義之事呢?然而這種眾人的議論,凡是具有人的面目的人都能知道,但那些穿著華麗的衣服,號稱科舉及第的人,卻不敢出頭,行為污濁,心甘情願地為他們掃門捧尿,無所不至,悄悄地看著他人,心得意滿,大聲地向他人誇耀,為什麼利害改變人們的節操竟然像這樣嚴重呢!聽到楊塤的節操,也應該稍稍心中有愧啊!我來京師,國子祭酒鄉先生陳汝同說:“楊塤,是個真正的義士啊,我想為他寫傳記。”先生去世了而傳記沒有寫,所以張弼就補寫了這篇序。不僅僅為楊塤考慮,也希望用來激勵世上那些愚頑沒有羞恥之心的人。

作品注釋

[1]天順:明英宗復辟後的年號,相當於公元1457—1464年。
[2]錦衣衛: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明代設定,其原來的職掌為護衛皇宮和掌管皇帝出入的儀仗。明太祖特令兼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和審問的權利。其最高長官為指揮使,常由皇帝的親信充任。門達:豐潤(今屬河北)人。天順初,以“奪門”功,進錦衣衛指揮使。遍布鷹犬,入獄者日眾,文臣受害尤甚,憲宗立,言官交章論劾,充軍廣西。怙(hù)倚仗。
[3]覘(chān)卒:密探。覘,窺視。
[4]袁彬:字文質,江西新昌人。正統末,以錦衣校尉扈英宗北征。土木之變,從官奔散,彬獨隨侍。及入沙漠,與帝同寢,英帝復辟,歷擢指揮使掌錦衣衛,官終前軍都督。
[5]戍伍:守邊部隊。
[6]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正統為明英宗年號。
[7]復辟:指明英宗恢復皇位,重新稱帝。辟,謂君主。
[8]附律:增附的律例。
[9]法司:掌司法刑獄的官署。
[10]祿秩:俸祿官品。
[11]登聞鼓:古代帝王為了聽取臣下諫議或冤情,在朝堂外懸鼓,許擊鼓上聞,謂之登聞鼓。
[12]衛獄:錦衣衛獄。
[13]李賢:字原德,鄧縣(今屬河南)人。宣德進士。正統初,扈從英宗北征。英宗復辟,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未幾,進吏部尚書。位居首輔,頗多匡輔。憲宗即位,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卒於官。
[14]三法司:指全國高級司法機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15]鞫(jū):審訊。
[16]升遐:升天,因指帝王的死。
[17]南丹:今廣西僮族自治區南丹縣。
[18]成化:明憲宗年號。成化元年為公元1465年。
[19]宣德:明宣宗年號,相當於公元1426—1435年。
[20]泥金:金屑。
[21]金鈿:金花釵。
[22] 齚(zé)指:咬著手指。
[23]低徊:徘徊。淟涊(tiǎn niǎn):污濁。
[24]覸(jiàn)然:偷偷地看著人的樣子。
[25]國子祭酒:主管學政、領所隸國子監等學。鄉先生:同鄉先輩。

作者簡介

張弼(1425—1487),字汝弼,自號東海,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公元1466年(成化二年)進士,授兵部主事,進員外部,遷南安知府。治績頗著。後謝病歸,南安士民為之立祠。弼自幼聰穎,工草書,為世所重。又善詩文,與李東陽、謝鐸善。嘗自言“吾平生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李東陽以為英雄欺人之語。《加庫全書總目》謂其文“直抒胸臆,不事鍛鍊”。著有《東海文集》、《鶴城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