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紅樹

美洲紅樹

美洲紅樹(學名:Rhizophora mangle Linn. ):是一種落葉喬木,有支柱根,枝有明顯的葉痕。葉革質,互動對生,全緣,無毛,具葉柄,常常下面有黑色腺點;托葉披針形,稍帶紅色。花兩性,2至多朵排列成1-3回聚傘花序;花瓣4,全緣,早落,生於花盤基部;雄蕊8-12,花絲極短,生於花盤邊緣,多室,瓣裂;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有2顆胚珠,花柱不明顯;種子1顆,無胚乳,於果實未離母樹前發芽,胚軸突出果外成一長棒狀。

生長於熱帶海岸鹽灘和海灣內的沼澤地。是一個沿海、河口的物種,可以容忍鹽水和大洪水。分布於美洲。(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美洲紅樹,樹高12.19米,有厚厚的樹冠。又名紅樹林,是所有紅樹林中最有名的紅樹,屬於“真正的紅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有支柱根,生於海邊鹽灘上;枝有明顯的葉痕。葉革質,卵形至橢圓形,長15厘米。互動對生,全緣,無毛,具葉柄,常常下面有黑色腺點,中脈直伸出頂端成一尖頭;托葉披針形,稍帶紅色。
花兩性,2至多朵排列成1-3回聚傘花序,總花梗生於當年生葉腋或已落葉的葉腋;花萼4深裂,革質,基部為合生的小苞片包圍;花瓣4,全緣,早落,生於花盤基部;雄蕊8-12,無花絲或花絲極短,生於花盤邊緣,多室,瓣裂;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有2顆胚珠,花柱不明顯,或長達6毫米,柱頭不分裂或不明顯的2裂。
種子1顆,很少2-3顆,無胚乳,於果實未離母樹前發芽,胚軸突出果外成一長棒狀。
是熱帶、亞熱帶海灣、河口泥灘上特有的常綠灌木和小喬木群落,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種子可以在樹上的果實中萌芽長成小苗,然後再脫離母株,墜落於淤泥中發育生長,是一種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
美洲紅樹(Rhizophora mangle Linn.)是紅樹屬的模式種。

主要變種

  • Rhizophora mangle var. racemosa (G.Mey.) Engl.
  • Rhizophora mangle var. samoensis Hochr.

產地生境

原產地: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貝寧、百慕達、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喀麥隆、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庫拉索島、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赤道幾內亞、法國、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加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賴比瑞亞、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奈及利亞、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語區)、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獅子山、聖馬丁島(荷屬)、蘇利南、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佛羅里達、喬治亞、夏威夷、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京群島。
引進:澳大利亞(昆士蘭州)。
美洲紅樹分布圖美洲紅樹分布圖

生長習性

紅樹是濕地的特色植物,每年開兩次花,春季一次,秋季一次。一棵紅樹花謝以後,能結出300多個果實。果實細而長,長度一般在20厘米以上。每個果實中含有一粒種子。當果實成熟時,裡面的種子就開始萌發,從母樹體內吸取養料,長成胎苗。胎苗長到30厘米時,就脫離母樹,利用重力作用扎入海灘的淤泥之中。幾小時以後,就能長出新根。年輕的幼苗有了立足之地,一棵棵挺立在淤泥上面,嫩綠的莖和葉也隨之抽出,成為獨立生活的小紅樹。
一般生長在沿岸而泥土鬆軟淤積的潮間帶,這些地方的基層不穩定、土壤缺氧與及含有相當高的分。紅樹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有獨特的適應方法生長。

主要價值

紅樹林又被稱為“海岸衛士”具有抵禦風浪的作用,幾百米長的紅樹林就可以抵禦颱風的襲擊. 紅樹林的下面是魚蝦蟹等海洋動物繁衍棲息的理想場所,對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紅樹林又是一種稀有的植物群落,是鳥類棲息的天堂,紅樹林生長的灘涂為鳥類提供了大量的食物魚,同時紅樹林的害蟲也是鳥類的美味佳肴。這些便吸引了大量鳥類棲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