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道(李娟創作系列散文)

羊道(李娟創作系列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羊道》是作家李娟創作的系列散文,共包括《春牧場》《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首次出版於2012年8月。

該系列散文講述了李娟與哈薩克牧民扎克拜媽媽一家在新疆阿勒泰地區歷經寒暑跋涉的遊牧生活。書中李娟恰到好處地展示了與大自然生死相依之情,對哈薩克牧民的生活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字裡行間流露著他們原生態的生活與交流方式,使散文整體透出靈動原始的基調。

《羊道》獲2011年度人民文學獎“非虛構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羊道
  • 外文名稱:Goat Trails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作者:李娟
  • 首版時間:2012年8月
  • 字數:約53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春牧場》講述了扎克拜媽媽一家人在吉爾阿圖和塔門爾圖牧場之間輾轉遷徙,以及與鄰居阿勒瑪罕大姐等人相處生活的故事。《前山夏牧場》講述了一家人在前山夏牧場冬庫爾的經歷,包括烤饢、趕牛、擠牛奶、做優酪乳、參加舞會等日常生活,以及離開冬庫爾前往吾塞的遷徙過程。《深山夏牧場》講述了一家人在吾塞的遊牧生活,以及拜客、聚會等社交生活。

作品目錄

《春牧場》
吉爾阿特和塔門爾圖
荒野來客
小小伙子胡安西
馬陷落沼澤,心流浪天堂
每天一次的激烈相會
要過不好不壞的生活
沙吾列漫無邊際的童年時光
大風之夜
對阿娜爾罕的期待
涉江
向北的路
最最熱鬧的地方
客人們
“可憐”的意思
和卡西的交流
城裡的姑娘阿娜爾罕
駱駝的事
孩子窩的塔門爾圖
羊的事
哈拉蘇:離開和到達的路
可可仙靈
路上的訪客
盛裝的行程
美妙的抵達
《前山夏牧場》
冬庫爾
鄰居
另外兩家鄰居
生活又開始了
寧靜的地震
牛奶的事
泡泡糖事件
饢的事
家務事
影響
茶的事
從城裡回來的人
寧靜悠長的下午時光
冬庫爾的小伙子們
斯馬胡力的世界
女孩子們的友誼
寂寞舞會
為了拖依
六月的婚禮
賽馬的事
狗的事
阿依努兒家
我和扎克拜媽媽的一天
突然間出現的我
去上游串門
清潔的生活,富裕的肥皂
索勒,索勒!
好姑娘加孜玉曼
酒鬼
小母親
生病的黑牛
蘇乎拉傳奇
卡西的同學
路上生活
即將離開冬庫爾
去吾塞
《深山夏牧場》
吾塞
林海孤島
卡西的信
孩子們的吾塞
瑪妮拉
期待已久的彈唱會
馬的事
汽車的事
我的遊蕩
偉大的小孩子卡西
神奇的大孩子斯馬胡力
偉大的廚子李娟
偉大的扎克拜媽媽
病的事和藥的事
病的事和藥的事
隨處明滅的完美
羊毛的事
卡西不在的日子
耶克阿恰一游
斯馬胡力的好朋友卡可汗
相機的事
從奇怪的名字說到托汗爺爺
男人們在一起做的事情
夏牧場新景象:蒼蠅、老鼠還有貓
友鄰
真正的夏天
莎拉
阿舍勒巴依家的莎拉古麗
東面的大家庭
擀氈
山羊會有的一生
真正的宴席
目錄順序均按照從左到右排列

創作背景

轉場是哈薩克族路上生活的代表性民俗活動,在隨季節變化,逐水草而居的遷移、遊牧過程中,牧民們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對現代技術的依賴。哈薩克轉場是根據季節、氣候變化,按春牧場、夏牧場、秋牧場、冬牧場等四季牧場順序進行的輪牧生產活動。轉場不僅是畜群的轉移,還包括牧民的舉家搬遷。轉場是哈薩克族遊牧生活標誌性的文化事項,並於2009年以民俗的形式被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春天,李娟離開辦公室,回到草原,一頭扎進了哈薩克牧民扎克拜媽媽一家,與他們共處3個月。此後又用3年多的時間,回憶、書寫,完成了53萬字的《羊道》。李娟在 《羊道》自序中說:“最初時,有對羊——或者是依附羊而生存的牧人們的節制的生活方式的讚美。但寫到後來,態度漸漸複雜了,便放棄了判斷和駕馭,只剩對此種生活方式誠實的描述。並通過這場描述,點滴獲知,逐漸釋懷。”

人物介紹

李娟:全書第一人稱“我”,住在扎克拜媽媽家的漢族人,在家裡全面掌控廚房。白天,李娟的主要任務是搖分離器給牛奶脫脂,這個得花兩個多小時。另外她還得負責準備每天的五到十次的茶水,並一定得保證暖瓶隨時是滿的。晚飯也歸她管,面歸她揉,麵條歸她拉,天大的一鍋麵片子也歸她揪,做完晚飯則幫著趕小牛。到了傍晚歸羊入欄的時分,李娟也是必不可少的勞力,負責站在羊群最後,防止它們從南面突圍。
扎克拜媽媽:李娟住進的哈薩克牧民家女主人,扎克拜媽媽的身體雖然在生活壓力下處處損壞,時常牙疼、頭疼,頭髮卻非常健康,五十歲了還沒有一根白髮。媽媽共有可可、斯馬胡力、莎勒瑪罕、卡西、阿娜爾罕五個子女,而最大的兒子海拉提根據習俗,送給托汗爺爺做兒子。媽媽很能說笑話,上門做客的女人總是被逗得爆笑不止,隔著一條山谷都能聽到。媽媽又擅長模仿,連別人打個噴嚏也要興致勃勃地學一下。
卡西:扎克拜媽媽的女兒,十五歲,輟學在家,右耳失聰。在李娟眼裡,卡西是個遠遠還沒長大,帶著野蠻精神和混沌面目的小姑娘。卡西一方面四平八穩地過著她的牧羊女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美妙而奢侈的夢想。她常常說自己以後還會繼續上學,她打算去阿勒泰上衛校,學護理專業以後當護士。又因為這個目標,卡西急於學習漢語,總是堅持用漢語和李娟對話。
斯馬胡力:扎克拜媽媽的兒子,二十歲,代替哥哥可可來放羊。斯馬胡力的懶惰是相當可惡的,但大家樂於幫他保持這種懶惰狀態,斯馬胡力得留到出大事時才盡情地使喚。被慣壞的斯馬胡力的空閒時間比誰都多,還在冬庫爾的時候,每過兩三天就洗一遍頭髮,穿得漂漂亮亮出門。斯馬胡力的愛美之心還體會在對衣物的愛惜上,他的漂亮衣服都無限憐惜地深壓箱底。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在作者筆下,牧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平靜、溫馨、順乎自然,合乎性情。多代同堂的傳統家庭結構依然在維繫,家庭的親情依然濃郁而真誠。作者筆下的扎克拜媽媽家、沙里帕罕媽媽家、居麻家等均是三代五口人以上的家庭。承擔所有重活的男性在家庭里有著崇高地位,然而由於遊牧生產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女性不僅是日常飲食起居的主導者,也在放牧、遷徙等活動中居於不可缺少的位置,因而女性在哈薩克族遊牧家庭中居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扎克拜媽媽家的大小事都由她拍板決定。此外,哈薩克族的包容、好客也在作者的筆下得到多方面的展現:他們盛情款待每一位陌生或熟悉的客人、牧民之間頻繁的相互拜訪、給轉場途中的人準備優酪乳、“托依”等喜事時的熱鬧、接納並關照“我”這個漢族“闖入者”、牧民之間偶爾發生口角甚至肢體衝突時也能很快化解等,這些細緻入微的文字將哈薩克族牧民的包容、好客、善良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獨特的女性視角也體現在她將關注的目光一再投向遊牧家庭中的孩子。《羊道》展現了哈薩克人的教育觀念:既呵護備至,又絕不嬌寵。大處管教,小處放手,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勞動中鍛鍊。十五歲的卡西洗衣、做飯等樣樣都乾,儘管活做得粗糙不堪,可扎克拜媽媽不教也不罵。因為她清楚:“生命總會自己尋找出路。哪怕明知是彎路也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
在《羊道》系列散文中,作者將遊牧民族的生活狀態、民風民俗呈現在讀者面前,並在敘事寫景的同時,帶出對自我、對人生的真切思考。遊牧生活是貫穿哈薩克族多年的生存方式,如今隨著牧民大量的定居及畜牧業的工業化,這種持續了千年的傳統正面臨著被消解的境況。對於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來說,定居點的興建將會改變他們四季轉場的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當他們不再經歷轉場時,與之相關的習俗、節日、宗教儀式等也將失去其依附基礎。先進生產工具的運用代替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城市的繁榮吸引了大批年輕人進軍都市。作者娓娓道出了自己的焦慮與不安,對牧場的變遷,傳統生活的消解,作者親身感受著高速發展的社會給這種原始、古老文化所帶來的衝擊和震撼,並從文化的層面進行自我審視,對現代性進行著反思。

藝術特色

“非虛構寫作”
《羊道》系列散文始終在寫遊牧民族的轉場生活。在寫作中,作者以“在場”的姿態切入,進而對身邊的事物以及自己的生活情況展開描寫。生病的黑牛、有趣的駱駝、搖籃里的嬰兒、剽悍的扎克拜媽媽、粗獷豪放的哈薩克男人,還有努力融入牧民生活的自己。在那裡,她以親身經歷為線索來收集原生態素材,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與他們一道,做家務、背雪、趕羊,加入牧民的日常勞動。她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去觀察並還原,沒有濃墨重彩,也沒有矯揉造作,而是以平實的話語,直接切入生活的肌理,訴說著遊牧民族的生活。“我”的介入,亦使得“非虛構”寫作獲得了一種直接向讀者傳達體驗的可能性。
敘述角度
《羊道》選取了別具一格的敘述角度。她既是全知的敘述者,也是重要的被書寫者,還時而扮演評論者的角色。不論是在去往春牧場的“羊道”上,還是遊走在綠色滿眼的夏牧場,李娟一直是哈薩克族牧民家的親密朋友與可信任的成員,當然也是一位“記者”;這樣的敘述角度讓她的寫作實現了熱烈而有節制、執著又未沉溺。奇崛而多變的敘述角度增添了作品的陌生化色彩,產生了新奇而靈動的藝術魅力。
語言特色
該散文經常在簡潔通俗的國語中,不時雜糅進一些當地少數民族牧民的習慣用語,呈現出漢語與哈薩克語並陳的局面。包括作者與牧民家庭個別成員因語言障礙交談時竭力表達卻“說不清楚”,對話的意思雙方都未瞭然仍能促膝而談;有的地方還對一些牧民語言的並不確切的“漢譯”等,都造成了奇異而陌生的語言特色。譬如,“他又指著爺爺說:‘這個尕老漢嘛(居然這么稱呼爺爺!),他的兒子拿了我的丫頭。我的兒子嘛,又拿了他的丫頭——就是這個樣子的嘛!’”將“娶”媳婦說成“拿”,既能夠表達本意,又顯示了少數民族使用漢語時的機智和直白。
作品鮮活別致的語言特點還體現在人與動物的“擬人化”對話中。馬、牛、羊等動物是遊牧民族不可分離的伴侶,在人煙稀少、單調乏味的轉場途中,在冬去春來、牲畜增膘的收穫時節,人與動物的交談常常是平凡生活不可缺少的調味劑。“我的紅的馬是一匹老馬,老實巴交,壯實穩妥。……我們一起出門時,總是商量著走路。遇到在草地中平行前進的兩條路時,我提議說:‘走左邊吧?’它稍微估摸一下也就同意了。但是如果它記起左邊小道上的石頭比右邊多的話,會客氣地說:‘還是右邊好’於是,我們出門時從來都順順噹噹。”在廣袤神奇的草原上,動物與人的默契合作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語言獲得了令讀者驚異的感受。

作品影響

《羊道》先後獲得第一屆在場主義散文獎新銳獎、2011年“茅台杯”人民文學獎“非虛構獎”、第二屆朱自清散文獎。《春牧場》中的《荒野來客》一文獲2010年第九屆上海文學獎,《要過不好不壞的生活》一文獲2010年華文最佳散文獎。

作品評價

李娟的敘述來自她的記憶深處,以及那片廣袤沉靜而豐腴的土地。她記住的,恰恰是易被人們所遺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現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蝕的、某種古老而民間的傳統。正是這種富有價值的、兼具深情與克制的日常記錄和生活描寫,使她的文學疆域遠遠超越具體的地理界線與時間限定,在廣大的時空獲得延伸性的力量。(人民文學獎授獎詞評)
李娟的《羊道》以口常閒話的方式講述著哈薩克家庭逐水草而遊牧的故事,質樸中有著流麗,平實中有著清新。在李娟的講述中,庸常性和傳奇性渾然一體,給人以異樣的審美享受。自然的嚴酷與優美,生命的堅韌與脆弱,生存的艱辛與歡愉,在李娟的講述中難解難分。李娟以一種個性鮮活的方式,看取邊塞人民的生活狀態,觀察邊塞人民的生命態度,探索邊塞人民的價值觀念,也驚異、也慨嘆、也感動、也凝思。李娟的文章,剔透天然之下,又能促使我們再一次思考文化的多樣性與互補性,這無疑也是極有意義的。(朱自清散文獎授獎詞評)
羊道是飛于山河之上和隱於草芥之中的文字,李娟在此證明她的寬廣綿長。她以未經損傷的鈍感在羊道中確立了齊物論的世界:萬事萬物皆是新鮮龐大,人間小事同於世界大戰。閱讀這個世界,讓人糾結於心智上的優越與羞慚。(作家李敬澤評)
李娟寫這些,就象林風眠評論蘇東坡的話:“不是想表現自己,超過別人,而只是自己的歡喜隨意而至。”通篇的白描非常真實,但她並不是在簡單地臨摹自然,這樣的真實里飽含著詩的精神。(記者、主持人柴靜評)

出版信息

圖書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ISBN版本備註
《春牧場》
2012年8月
上海文藝出版社
978-7-5321-3957-6
第一版
《前山夏牧場》
978-7-5321-4487-7
《深山夏牧場》
978-7-5321-4488-4
《春牧場》
2017年7月
中信出版社
978-7-5086-7358-5
珍藏版
《前山夏牧場》
978-7-5086-7359-2
《深山夏牧場》
978-7-5086-7408-7

作者簡介

李娟,1979年生於新疆,現居阿勒泰,供職於新疆文聯。童年和少女時代不停輾轉於四川、新疆兩地。高中輟學後,跟隨家庭有過短暫的阿勒泰哈薩克村莊的生活經歷。後又於十年後,兩次重返牧場,深入哈薩克普通牧人家庭,創作出牧場系列作品。迄今出版作品有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冬牧場》《遙遠的向日葵地》等。曾獲2006年第二屆天山文藝獎、2010年第九屆上海文學獎、2011年度人民文學獎、2012年第二屆朱自清散文獎等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