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消化道線蟲病

消化道線蟲病是寄生於山羊消化道內的各種線蟲引起的疾病。其特徵是患羊消瘦、貧血、胃腸炎、下痢、水腫等,嚴重感染可引起死亡。山羊消化道線蟲種類很多,它們具有各自引起疾病的能力和不同的臨床症狀,常呈混合感染。本病分布廣泛,是山羊重要的寄生蟲病之一,給養羊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羊消化道線蟲病
  • 類別:動物疾病
  • 病原體:毛圓科的血矛線蟲屬
  • 內容:介紹病原體
病原體,生活史,致病作用,臨床症狀,診斷,治療,防制措施,

病原體

山羊消化道線蟲病屬於毛圓科的血矛線蟲屬、奧斯特線蟲屬、毛圓線蟲屬、細頸線蟲屬、古柏線蟲屬,馬歇爾線蟲病;鉤口科的仰口屬;毛線科的食道口線蟲屬
(1)捻轉血矛線蟲,蟲體尖細,具有一個不大的口囊,口囊里有一個小而明顯的角質齒,體表角質層有縱紋和橫紋。頸乳突較大,位於食道前半部體表兩側。雄蟲淡紅色,長11.50-22.00毫米,背肋呈“人”字形,分為2枝,位於不對稱的小背葉上。交合刺1對,棕色,等長,長0.415一0.609毫米,末端各有1個倒鉤,兩個交合刺上的倒鉤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引器梭形,長0.202一0.349毫米。雌蟲白色的生殖器官和紅棕色的腸管相互捻轉,形成紅白相間的特徵,蟲體長16.50一32.00毫米,陰門位於體後半部,有 一舌狀陰門蓋。蟲卵呈隨圓形,大小為75-95微米x40-45微米,殼薄,剛排出的蟲卵含有1632個胚細胞。 寄生於山羊消化道內的血矛線蟲屬的,還有似血矛線蟲o
(2)普通奧斯特線蟲,蟲體淡紅色,前端較細,口囊小,體表有角質層縱紋。雄蟲長7.47一12.02毫米,背肋於遠端1/2處分為2枝,各分枝的中部向外分出1個小枝,並在延伸枝的遠端以內外2小枝而結束。交合刺1對,細而長,長0.383-0.418毫米,其遠端分為3叉。引器似球拍狀。雌蟲長10.29一13.02毫米,排卵器發達,尾端錐形。蟲卵大小為69一95微米x34一59微米。 此外,還有奧斯特線蟲屬的奧氏奧斯特線蟲,西藏奧斯特線蟲,吳興奧斯特線蟲,三叉奧斯特線蟲,斯氏奧斯特線蟲,短肋奧斯特線蟲。
(3)蛇形毛圓線蟲,蟲體很小,呈絲狀,體表有細小的橫紋而無縱紋。雄蟲長5.25一7.97毫米,交合刺1對,棕黃色,形狀相似,不等長,遠端均有倒鉤1個,右交合刺長0.1220.1.75毫米,左交合刺長0.138一0.188毫米。引器正面呈梭形,側面似拉長的“s,,形,長0.069一0.095毫米。雌蟲長5.14一10.20毫米,蟲體在肛門之後急速縮小而形成尖細的尾端。蟲卵大小為69一98微米x34一55微米。 寄生於山羊消化道的毛圓線蟲屬還有艾氏毛圓線蟲。
(4)尖刺細頸線蟲,蟲體前部尖細,頭端角質層擴大成頭囊,頭囊具有橫紋。雄蟲長7.50一15.33毫米,背肋每枝末端分為內外2個小枝。交合刺遠端套在膜內,形狀似紅纓槍的前鋒。雌蟲長12.00一21.00毫米,陰門橫縫狀,位於蟲體後1/3處。蟲卵橢圓形,大小為139一175微米x76一91微米。
(5)櫛狀古柏線蟲,蟲體頭端細小,頭部角質層擴大形成對稱的頭囊,口腔小,無明顯的齒,體部有10一16條縱紋。雄蟲長5.52-7.00毫米,背肋於中部分為並行的2枝,每枝的中上方又發出一個指狀的側枝,交合刺中部粗大,遠端變細,其上有環紋。雌蟲長7.80-9.00毫米,蟲卵大約為67-80微米x3138微米。
(6)蒙古馬歇爾線蟲,蟲體兩端尖細,體表角質層具有縱紋,頸乳突位於食道中部的體表兩側。雄蟲長10.69一14.94毫米,背肋細長,約在遠端1/3處分為左右2枝,各枝末端分成內、外2枝,於該兩小枝的稍上方有1個外側枝。交合刺長0.247一0.334毫米,遠端1/3處分成3枝。引器不明顯,呈蔥頭狀。雌蟲12.28一16.76毫米,有陰門蓋,尾部細長,末端稍膨大。蟲卵橢圓形,大小為182-217微米x83一115微米。
(7)羊仰口線蟲,蟲體前端彎向背側,口囊大,呈漏斗狀,口囊底部有I個大背齒和2個小亞腹齒。雄蟲長12.00一15.00毫米,交合傘由2個發達的側葉和I個不對稱的小背葉組成。背肋的分枝不對稱。交合刺1對,褐色,等長。雌蟲長17.00-22.00毫米,尾端粗短而鈍圓。蟲卵大小為72-85微米x45一49微米。
(8)哥倫比亞食道口線蟲,有發達的側翼膜,致使蟲體前部彎曲,口囊在口領下界的前方,頭囊不甚膨大,外葉冠由20-24葉組成,內葉冠由40-48個小葉組成,頸乳突於頸溝的稍後方,其尖端突出於側翼膜之外。雄蟲長12-13.5毫米,交合傘發達,交合刺長0.74-0.87毫米。雌蟲長16.7一18.6毫米,尾部長,有腎形的排卵器。蟲卵呈橢圓形,大小為73-89微米x34一45微米。 此外,寄生於山羊消化道的食道口線蟲還有粗紋食道口線蟲,湖北食道口線蟲,輻射食道口線蟲,微管食道口線蟲。
(9)羊夏伯特線蟲,蟲體較大,前端略向腹面彎曲,口囊大而無齒,其前緣有兩圈由小三角形葉片組成的葉冠,腹面有淺的頸溝,頸溝前有稍膨大的頭泡。雄蟲長 16.5-21.5毫米,有發達的交合傘,交合刺褐色,長1.3一1.8毫米。引器呈淡褐色。雌蟲長22.5一26.0毫米,尾端尖。蟲卵呈橢圓形,大小為100-120微米x40-50微米。 葉氏夏伯特線蟲也可寄生於山羊體內。
(10)球形毛首線蟲,蟲體鞭狀,鞭部與體部之比,雄蟲為2:1一3:1,雌蟲為3:1.4:1。雄蟲長54.00-69.00毫米,交合刺長3.32-5.60毫米,交合刺鞘伸出時遠端有球形的膨大,上有小刺。雌蟲長62.00-86.00毫米,陰道短,陰門開口於蟲體粗細交 界處。蟲卵呈棕黃色,腰鼓形,卵殼厚,兩端有卵塞,大小為57--6.5微米x3257微米。

生活史

山羊消化道線蟲在發育過程中,不需要中間宿主,為直接發育,稱土源性線蟲。它們的生活史可以概括為3種類型,即圓形線蟲型、鉤蟲型和毛首線蟲型。
(1)圓形線蟲型。雌雄蟲在消化道內交配產卵,蟲卵隨宿主糞便排至外界,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氧氣條件下,從卵內孵化出第一期幼蟲,脫二次皮變為第三期幼蟲(感染性幼蟲)。感染性幼蟲對外界的不利因素有很強的抵抗力,能在上壤和牧草上爬動。清晨、傍晚、雨天和霧天多爬到牧草上,當羊隨同牧草吞食感染性幼蟲而獲得感染。幼蟲在終末宿主體內或移行,或不移行,而發育為成蟲。
(2)鉤蟲型。蟲卵隨宿主糞便排至外界,在外界發育為第一期幼蟲,孵化後,經兩次脫皮變為感染性幼蟲。感染性幼蟲能在土壤和牧草上活動,主要是通過終末宿主的皮膚感染,隨血流到肺,其後出肺泡,沿氣管到咽,又隨粘液一起咽下,到小腸發育為成蟲,也能經口感染。
(3)毛首線蟲型。蟲卵隨宿主糞便排至外界,在糞便和土壤中發育為感染性蟲卵。宿主吞食到感染性蟲卵後,幼蟲在小腸內孵出,在大腸內發育為成蟲。

致病作用

由於蟲體的前端刺人胃腸黏膜,造成損傷,引起不同程度的發炎和出血,除上述機械性刺激外,蟲體可以分泌一種特殊的毒素,防止血液凝固,致使血液由黏膜損傷處大量流失,這種現象在捻轉血矛線蟲表現得更為突出。有些蟲體分泌的毒素,經羊體吸收後,可導致羊體血液再生機能的破壞或引起溶血而造成貧血。有的蟲體毒素還可干擾羊體消化液的分泌、胃腸的蠕動和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使胃腸機能發生紊亂,妨礙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病羊呈現營養不良和一系列症狀。

臨床症狀

羊在嚴重感染的情況下,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消瘦、胃腸炎、下痢、下領間隙及頸胸部水腫。幼畜發育受阻,血液檢查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降低,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白細胞增加。少數病羊體溫升高,呼吸、脈搏增數,心音減弱,最後導致病羊衰弱而死亡。

診斷

羊消化道線蟲病病原種類較多,在臨床上引起的症狀大多無特徵性,僅有程度上的不同。蟲卵檢查除毛首線蟲、細頸線蟲、仰口線蟲、古柏線蟲等有特徵可以區別外,其他各種不易辨認,生前很難診斷。惟有根據本病的流行情況,病羊的症狀,死羊或病羊的剖檢結果作綜合判斷。糞便蟲卵計數法只能了解本病的感染強度,作為防制的依據。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必要時可進行糞便培養,檢查第三期幼蟲。

治療

(1)左旋咪唑:每千克體重5-10毫克,溶水灌服,也可配成5%的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
(2)噻苯唑:每千克體重50-10毫克,可配成20%懸浮液灌服,或瘤胃注射。
(3)甲噻嘧啶:每千克體重10毫克,口服或拌飼餵服。
(4)甲苯咪唑: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灌服或混飼給予。
(5)丙硫咪唑:每千克體重5-10毫克,口服。
(6)伊維菌素:每千克體重0.1毫克,口服;0.1-0.2毫克/千克體重,皮下注射,效果極好。

防制措施

(1)計畫性驅蟲:可根據當地的流行病學資料作出規劃,一般春秋季各進行一次驅蟲。
(2)放牧和飲水衛生:應避免在低濕的地方放牧;不要在清晨、傍晚或雨後放牧,儘量避開幼蟲活動的時間,以減少感染機會;禁飲低洼地區的積水或死水。
(3)加強糞便管理,將糞便集中在適當地點進行生物熱處理,消滅蟲卵和幼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