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縻州

羈縻州

羈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所置之州。以情況特殊﹐因其俗以為治﹐有別於一般州縣。相當於現在的自治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羈縻地並非都是少數民族,果敢楊姓土司和大勐穩段姓土司全都是漢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羈縻州
  • 外文名:羈縻州
  •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
  • 設立:唐朝
  • 釋義:籠絡控制
基本解釋,實例介紹,制度創立,

基本解釋

羈縻,《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解釋說:“羈,馬絡頭也;縻,牛靷也”,引申為籠絡控制。中國設羈縻州,始於唐朝。唐朝對一些邊遠少數民族採用羈縻政策,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
唐朝的羈縻制度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在唐朝軍事力量籠罩之下的地區設立的羈縻州、縣,其長官由部族首領世襲,內部事務自治,行進貢,但是負有一些責任,如忠於中央政府、按照要求提供軍隊物資等等。朝廷將其視為領土的一部分,文書用“敕”。
第二種是內屬國,如南詔回紇等,一般封為可汗或郡王,有著自己的領土範圍,但是其首領的政治合法性來自於中原政府的冊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權將其視為臣下,文書用“皇帝問”。
第三種是所謂的“敵國”和“絕域之國”,如吐蕃日本等,雖然可能亦有冊封,然多為對現實情況的追認,其首領的統治合法性並不依賴中原政權的冊封,中原政權的文書多用“皇帝敬問”。
宋朝進一步加強了對第一種情況的羈縻州、縣的控制,在部族首領之外,加派中原政府任命的監管官員。元朝時逐漸演化為土司制度。歷經明朝小規模和清朝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廢止土司制度。

實例介紹

唐高祖武德初,臨塗羌內附,置臨塗等三縣。牂牱首領謝龍羽內附,以其地置牂州,是為廣設羈縻州之張本。太宗貞觀三年(公元六二九),党項羌酋長細封步賴臣服,任之為軌州刺史。貞觀四年,唐將李靖平東突厥,俘頡利可汗,以其地分置定襄都督府,領德州、執失川、蘇農州、拔延州等四州;雲中都督府,領舍利州、阿史那州、綽州、思壁川、白登州等五州。各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是為唐大量設羈縻州之開始。
嗣後征服吐谷渾、党項、焉耆龜茲于闐等諸國,羈縻州續有增置。亦有不曾用兵,外族仰慕天可汗唐太宗於貞觀四年被四夷君長擁戴為天可汗)的威德,自動請願內附的,唐亦從其願望,分別置羈縻州。
大致大者為都督府,小者為州(間有特小不稱州而稱縣者),州屬於都督府,都督府屬於都護府,都護府屬於邊疆的道。例如在西域的諸羈縻州屬於隴右道,在東北諸羈縻州屬於河北道。都督府設都督,州設刺史,皆由當地首領充任,得以世襲,雖貢賦版籍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
歷高宗至玄宗,羈縻州時有增置,計突厥回紇党項吐谷渾,隸關內道的,有二十九府、九十州。突厥之別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麗,隸河北道的有十四府、四十六州。突厥、回紇、党項、吐谷渾之別部,及龜茲于闐焉耆疏勒、河西內屬諸胡、西域十六國,隸隴右道的,有五十一府、一百九十八州。羌、蠻隸創南道的,有二百六十一州。蠻隸江南道的,有五十一州,隸嶺南道的有九十三州。又有党項二十四州,其隸屬不詳。總計有府州八百五十六。
元代於邊遠之處,設宣撫、安撫等官,以撫輯諸蠻,是為土司,而羈縻州之名,不著於世。明代於湖廣、川滇、貴州、甘肅等處,凡羌、番、苗、猺聚居之地,皆設土官,世掌之。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及指揮使司,與千戶百戶等武職。皆許土人世襲,統謂之土官。清初,仍襲明制,及雍正四年(一七二六),清政府用雲貴總督鄂爾泰之議,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改派流官。從此兩湖土司,大致絕跡,但黔、桂一帶苗、猺區內,仍有土官存在。(李樹桐)

制度創立

隋唐兩代,周邊各族種類既多,分布地區亦廣。各族情況不盡相同,其所設施,亦因時因地而有所差異。大抵以遊牧為生涯的民族,皆隨畜遷徙,居處靡常。有的雖有城郭廬舍,也往往未能經常居處,與以農耕為生涯的民族迥異。這些以遊牧為生涯的民族也曾分部落治理其疆土。如突厥就有別部,契丹分其國人為八部,靺鞨亦有數十部。由於沒有固定的住處,因而難於備悉其中的具體區分。
唐時,這些從事遊牧生涯的民族在內降之後,唐朝就按照內地久己通行的制度,在它們的疆土上設定州縣,並設定都督府以統轄所設的州縣。當時在回(回)紇的土地上曾設定過六府七州,在党項的土地上曾設定過四州,都是具體的例證。這樣設定的都督府和州縣,一般都用本部落的人為都督刺史、縣令,這是和內地的州縣不相同的,為了互相區別,這樣的設定一般稱為羈縻州。這是唐代特有的制度。
《新唐書·地理志》論羈縻州的設定,謂始於太宗平突厥之時。貞觀四年(630),頡利可汗破滅,唐因分其故地,左置定襄都督,右置雲中都督,二府統之。可是在《地理志》中就有不同的記載。《地理志》中所載的以奚族土地所建的羈縻州中有鮮州崇州,以契丹土地所建的羈縻州中有威州和慎州,皆謂在武德時就已經建立。並謂鮮州和崇州乃是由饒樂都督府析置的。而饒樂部督府始置於唐初,中間曾經廢止過,至貞觀二十二年(648)復置。如所言無訛,則羈縻州制度自唐初即已有之。核實而論,若追溯其淵源,還應上及隋時。唐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宜賓)所屬的“諸蠻州”中,就有昆州協州曲州。這三州都是隋時所置,隋未亂離時廢除,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開南中復置。可能當時尚無此羈縻州的名稱,故不為人聽重視。
按照唐時的規定,羈縻州制度有都督府和州縣的不同等級。都督府有領州的,也有不領州的。州也有領縣和不領縣的分別。這都是斟酌當地具體情形而有增損的。都督、刺史、縣令不僅以其本部落人為之,而且皆可以世襲。舉凡關內、河北、隴右、劍南、江南、嶺南諸道皆有羈縻州。關內道的羈縻州是以突厥回紇、党項、吐谷渾諸部設立的,分隸於單于、安北二都護府夏州(治所在今陝西靖邊北)、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慶州(治所在今甘肅慶陽)、延州(治所在今陝西延安)四都督府。河北道的羈縻州是以突厥的別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麗諸部設立的,分隸於安東部護府和營(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幽(治所在今北京)二州都督府,隴右道的羈縻州是以突厥、回紇、党項、吐谷渾的別部及龜茲于闐焉耆疏勒、河西內屬諸胡、西域吐火羅等十六國設立的,分隸於安西、北庭都護府和涼(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秦(治所在今甘肅天水)、臨(治所在今甘肅臨洮)、洮(治所在今甘肅臨潭)四州都督府。劍南道的羈縻州是以羌、蠻諸部設立的,分隸於松(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茂(治所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嶲(治所在今四川西昌)、雅(治所在今四川雅安)、黎(治所在今四川漢源)、戎(治所在今四川宜賓)、姚(治所在今雲南姚安)、瀘(治所在今四川瀘州)諸州都督府。江南道的羈縻州是以蠻部設立的,皆隸於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都督府。嶺南道的羈縻州也是以蠻部設立的,分隸於安南部護府和桂(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邕(治聽在今廣西南寧)、峰(治所在今越南越池東南紅河之南)三州都督府。
應該指出,這些羈縻州最初都是設立在周邊各民族的疆上上。如分回紇所置的瀚海、燕然、金徽、幽陵、龜林、盧山六府,即分別設於回紇、多覽、仆骨拔野古同羅、思結諸部。可是到後來有很多的羈縻州竟然僑置在唐朝的版圖中,貞觀初年為突厥諸部所置的定襄和雲中兩都督府,後來就分別僑置於寧朔縣朔方郡。寧朔縣在今陝西靖邊縣東,當時屬於夏州,而朔方郡就是夏州。這僅是當時僑置羈縻州的一例,當時像這樣的僑置實甚繁多,殆不勝枚舉。這顯示著唐代的力量己難以控制有關民族的疆土,至於西域吐火羅等十六國所置的羈縻州,則已隨安西和北庭都護府的失陷和隴右交通的阻塞,而無由聞問。當時未在吐蕃境內設定羈縻州。對於吐蕃的疆域及其間的區劃,唐人亦鮮有記載,詳情無由知悉。之後被元朝完善,如嶺北行省、雲南行省。
羈縻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