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望子(中藥)

羅望子(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羅望子,中藥名。為豆科酸豆屬植物酸豆Tamarindus indica L.,以果實入藥。分布於福建、台灣、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等省區。具有清熱解暑,消食化積的功效。主治中暑,食欲不振,小兒疳積,妊娠嘔吐,便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羅望子
  • 別稱:都桷子、酸角、酸豆、羅晃子、通血圖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豆目
  • :豆科
  • :酸豆屬
  • :酸豆
  • 採收時間:春季採摘
  • 用法用量:用量15-30g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現代研究,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性甘、酸,味涼。

功效

清熱解暑,消食化積。

主治

中暑,食欲不振,小兒疳積,妊娠嘔吐,便秘。

相關配伍

1.治全身性膽液質增多,腸道不暢,大便乾結,胃熱納差,胃脘的熱,噁心,嘔吐,口乾煩渴昏倒,心悸心慌,面目黃疸:取適量羅望子,泡入開水中,溶化出藥味,內服。(《拜地藥書》)
2.治皮膚搔癢:取適量羅望子,前湯內服。(《拜地藥書》)
3.治口腔潰瘍:取適量羅望子,浸泡在開水中,待涼後漱口。(《拜地藥書》)
4.治熱性心虛,胃虛,膽液質性噁心嘔吐,血壓升高,心悸心慌,皮膚瘙癢,霍亂:取適量羅望子,泡入適量的開水中,溶化出藥味,內服。(《藥物之園》)
5.治白喉,口腔潰瘍:取適量羅望子浸泡在開水中,待涼後漱口。(《藥物之園》)

用法用量

用量15-30g。

使用注意

本品用量過多,過久可引起咳嗽,矯正藥為大棗、砂糖。

炮製

採集加工:春季採摘,除去種子,曬乾備用。

形態特徵

酸豆:常綠大喬木,高達20米。樹皮暗灰色,粗糙而有縱裂。偶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短而粗壯;小葉7-20對,長方形或長橢圓形,長1-2.4厘米,寬4-9毫米,先端圓或淺凹,基部近圓形,偏斜,兩面無毛,全緣。夏季開黃色花,成頂生圓錐花序或腋生總狀花序,花不整齊;萼管稍呈倒三角形,萼片4;花瓣上面3片發達,黃色帶紫紅條紋,下面2片退化成鱗片狀;雄蕊3,花絲中部以下合生,有3-5刺毛狀退化雄蕊。莢果肥厚肉質,深褐色,皮薄而脆,果肉熟時紅棕色,味酸;故名“酸角”。種子3-10,近長方形,深紅色光亮。
羅望子
羅望子

生長環境

生於雜木林中或近水處,有栽培。分布於福建、台灣、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等省區。

藥材性狀

果實為不開莢果,類長圓形,稍扁,長3-6 cm,微彎曲,外果皮棕褐色,稍堅脆;中果皮棕黃色或棕黑色,較厚,味酸,外側有數條纖維狀筋脈;內果皮革質狀。種子呈類圓形,長7-14 mm,寬6-11 mm,較扁,表面呈紅棕色,光滑,有光澤,稍具指紋樣紋理,壓扁,兩側各具一近圓形瘢痕,臍點呈圓點狀,微凹入,合點亦為點狀而微突,位於臍點對側,子葉白色,氣芳香,味酸甜。加糖壓製品呈較堅實塊狀物,如挑選可分出完整者,形如蠶豆,具2-4枚種子。氣特異,強酸性,葉甜。

藥理作用

具有助消化、除腹脹、減輕咽喉疼痛作用。生果肉具有輕瀉作用。種子外皮治療痢疾,煎劑治療膿瘍。葉煎劑有抗菌作用。

現代研究

羅望子是一種有益健康、並可食用的果實。也可作為溫和的瀉藥。成熟的果莢中有可口的酸性果肉,可增加印度咖喱粉和某些辣甜味料、馬來西亞沙嗲、加勒比海甜食及清涼飲料的風味。樹皮可治氣喘,種子可治腹瀉,花可降血壓;種子的果膠還可作果醬。羅望子湯用於治療感冒、食欲不振、噁心、妊娠嘔吐和便秘。

相關論述

《注醫典》:“具有清理大腸,退熱退燒,降逆止吐,清熱止渴的作用。主治大便乾燥,發熱發燒,噁心嘔吐,胃熱口渴。”
《白色宮殿》:“具有清除過盛的膽液質,清熱補胃,止渴止吐的作用。主治膽液質過盛引起的大便乾結,胃熱口渴,噁心嘔吐。”
《拜地依藥書》:“具有清除全身多餘的膽液質,清理大腸,清熱增食,清熱補胃,止吐止渴,除暑解毒,安神除慌,消降黃疸,祛風止癢,消炎愈創的作用。主治全身性膽液質增多,腸道不暢,大便乾結,胃熱納差,胃脘灼熱,噁心嘔吐,口乾煩渴,中暑昏倒,心悸心慌,面目黃疸,皮膚瘙癢,口腔潰瘍等。”
《藥物之園》:“具有清熱強心、補胃,消除膽液質性噁心嘔吐,清熱降壓,安神除慌,祛風止癢,消除霍亂、白喉、口腔潰瘍的作用。主治熱性心虛、胃虛,膽液質性噁心嘔吐,血壓升高,心悸心慌,皮膚瘙癢,霍亂,白喉,口腔潰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