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軍

羅利軍,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兼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員、華中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他長期從事水稻遺傳的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先後主持國家863項目、國家“973” 項目、國家“948”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農委重大項目及美國洛克菲勒基金和比爾蓋茨基金項目。研究領域涉及遺傳資源的考察收集與保存,優異資源的鑑定評價和利用,重要基因的定位與種質創新、水稻雜種優勢的理論與實踐、節水抗旱稻的研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利軍
  • 性別:男
  • 出生日期:1961年7月
  • 出生地點:湖北省崇陽縣沙坪鎮堰市村
基本資料,生平經歷,情系母校 共謀發展,十年一劍汗如雨灑向田間皆是情,水稻研究,故鄉情,

基本資料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61年7月
出生地點:湖北省崇陽縣沙坪鎮堰市村
工作職務: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研究員,華中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技術職稱:研究員;科學家
所在行業:農業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
所在學科:作物育種學與良種繁育學
專業領域:植物
任教專業:農學
研究方向:1.農業生物基因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創新與利用;
2.重要基因分離、功能研究與種質創新;
3.節水抗旱稻研究。
研究成果:
國家獎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本底多樣性和技術指標體系及套用》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上海市獎
《節水抗旱稻不育系、雜交組合選育和抗旱基因發掘技術》獲2010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
《水稻基因資源創新和分子技術育種》獲2007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栽培稻節水抗旱種質評價、創新與新品種選育研究》獲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6年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專家榮譽:
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200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

生平經歷

情系母校 共謀發展

2008年10月1日晚上七點半,華中農業大學82屆農學專業校友,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在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為植科院的同學們進行了一場名為“農業基因資源研究”講座。他長期從事水稻遺傳的套用基礎研究,特別是在稻種資源研究方面作出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探索。帶著對這位校友的敬佩與好奇,記者在會後對羅教授進行了專訪,羅教授熱情的接受了我們的採訪,並且於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母校的回憶。
三十年母校情深
華中農業大學110年華誕,相信對於所有的華農學子都是一個特別的節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專程回到母校的羅利軍教授感慨萬千。羅教授說:“記得三十年前,我進入華農時才十七歲,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三十年後,再回到母校,感受已經完全不同了,華農真的變了,非常漂亮。”談到學校的種種變化,羅教授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我那時進校時只有十七歲,是最小的,經過文化大革命的進化,我們都很有吃苦精神。雖然生活艱苦,但是我們那時考慮的不是以後能不能掙錢,只是一心想著學本事。想當年我們在食堂,大家一起排隊吃飯,比起現在不知要艱苦多少倍。不象現在食堂的吃飯條件那么好,你們真的應該好好珍惜。”羅教授語重心長說。
科研合作,共謀發展
談到與華農的科研合作,羅教授說:“華農是我的母校,我在這裡七年了,我對華農有著深厚的感情,不僅如此,華農也有著非常優秀的研究平台。”據了解,羅利軍教授不僅是華中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在種質資源的研究方面也與華農的許多專家教授有著密切的聯繫。每年羅教授所在的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都會招收一批優秀的華農畢業生到該中心研究深造。
寄語華農學子
當談到當代大學生,特別是華農的大學生該如何利用大學時光時。羅教授很認真的告訴我們說:“第一,先學會做人。學會做人並非是世故的做法,而是學會融入社會,而且要做正直的人;第二,要學會做事。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了,認為自己學會了許多東西,是天之驕子,直到研究生畢業,才知道自己知道的並不多。現在的大學生應該有踏實生活,勤奮學習的精神,同時也要有自己的特點。大家可以在大學期間好好培養自己的專業興趣,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抓緊大學時光為自己今後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十年一劍汗如雨灑向田間皆是情

2006年夏天,江南高溫乾旱,老百姓在經受酷暑煎熬的同時,田間的農作物更是經歷著生死煎熬。在旱情最嚴重的四川、重慶地區,天干地坼,不少水稻抵擋不住嚴重乾旱的打擊,幾乎顆粒無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栽種的節水抗旱稻卻依然生機勃勃,預計畝產仍達500公斤以上!與此同時,安徽、浙江、江蘇、廣東等地捷報頻傳,各地試種的節水抗旱稻都取得良好的節水豐產效果,在較普通雜交稻節水50%-60%的情況下,預計畝產均達600公斤以上,產量和品質一點也不遜色於當前各地主栽的雜交稻品種。一時間,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辦公室電話鈴聲不斷,重慶說要一萬斤節水旱稻種子,浙江東陽說要五千斤種子,浙江義烏乾脆說有多少馬上要多少……
這是什麼樣的水稻,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其實,它們正是以羅利軍博士為核心的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培育的 “旱優2號”和“旱優3號”,是羅利軍博士在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節水抗旱稻不育系“滬旱1A”的基礎上,進一步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它們能在較普通雜交稻節水50%-60%的情況下,產量潛力接近常規的雜交水稻。農民只要在作物生長的重要時刻保證一兩次供水,除除草,就可以高枕無憂,省力,省工,省能源。同時,由於具備良好的節水效果及抗病蟲害能力,農田化肥使用量小,農藥使用量少,從而使得農業面源污染大為減少。因此,“旱優2號”和“旱優3號”在農業生態環保方面也展示了廣闊的套用前景。這正是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辦公室電話鈴聲不斷的原因。
然而,科學的研究“成似容易卻艱辛”。“旱優2號”和“旱優3號”是羅利軍博士及其所帶領的團隊在十年磨一劍的汗水中才取得的成果。
水稻生產對水的消耗量十分巨大,而與此相對的是,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水資源正日益匱乏。面對這一全國乃至世界性問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當羅利軍博士還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展水稻的節水抗旱性研究。2003年來到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工作之後,他在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了使節水抗旱稻的鑑定首先有一個標準和規範,羅利軍博士在分析比較國內外各類抗旱鑑定設施優缺點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在上海建立了國際一流的作物抗旱性研究專業設施及配套的科學評價方法——土壤水分梯度鑑定法,最大程度地去除了處理與對照間的環境差異,解決了歷來抗旱性鑑定準確性不高的技術難題。
鑑定標準建立了,但節水抗旱稻的培育卻是一個異常艱辛的過程。成千上萬棵水稻,哪一棵具有良好的節水抗旱性呢?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唯一的路徑只有下田試驗。一棵棵水稻的種植,一塊塊田地的試驗。工夫不負有心人,在長期實驗室——田間的奔走中,終於,羅利軍博士利用土壤水分梯度鑑定法篩選出86份節水抗旱種質,並在此基礎上獲得了一個優異的種質資源“中旱1號”,由此選育出了我國南方稻區第一個國家審定的旱稻品種“中旱3號”。
然而,如果水稻光節水抗旱而不能豐產豐收那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如何使所培育出的水稻既節水抗旱又豐產豐收呢?這是羅利軍博士做節水抗旱稻研究以來一直在思考的核心問題。如果能夠選育出一個節水抗旱稻不育系,再與其他具有一定抗旱性的高產水稻雜交,就一定能夠培育出兼有節水抗旱和豐產豐收特性的水稻新品種。寒暑易節,風雨更替,上海、海南、四川、浙江、廣西、廣東……一處處的田間考察,一次次的資源篩選,一年年的雜交轉育,農業生產的長周期性注定了研究者們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從資料的收集到節水抗旱稻的培育,整整八年的艱辛付出終於有了回報。2003年,羅利軍博士育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節水抗旱稻不育系“滬旱1A”並實現三系配套!在此基礎上,又成功地培育出了今天這廣受歡迎的“旱優2號”和“旱優3號”。
一個優秀的學科帶頭人身後一定有一個優秀的團隊。當2001年羅利軍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小組被以團隊的形式引進籌建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之時,其成員只有梅捍衛、余新橋和他自己三人,但五年後的今天,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已吸引了15名科研骨幹在此工作,每年還有不少在校研究生來此從事科研。認識羅利軍博士的人無不欽佩他那刻苦鑽研的精神和寬厚大度的人格魅力。基因中心的一研究員說:“作為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羅博士成就突出,很有遠見卓識,對待科研一絲不苟,但他從來不會讓人有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也從不急功近利,對我們研究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更多的是理解、寬容與鼓勵,因為他知道,科研的道路正是在不斷錯誤中走向成功的道路。”這話正揭示了羅利軍博士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優良品格和他所領導的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團結奮進、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原因。
十年一劍汗如雨,灑向田間皆是情。在羅利軍博士長期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背後,是他對社會的愛、對人民的愛。在浙江東陽考察時,當他看到自己培育的水稻在當地農民免耕法播種條件下卻能獲得豐收時,平時言語不多的他興奮地說:“我們培育的節水抗旱稻能夠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真是讓我感到萬分高興。”在黃浦江源頭浙江安吉考察時,當他聽取了節水抗旱稻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防止河道污染的成效之後,他又充滿憧憬地說道:“要是浦江兩岸的稻田種上的都是我們這種節水防污的旱稻,上海人民可就有福了。”在場聽者都露出了會意的笑容……

水稻研究

羅利軍博士被稱為“從稻種資源寶庫中不斷挖掘金礦的農業基因專家”,他選育出我國南方第一個旱稻品種和世界上第一個旱稻不育系,逐步完成三系配套,實現了節水抗旱雜交稻零的突破。
旱優3號:羅利軍研究員育成的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已於2006年在來賓市興賓區橋鞏鄉、柳州市融安縣大洲村試種成功,2007年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審定。該品種在來賓、融安兩地均表現出了長勢好、抗性強、米質優,抗旱性、後期抗倒伏能力突出的特點,特別是融安縣大洲村採用"水種旱管"的栽培方法,產量水平顯著高於當地種植的主栽雜交水稻品種"中優253",得到了當地農戶、大洲村幹部認可。2008年柳州市計畫在柳北區等地進行示範推廣,目前正在籌劃和落實中。

故鄉情

2009年5月27日,湖北省崇陽縣沙坪鎮堰市村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上海農業基因研究中心主任羅利軍為合作社揭牌,上海市旱優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為合作社捐資30000元。該合作社以引導農民擴大旱稻種植面積(2009年已發展500餘畝),形成節水、節能、減污和水土保持四大經濟社會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