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姓

繩姓

繩姓,出自子姓,源於商王之後。周滅商後,分給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條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為商朝手工業部族。其中索氏即為製作繩索的氏族,也稱繩氏。

漢族,分布極廣,全球人口規模為10萬人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繩姓
  • 民族:漢族
  • 讀音:sheng 
  • 起源:商周
  • 繁體:繩
起源,歷史文獻,歷史記載,遷徙與分布,傑出人才,各地族譜,

起源

繩姓家族起源及最早的記載
第一種說法
繩姓,出自子姓,源於商王之後。周滅商後,分給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條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為商朝手工業部族。其中索氏即為製作繩索的氏族,也稱繩氏。
第二種說法(這是有文字記錄的推測)
“繩氏”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姓氏,關於“繩氏”家族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代,迄今也沒有關於“繩氏”形成的來源之說。黃島發現的這塊“繩氏”銘文磚是在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這是“繩氏”家族最早的記載,這對研究“繩氏”的起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填補了我國姓氏研究的空白。如果按照中國姓氏起源學說,我們不妨對繩氏的來源作進一步探究。
《通鑑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姓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起源於原始社會,盛行於商周時期,規範於秦漢,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形成姓氏的緣由有十多種,其中,以技藝取姓就是其中之一,如制陶的就取“陶”字為姓。那么“繩氏”家族為何取“繩”為姓?筆者按照姓氏形成的來源逐一查考,均沒有合理的解釋,唯有按照以技藝取姓的思路推測有一定的道理。
根據“繩”的含義,繩姓應該與“繩子”有關,“繩子”與人類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辭源》“繩”字釋義),可見繩子對人類的影響之大。“繩氏”家族是製作繩子的嗎?古代並沒有紡繩的行業,再說紡繩是人人都會的技能,以此為姓有點牽強。有什麼行業需求繩子?這也難以界定。如果擴展一下思路,結合“繩氏”家族有燒制陶器的技藝,“繩”是否和陶器的紋飾有關?人類最早的陶器就是用繩子作為模具在陶胚上壓模裝飾,稱之為繩陶紋,這是古代陶器最常見的紋飾,繩陶紋也就成了陶器的代名詞,日本就將陶器時代命名為“繩紋”時代,可見陶器繩紋的文化內涵如此深厚。如此推理:燒制陶器的“繩氏”家族為了與“陶”姓相區別,根據陶器繩陶紋的“繩”而取姓。那么“繩”作為姓氏至少應在西漢時代之前。
2004年,青島市考古研究所和黃島區文物管理所在黃島區辛安街道辦事處台頭村進行了多次地下考古勘探,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陶片和用於燒制陶器的紅燒土塊,經鑑定,這是一處上至龍山文化,下至漢代的遺址,由此斷定,早在新石器晚期,當地就有燒制陶器的歷史(《黃島區2004年考古年報》)。按照這一發現推論,這座西漢時代的“繩氏”窯場是否與新石器晚期燒制陶器有關?雖然這塊銘文磚的燒制年代與史前時代燒制陶器的時間跨度達兩千多年,但根據當地人類的自然延續和民間技藝的傳承習俗,二者之間應該有著必然的聯繫,或者說這就是“繩”氏家族燒制陶器的一種自然傳承。
如此說來,“繩氏”作為姓氏,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這也基本符合姓氏形成的年代。 “繩氏”應該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繩氏”家族的起源就在黃島地區。限於史料,這僅是一項理性的推測,還有待史學家們進一步考證。

歷史文獻

2005年4月13日,青島市黃島區文物管理部門在辛安街道辦事處一施工工地搶救性發掘了一座古墓。該墓穴呈南北走向,長220厘米,寬90厘米,墓穴破壞嚴重,僅存墓底,無任何陪葬品。當考古人員在清理墓穴時,發現一塊銘文磚,該磚長28.5厘米,寬12厘米,厚4.5厘米,通體呈灰紅色,質地堅硬。一長側面中間有一長7厘米,寬4.5厘米框線,內有“繩氏磚”三個字,上下均以菱形圖案裝飾。短側面有“大和四年作”五個字,兩處銘文均為陽文,為典型的漢代隸書。
該銘文磚的“繩氏磚”三字比較明確,就是一位姓“繩”的主人燒制的。
“大和”是中國的歷史年號,在我國歷史上使用過“大和”年號的只有唐代文宗帝,“大和四年”為公元830年。但在當地以及周邊區域從未發現唐代墓葬及遺物,同墓穴中出土的磚,均為漢磚紋式,將該墓葬定為唐代,尚缺乏依據。
在我國古代“大”與“太”字通用,字義基本相同。書寫也是如此,《駢雅訓纂》釋:“古人太字多不加點”,清人顧藹吉編纂的《隸辨》一書,所選的隸書均出自漢代碑刻,“太”字也可以寫為“大”字。據此推斷,“大和四年”應為“太和四年”。
我國歷史上使用“太和”紀年的朝代有五個,而超過四年以上的只有三個,分別為三國的魏明帝(227~233年),東晉的海西公(366~371年),北魏的孝文帝(477~499年)。因為這塊銘文磚的形質、大小、紋式,都與在當地出土東漢時代的磚基本一致,這些磚的製作年代前後相距不會太遠,只有三國時代與銘文磚的燒制時間最為接近。其次,這塊磚的銘文呈典型的漢隸風格,這也是三國時代流行的書體。由此斷定,“大和四年”應為三國魏明帝時代的“太和四年”,即公元230年。
我國銘文磚最早出現於東漢時代,文字內容以吉祥祝語為主,也有制磚人的姓氏和製作年號,這些銘文磚大部分是一面帶有文字,大多布局單調,書寫潦草。而黃島出土的這塊“繩氏”銘文磚將制磚人的姓氏和製作年號分別鑄在磚的兩側,且文字布局嚴謹,圖案精美,彌足珍貴。它的出土,不但為研究當地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對研究燒陶製磚的歷史傳承、民間書法藝術及裝飾藝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繩氏”銘文磚的窯址就在黃島區
黃島區地處膠州灣西海岸,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海陸交通便利,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代,齊國曾在這裡設立邊防要塞,秦代的徐福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就是從這裡出海啟航的,這為當地的燒陶製磚業提供了市場需求。
根據這塊“繩氏”銘文磚製作工藝推斷,在當時應是一個很正規的作坊生產的。那么燒制這塊磚的這個磚窯在什麼地方?這對研究當地歷史至關重要。根據當地發現眾多的古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漢代磚瓦、陶器等實物,足可以看出當時的需求量,再結合當時的運輸條件判斷,這處窯址應該就在當地。
依照“繩氏”銘文磚這一線索,2006年,當地文物部門在出土這塊銘文磚的附近,發現了一處西漢—— 魏晉時代的窯址群,遺址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2007年8月3日中國文物報2版《青島搶救性發掘一處西漢古窯址群遺址》)。初步探明這處窯址有窯爐3座,水井3個,取土坑4處,石砌沉澱池1個,出土了部分漢代的陶器以及各個時代的大量陶片和磚塊。在離這處窯址不足百米的地方還發現了一處面積達數平方公里的淤泥海灘,淤泥深度約有1米。這些淤泥只要作簡單的脫海水處理,就是燒制陶器和磚瓦的天然原料。經測定,這些淤泥和取土坑的土質與這處窯址出土的陶片、磚塊完全一致,其年代與這塊銘文磚的年代也基本吻合。初步斷定,這座窯址就是“繩氏”家族的窯場。由此可見,漢代時期,在黃島區辛安一帶已經具備一座古城的規模。

歷史記載

“繩氏”銘文磚是我國最早的商標雛形
當人類社會出現商品交換之後,與商品交換相對應的商品標記也應運而生。從春秋戰國開始,很多手工匠人在自己的產品上刻上名字作為標記,這是對產品質量負責的一種形式,這些符號標記逐漸向商標轉化,這應該是商標的萌芽階段。東漢時代的銘文磚將製作人姓名和製作年代刻(鑄)在磚上,已具有推銷產品的功能。但文字都在磚的一側,一字排列,產品之間區分不明顯,也無任何裝飾,這仍是一種標示而已,還不能算是商標。真正意義上的商標,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要具有區分商品的功能,二是要求美觀。
從這塊“繩氏”磚的裝飾來看,基本具備了商標的特徵。“繩氏磚”是這個磚窯主人要打造的招牌,將這三個字放在磚的長側面,即使壘在牆體上也能看得見。文字安排也極為巧妙,“繩”的筆畫較多,占據了圖框一半的空間,顯得整體飽滿,主題突出。“氏”的筆畫少,結體上緊下松,斜鉤順勢而就,一直到圖框的右下角,表現得瀟灑率真,疏密有別。“磚”字在這裡是次要的,甚至是個多餘的字,繁體的“磚”字寫法多種,筆劃繁多,鑄造麻煩,作者就自行簡化,左邊是一個土字旁,表示磚是用土做成的,巧妙地將這個“磚”字放在左下部的空白處,使整個畫面既富有變化,又達到了均衡,可謂是獨具匠心,恰到好處。年號是次要的,需要每年更換,並不是商家招牌,製作者一改傳統銘文磚的模式,與主要內容“繩氏磚”分開,更加突出了主題。整個磚的銘文布局端莊嚴謹,排列錯落有致,四周用細線條作外框,上下用帶菱形的圖案裝飾,恰似一枚精緻的印章,給人一種美感,已遠遠超出了生產標記的範疇,可以說這是我國最早的商標。較之我國最早的商標源於宋代的記載,要早數百年。
由以上可見,繩姓祖人在漢代已基本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商業智慧產權,這是有史料記載以來,歷史上有記錄繩姓最為清晰而且是唯一的一次。
繩姓

遷徙與分布

繩氏家族遷徙之謎及分布
黃島有文字記載始自明代。據當地居民稱,他們的先祖並非原地居民,而是在明代初因軍墾需要,從雲南、陝西等地移民來的。史學界也一直認為,“明代之前這裡地處海疆邊陲,是一塊蠻荒之地,無人居住”( 1995年《黃島區志》)。根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特別是“繩”氏窯場可以證明,黃島地區自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三國時代,一直有人類活動在這塊土地上。那么延續了數千年的人類歷史為何突然中斷?迄今為止,當地也沒有一戶姓“繩”的居民,燒陶製磚的“繩”氏後裔又到哪裡去了?
經查考,在全國各地的“繩氏”家族大都是明清之前從山東移居的,而目前在山東的西部和北部也僅有少數繩氏家族。那么,“繩氏”家族是在什麼年代、什麼原因離開自己故鄉而流落到他地的呢?這給我們帶來諸多的不解之謎,有待在今後的考古和歷史研究中尋求答案。
現全國有繩姓近10萬人,全國除西藏外,其他各省具有分布,以湖北十堰(房竹)、山東棗莊、山東巨野、山東菏澤、安徽潁上、安徽渦陽、河南南陽、河南蘭考、河北無極等各省居多,若依姓氏排名500計算,繩姓排名為415。
屬漢族,分布極廣,全球人口規模為10萬人左右。

傑出人才

繩服,明代永福縣知縣;
繩姓
繩曉明,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警衛局副局長,少將。
繩姓

各地族譜

由於我國古代歷次兵荒馬亂,導致繩氏族人為躲避戰亂、饑荒、瘟疫,在全國各地遷徙。繩氏族人在全國各地人數少,而族譜系別太多的情況。下面為可記載的繩氏族譜
房(縣)竹(山)繩氏族譜
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竹山縣一帶,繩姓居民大約有1000多戶,約有4、5000千人。鄰縣竹山縣大約還有幾百人,與房縣同宗同族。
輩分排序:
啟有金永 ,繼大光明
家崇德廣, 萬發宗榮
全文斯正 ,傳世道仁
立學寅朝 ,凡錫再庭
以先奎藻 ,克武維新。
山東菏澤(巨野)、河南蘭考一帶族譜
山東省菏澤巨野縣一帶、河南省蘭考縣十數村莊,繩姓居民大概1500多戶,約有6、7000千人。與江蘇沛縣龍固集、江蘇銅山縣繩莊同輩分。
輩分排序:
繩姓
錫欽獻召瑞 ,慶光耀體鴻
希克承繼俊,允協際顯同
君明榮長在, 國昌雲祥龍
河南淅川九重一帶族譜(附碑文)
河南省鄧州市淅川九重一帶有繩姓居民8、9000人;另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區繩姓居民約60戶300多人與河南鄧州淅川同族譜。 河南淅川現保存碑文:族之有家譜,猶國之有史乘也。國之史乘以知本源。蓋吾繩氏自始祖國治公、國順公從鄧縣城東口口,有二百餘年。若不有以志之,深恐父口湮沒無得而口,共商特將前後沠列石以志不忘焉。
輩分排序:
國玉可君克,萬文振傳德
敬先家聲久,尊宗世澤長
榮光通龍殿,顯明達風堂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渦陽一帶族譜
安徽阜陽市潁上縣一帶現有8000人左右,另在安徽渦陽一帶有數千人與潁上同族譜。
輩分排序:
知文大學道明新,國章家法起立剛
幫興業安盛世民,慶賀和平樂長春
永遠幸福夢成真,天堂生活來實現
神人同在千禧年,留給後代作記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