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月探測工程

繞月探測工程

研製和發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探測衛星,主要用於對有開發利用前景的月球能源與資源的分頁與規律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的探測,並對月球表面的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繞月探測工程
  • 正式實施日期:2004年2月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 “繞”的階段:2004年-2007年
  • “落”的階段:2007年-2012年
  • 工程目標: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
  • 工程方案:探月工程分繞、落、回3個階段
工程簡介,工程計畫,工程人員,

工程簡介

繞月探測工程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當年11月進入工程初樣研製階段,我國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攻關、系統集成和各項試驗,解決了大量關鍵技術問題,化解了工程技術風險,協調確定了系統間技術接口,明確了正樣階段的技術狀態和工作計畫。
2006年是繞月探測工程的決戰年。
解析探月工程:
我國的月球探測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都屬於不載人探測活動。只有完成了這三個階段後,中國才有可能考慮和實施載人登月
為,主要目標是在2007年發射一顆圍繞月球飛行的衛星,這顆衛星被命名為“嫦娥一號”,對月球進行為期1年的全球性、整體性和綜合性探測;
為,主要目標是在2012年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與月球巡視探測,進行首次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
2012年-2017年 為“回”的階段,主要目標是在2020年前發射月球軟著陸器,進行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安全返回地球,並對取樣進行分析研究。
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將完成以下四大科學目標:
1、。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構造單元,初步編制月球地質構造綱要圖,為後續優選軟著陸提供參考依據。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對月球表面有用元素進行探測,初步編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圖。  3、探測月壤特性。探測並評估月球表面月壤層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資源量。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由月球探測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套用等五大系統組成的繞月探測工程系統屆時將實現以下五項工程目標:
(1) 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2) 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3) 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4) 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5) 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
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
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我國整個。
第一步為“繞”,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通過遙感探測,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探測月壤特性,並在月球探測衛星奔月飛行過程中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已於2007年4月發射。
第二步為“落”,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地外天體的著陸技術,並攜帶月球巡視勘察器,進行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探測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岩石的化學與礦物成分和月表的環境,進行月岩的現場探測和採樣分析,進行日-地-月空間環境監測與月基天文觀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採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第三步為“回”,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自地外天體返回地球的技術,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對取樣進行分析研究,深化對地月系統的起源和演化的認識。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採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採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採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當“繞、落、回”三步走完後,中國的無人探月技術將趨於成熟,中國人登月的日子也將不再遙遠。

工程計畫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工程,即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該星將環繞月球運行,並將獲得的探測數據資料傳回地面。該工程由探月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套用五大系統組成。現已確定探月衛星主要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運載火箭採用“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場選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測系統利用現有航天測控網,地面套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開發。
具體計畫是,“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起飛,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後實現星箭分離,衛星最後進入環繞月球南、北極的圓形軌道運行,並對月球進行探測,軌道距離月面的高度為200公里。
設計壽命為1年的“嫦娥一號”衛星,將攜帶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雷射高度計微波輻射計太陽宇宙射線檢測器和低能離子探測器等多種科學儀器,對月球進行探測。它在環月飛行執行任務期間,主要獲取月面的三維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球土壤厚度,檢測地月空間環境。其中前3項是國外沒有進行過的項目,第4項是我國首次獲取8萬公里以外的空間環境參數。此外,美國曾對月球上的5種資源進行探測,我國將探測14種,其中重要的目標是月球上的氦—3資源。氦—3是一種安全高效而又清潔無污染的重要燃料,據統計,月球上的氦—3可以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達500萬噸。
嫦娥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工程,也是我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目前已經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產品研製和發射場、測控、地面套用系統的建設。2007年年內擇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複雜並具高風險的工程,到目前為止,人類共發射月球探測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為48%。

工程人員

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衛星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葉培建,副總設計師孫澤州、孫輝先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志強;
地面套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