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建

葉培建

葉培建,1945年1月出生於江蘇泰興,196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無線電系,1980年赴瑞士留學,1985年獲瑞士科學博士學位,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總裝國防973和探索項目顧問專家組成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曾任第一代傳輸型偵察衛星系列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為第一代長壽命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的研製,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並任太陽同步軌道平台首席專家。主持修訂後續兩顆衛星的改進方案,主持制定電測、力學、噪聲、EMC、熱平衡與熱真空大型試驗方案,主持制定中國第一代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總體方案及各個分系統的設計。

現任嫦娥系列各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嫦娥三號首席科學家。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葉培建“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培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泰興
  • 出生日期:1945年1月
  • 職業:中國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無線電系
  • 主要成就:2000年被國防科工委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人物經歷,社會兼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個人生活,

人物經歷

1945年1月出生於江蘇泰興胡莊鎮
1962年畢業於湖州中學
196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無線電系。
1985年在瑞士納沙泰爾大學獲科學博士學位。
1987年在五院502所任研究室主任。
1988年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
1989年他開始協助楊嘉墀先生和已故五院副院長張國富同志工作,調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為院科技委中最年輕的常委,並任五院計算機技術副總師,後任總師。
1989年以來,先後擔任院計算機套用副總師、總師。
1993年任中國資源二號衛星有效載荷副總師。
1993年之後,先後任“中國資源二號”衛星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平台首席專家、月球探測衛星技術負責人。
1996年擔任了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的總師兼總指揮。
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衛星總體設計和信息處理研究工作。

社會兼職

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中國地理信息協會理事,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持制定中國第一代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總體方案及各個分系統的設計,最佳化衛星總體方案,組織領導並參與攻克7項技術難關。
主持制定了電測、力學、噪聲、EMC、熱平衡與熱真空等大型試驗方案,組織了全部工程實施,保證了衛星有很高的技術指標。
主持修訂了後續兩顆衛星的改進方案,提高了衛星性能和水平,已實現了雙星組網運行。
主持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衛星技術方案。在航天計算機套用領域,參與開發並基本建成了衛星與飛船設計的資料庫、套用軟體包和製造的計算機網路環境,在衛星研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3年開始領導衛星研製工程。
2003年擔任總設計師、總指揮的“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榮譽表彰

2000年被國防科工委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02年獲航天基金獎。
2019年8月,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2019年8月27日,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的公示》公示為“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個人生活

命中注定的航天專家
1945年1月,葉培建出生在泰興胡莊鎮海潮村一個軍人家庭。
1946年,蘇中七戰七捷的第一仗——宣堡戰役打響。葉培建的父母隨部隊北撤時,將不足一周歲的他送到毓秀鄉(現根思鄉)李秀河村的外婆家。
1951年,葉培建在李秀河村國小開始接受啟蒙教育。一年後,父親抗美援朝回來,葉培建開始跟父親“轉戰四海”。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過學。
他孩提時代,跑不快,跳不高。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官兵抓強盜”的遊戲時,總是排不上“大王”和“二王”,甚至“三王”都排不上,只配當小兵。上中學時就大不一樣了,學習成績跑在最前面,僅用兩年時間就讀完了國中的全部課程,被學校保送到浙江省湖州中學。上中學時他當過的最大官兒就是學習委員。
高中畢業時他的各門功課都很優秀,在填寫大學志願時,接受了軍人父親的教誨,他填報了北航、南航等大學,然而卻意外地被浙江大學錄取了,直到文革才知道,這是因為當年浙江省把省內很多優秀的學生留了下來。
但他畢業的時候,還是分配搞航天。他說:“這是緣份!”
與衛星的不解緣
葉培建大學畢業時被分配到航天部衛星總裝廠,從此與航天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作為“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總設計師、總指揮,2001年10月,葉培建開始介入探月工程工作,還管著中國資源二號衛星。2002年春節前後,科學院拿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方案,2004年春節期間,這個項目得到批准。從2002年春節開展工作,到2004年春節後立項,這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電性星、結構星、熱控星、攻關技術以及專項試驗等等,2005年10月,開始進入正樣星研製階段。
他曾經牽頭設計衛星通信雙向網路,實現了中國股市交易與國際股市的同步。深圳證券交易所曾以40萬元的年薪聘請葉培建,卻被他婉言謝絕。
心貼祖國的科學博士
1978年,國門剛剛打開,就撩撥起他繼續深造的欲望,他太渴望再讀一次書。就在這一年,他考上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502所兩個專業的研究生,後來又通過了出國資格外語考試,赴瑞士納沙太爾大學微技術研究所讀博士研究生。
瑞士的景致很美,瑞士的山高雪白,但這些都不能分散他讀書的興趣,他是一個要做學問的人。當時國外還不承認中國的大學文憑,他用很短的時間就通過了同等資格考試,獲得了博士生資格。1982年《人民日報》在一篇文章中,曾介紹過他是如何通過語言關、資格關的。瑞士國土不大,教育卻很發達,制度嚴格。當時鄰國法國有國家博士、工學博士或科學博士、大學博士幾項學位,而瑞士僅有一項:科學博士。1983年,他以一篇論文,獲得了瑞士納沙太爾大學頒發的等同法國科學博士的證書。但是他不滿足,他要獲得一個瑞士的科學博士。又經過兩年的努力,他終於實現了這個目標。1985年,他獲得了納沙太爾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手寫中文計算機線上自動識別》。
在攻讀博士學位時,研究所每半天有15分鐘的休息時間,因為大家都在這個時間喝咖啡而被稱為“咖啡時間”,這個時間也成了葉培建對各國同事宣傳中國的時間。
20世紀70年代,中國已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可是一提起中國,在西方人的概念里還是男人留著長辮子、女人裹著小腳的樣子。葉培建慶幸自己有著博覽群書的優勢,他教同事們講中文;向他們講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講斑斕多彩的中國文化;講美麗神秘的西藏,字字句句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並漸漸地有了一些影響。有一次還被邀請到瑞士一個協會為公眾專題講中國的西藏,那次演講糾正了不少人原先對中國的錯誤概念。
他出國後有人議論:小葉出身幹部家庭,父親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夫人也已出國,他不會回來了。但五年後的1985年8月,他剛剛完成學業,就踏上了祖國的熱土地。他說他要把自己所學儘快用在中國的建設事業上。
他出國後所想的就是為祖國的強盛做貢獻。異國的環境、異樣的風情成為他骨子裡與生俱來的中華情結的最好背景。瑞士一家報紙曾寫過他的專訪。報導中說:他從不去酒吧,偶爾打打桌球。他說他不喜歡酒吧的氣氛,也不大看電影,他把周末的時間都用於看書和工作。記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下工夫?”他說:“中國那么多人,而派我出來學習,已經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我應該努力,為國家做些事情。”他的努力刻苦是出了名的。多年以後,當五院教育處長馮合獻訪問納沙太爾大學時,學校的人還向他介紹葉培建努力學習的事情。
敢吃螃蟹的知本富翁
回國後他先是在502所工作,馬上參加了“紅外熱軸探測系統”的開發,為鐵路運輸提供現代化的設備。由於條件很差,他和技術人員一起背著儀器乘火車,在晉煤外運的線路上,一站一站地採集數據,修正模型。沒有信息網路就利用鐵路電話線傳輸數據構成系統。後來這個項目成為502所的拳頭產品,創造了可喜的經濟效益。
1995年,他作為技術負責人參加了深圳股票VSAT網的設計,這是衛星套用技術的一個開拓性項目,因此他成了中國衛星套用領域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他任院計算機工程總師十多年來,五院計算機套用從設計、製造、生產到管理全面開展。他成為五院CAE技術的奠基人之一。
看書多是他最突出的特長,而記憶力好可以算是由此而引申出的一個特點了。他的家中藏書近千冊,尤愛讀史書和人物傳記。《二十五史》、《百科全書》這樣大部頭的書他存有上百部。讀史令人明鑑,也許正是史書客觀寫實的一面,培養了他實事求是的人生態度,以至影響到他的為人處事。
超凡的記憶和流利的口才使他具有一副學者風範。作為中國科協高技術報告團成員,他經常把航天知識、衛星套用以及計算機知識向大眾傳播。他曾在北京市科委幹部進修學院演講6次。他給部隊指戰員講;給貧困山區的幹部和孩子們講;給中學生講;配合國際和平周,給北大、人大、理工大的學子們講;給安徽蚌埠市全體幹部講;在中央電視台講;1999年,他在中央黨校給全體學員講《航天與人類》,受到了高度讚揚。而所有這些活動都安排在周日,因為他太忙,只能用自己的休息時間。
愛上“第一”的衛星總師
中國資源二號衛星屬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在中國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發展中有其廣泛的作用。這顆衛星的技術起點高、研製難度大。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馬興瑞副總經理的話說,在中國已有的衛星中,這顆星是“最大最重的星,具有最高的解析度,最快的傳輸速率,最高的姿態精度,最大的存儲量”。他憑著紮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和不恥下問的精神,很短時間就進入了狀態。從此以後,在兩院院士閔桂榮的帶領下,他們開創了好幾個第一。
這顆星第一個實現了星地一體化設計,這意味著在衛星研製中不僅要對星體本身的技術負責,還要對地面套用系統的集成技術負責;這顆衛星還第一個進駐北京唐家嶺航天城,因此研製隊伍成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實體化改革以及AIT一體化的第一批實踐者。
在衛星型號研製管理過程中,他是第一個實踐把電測與總體分開的總師,為測試隊伍專業化打下了基礎。他又第一個提出在衛星進入發射場前要進行整星可靠性增長試驗,把問題徹底解決在地面。
這諸多的“第一”實踐充滿艱辛,這些難度的跨越無疑是對他的能力和水平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2000年9月,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發射圓滿成功,並按時在軌移交,至今發揮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用戶和上級的好評,2000年,這顆衛星被授予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兩總的葉培建,對隊伍的管理以嚴格著稱,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說話辦事從來都是直來直去。每天他總是提前半小時到辦公室,把一天的工作按順序列出;每逢節假日,他總是要到試驗現場轉一轉,2000年的五一節,七天假,他和試驗隊一起加了五天班。他注重隊伍的精神狀態,在試驗隊里開展了“溫暖工程”。隊員的個人需求,他都要盡力而為,為他們排憂解難。
用“16”字進行自我要求
“我是新政協委員,我對自己提出了16字要求:認真學習,把握方向,積極履職,富有特色。”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直言不諱、言簡意賅的表述。
認真學習;第一,通過參加大會前培訓,對政協委員工作有了初步的認識;第二,賈慶林主席在報告中全面總結經驗,並提出今後5年的工作,通過學習有了深入的了解;第三,從討論會上老委員的發言中得到啟發,使他對如何當好政協委員找到了一點初步感覺,作為科技工作者,對結合本職工作進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有了一定認識。
把握方向:作為政協委員建言獻策不能毫無目標,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一定要把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方向,圍繞中心工作,頭腦清醒不能偏離航向。
積極履職:作為科技工作者任務重工作忙,同時作為政協委員責任重,他認為這並不矛盾,一個是具體工作,實踐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目標,一個是在更廣泛、更高層面上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這兩者相互結合好,對履行職責更有利。
富有特色:他說,提的提案要有質量,就需要關注、了解最主要、最急需的話題,要調研,要有個準備過程,而且涉及面不要太廣,要易於落實。而且要抓重點,一事一議,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中國航天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