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繡

織繡

織繡是用棉、麻、絲、毛等紡織材料進行織造、編結或繡制的工藝。中國織繡工藝品種繁多.絢麗多彩。主要有刺繡、織錦、緙絲、抽紗、花邊、絨繡、機繡、繡衣、繡鞋、珠繡、地毯、手工編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織繡
  • 外文名: embroid
  • 釋義:繡制的工藝
  • 屬性:詞語
簡介,古代織繡品,年代,品種,藝術性,珍罕程度,市場大小,定題,廣源,整理,保管,歷史沿革,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收藏與鑑賞,織繡的鑑賞,織繡品的收藏,服飾,宮廷織繡,

簡介

織繡是用棉、麻、絲、毛等紡織材料進行織造、編結或繡制的工藝。中國織繡工藝品種繁多.絢麗多彩。主要有織繡與印染苗錦
刺繡、織錦、緙絲、抽紗、花邊、絨繡、機繡、繡衣、繡鞋、珠繡、地毯、手工編結等。中國養蠶織絲起源很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桑麻的種植,到商代絲織工藝亦有廣泛的發展。漢唐時期,家家戶戶大多種植桑麻,能妨能織也能繡。一般人的衣著多是葛麻織品,高級的絲織品除供貴族享用外,還銷往朝鮮、印度、蒙古,遠及波斯、羅馬。從中國通向中亞、歐洲的商路,被譽為"絲綢之路",人們稱中國為"絲國"。此外,宋代的緙絲,元代的棉紡.明代的織錦,都有較高成就、清代的刺繡工藝則由於地區的不同與技藝的演變,形成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叫四大名繡,更具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清朝織繡石青緞繡金龍棉朝褂清朝織繡石青緞繡金龍棉朝褂
中國織繡工藝品的分布有:刺繡、織錦、緙絲工藝主要產在江蘇、浙江、廣東、湖南、四川等地;地毯工藝主要產在新疆、寧夏、青海、西藏、天津、北京等地;抽紗、花邊、絨繡工藝主要產在煙臺、上海、潮州、汕頭、蕭山等地。中國織繡工藝,在國外享響很高聲譽,尤其是手工繡品,手工編結和手工地毯作,對中外經濟與文化交流起著重要作用。

古代織繡品

中國是絲綢發明大國,織繡品歷史悠久。收藏織繡品,首先要從鑑賞入手,要學會判斷織繡品的價值和價格,即年代、品種、藝術性、品相、尺寸及市場等。

年代

年代愈早的織繡品價值越高,品相好的極為難得。某一織繡的早期代表作和盛期的經典之作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如戰國的楚繡、漢代的吉語錦、唐代的聯珠紋錦、宋代的書畫緙絲、明代的補子等。

品種

總的來說,欣賞品要高於實用品,服裝要高於匹料。緙為織繡品種中的特別受青睞之物。服裝中,袍勝於裙襖,龍袍等宮廷之物和官服又勝於民間服裝。裝飾品中,補子最受歡迎,價格居高不下。佩攜品中,又以扇套、荷包惹人喜愛。此外,手工提花的絲毯亦自成一珍貴品種。

藝術性

織繡品的藝術性,可因其藝術風格之不同而分別以不同的審美標準來對待。
古代織繡品古代織繡品
宮廷風格:材料優良,配色構圖複雜,製作精到,富麗堂皇,有龍袍、霞帔等。
民間風格:雅拙有趣,想像豐富,立意新鮮,不入俗套。
文人風格:多以名人書畫為粉本,或緙絲或絨繡或發繡,以多書卷氣為貴。
閨閣風格:封建時代女子養在深閨寂寞難遣,又心比天高身懷絕技,則盡在織繡中一吐為快。

珍罕程度

物以稀為貴。明清武官補子中品級低的海馬、犀牛反而貴重於品級高的獅虎,就是這個道理。荷包品種極多,其中圓荷包、雞心荷包和褡褳荷包頗多精巧可愛者,但因傳世數量大故不甚珍貴,而葫蘆包較為難覓身價較高。

市場大小

某一品種喜愛的人多、收藏的人多,其價格也高。例如補子,在海外有一批非常穩定的藏家,故其價格幾十年來一直穩中有升。
收藏者要想提高自己對織繡品的鑑賞能力,平時可多參觀博物館,查閱文獻典籍,以提高眼力,培養感覺。還應多跑工藝品市場,以熟悉民間的織繡品行情。初涉織繡品領域的收藏者要注意以下幾點:

定題

收藏者最好要先定一個收藏的主題,如收藏戲服、荷包等。

廣源

收藏要出成績,一定要有較廣的藏品來源。拍賣會是最高級別的來源,國營工藝品商店和文物商店之物次之。舊工藝品市場上的織繡品為數也不少,如果有機會直接從民間尚有家傳織繡品的人手中購買,則更為理想。在海外的一些古董店有時也可找到一些物美價廉的織繡品。
古代織繡品古代織繡品

整理

整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年份、名稱、種類、材料諸方面的研究考訂,把已知的信息加以記錄,並編號入藏;另一方面是對其進行清洗、修補等。民間藏家在一般情況下,只要使藏品達到一種基本完整清潔的狀態就行了。

保管

織繡品一般怕光、怕濕又怕過於乾燥。此外,防蛀防霉也很重要。織繡品極難清洗,展示時最好裝在鏡框裡。
《貴妃醉酒》袖珍織繡收藏品
《紅樓夢》袖珍織繡收藏品
《司馬光砸缸》袖珍織繡收藏品
《八仙過海》袖珍織繡品

歷史沿革

中國的絲織物是何時出現的呢?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始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此後,經過殷商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織繡工藝,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春秋戰國

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馬山發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絲織品、編結和刺繡等。絲織品的品種有絹、羅、紗、錦等。花紋有幾何紋、菱形紋、S形紋等,幾何紋中還飾有龍鳳、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繡中,有繡衣、繡褲、繡袍等,繡地多用絹,用辮針繡出龍、鳳、虎、三頭鳥,以及草葉、枝蔓和花朵,線條流暢,技術高超。
精品炫目賞精品炫目賞

秦漢

秦漢的織繡工藝,尤其是漢代,在繼承戰國傳統的基礎上,有著飛躍的發展。絲織品種更為豐富,有錦、綾、綺、羅、紗、絹、縞、紈等。
漢代絲織的花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雲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吉祥文字、各種幾何紋。漢代絲織的製作工藝已非常精美,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曾出土一件素紗禪衣,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一兩重,可見極為精巧。
漢代刺繡的針法,主要是辮繡,也稱鎖子繡,其特點是針路整齊,繡線牢固。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大量刺繡實物,品種豐富,製作優美。

三國兩晉南北朝

六朝時期的織錦,以四川生產的蜀錦為著名, 《丹陽記》 :"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吳亦資西蜀,至是始乃有之。"可見蜀錦是三國時魏國、吳國所爭求的一種高級絲織品。
六朝時期的織繡紋樣,在繼承漢代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變化,它改變了漢代雲氣紋高低起伏的不規則變化的格式,構成了有規則的波狀骨架,形成幾何分割線,而更加樣式化。

隋唐

唐代的織繡工藝十分發達。封建中央設有織染署專門管理生產,分工很細。民間的織繡生產幾乎遍及全國,而且產量很大。
織繡織繡
唐代織繡工藝努力追求華麗的色彩效果。絲織的品種很多,而以織錦最著名,一般稱為"唐錦"。它是用緯線起花 ,用二層或三層經線夾緯的織法,形成一種經畦紋組織。因此,區別於唐代以前漢魏六朝運用經線起花的傳統織法,稱漢錦為"經錦",稱唐錦為"緯錦"。緯錦的優點是能織出複雜的裝飾花紋和華麗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錦在傳統的圖案花紋基礎上又吸收了外來的裝飾紋樣,所以它具有清新、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唐錦的裝飾花紋有:聯珠紋、團窠紋、對稱紋、散花等。
唐代刺繡向著更精緻的主向發展,因為它的基礎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如此,那些住在深宅大院的有錢人家的小姐們,刺繡便成為她們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的活動,漸漸形成了"閨繡"。

宋代的絲織,在唐代的傳統生產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宋代的織錦具有時代特色,稱為宋錦。其特點是採用小朵花,規矩紋,有變化多樣的八達暈、龜背紋、鎖子紋、萬字流水等,組織規則嚴整,色調沉靜典雅。宋錦除作為服飾、賞賜及經濟貿易外,還作為裝裱書畫的特用材料,為書畫家所樂用。
在絲織物中,緙絲是一種新興的絲織品。緙絲有多種名稱,如刻絲、克絲、兢絲等。緙絲主要是織作繪畫或書法,反映絲織工藝由實用向欣賞方面分化。宋代緙絲的主要產地,北宋時在河北定州,南宋時以雲間(松江)為中心,名家輩出。宋代的刺繡針法精細,用色典雅;它也和緙絲一樣,向欣賞品發展,成為後來的畫繡。宋代刺繡由繡院組織生產管理,民間刺繡亦較發達,並可作為商品出售。
織繡織繡

元代的織繡工藝,絲織、毛織、棉織都得到一定的發展。
絲織中以織金為有特色。織金在元代稱為"納石失"或"納失失"等。元代統治者喜歡用金,"無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織金成為生活所需的一種時尚。金錦的花紋有團龍、團鳳、寶相花、龜背紋、回紋等。毛織在元代得到特殊發展,這是由於適應蒙古遊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為地毯、床褥、馬鞍、鞋帽等。毛織以寧夏與和林為主要產地,棉織是在元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工藝。我國古代無棉,稱為"吉貝",最早只種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帶。元代在我國廣大地區得到推廣,棉紡織工藝家黃道婆作出了貢獻。當時松江一帶的"烏泥涇被",成為大江南北的著名產品。

明代的織繡工藝,絲織得到了較大發展。全國有江南、山西、四川、閩廣等四個絲織產區,而以江南為主要產地。
織錦具有時代特色,被稱為明錦。明錦有三類主要品種,即庫緞、織金銀、妝花。庫緞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點;織金銀則是在織錦中織進金線或銀線,高雅華貴;而最精巧的則是妝花,它用過管的織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線,邊織邊繞,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麗輝煌的藝術效果。明錦的圖案組織有團花、折枝、纏枝、幾何紋等。纏枝是明錦的主要組織,具有時代特點。明錦花紋豐富多彩,有雲龍鳳鶴、花草鳥蝶、吉祥錦紋等,其造型敦樸大方,富於程式化的裝飾美。
刺繡工藝中以“顧繡”為有名。顧繡是一種畫繡,所繡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絲細過於發,針如毫。”因而名噪一時,為人所重。此種刺繡以製作欣賞品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評賞和讚美,故當時影響很大,幾成刺繡工藝的代表。

清代織繡品主要產自清宮內務府管轄的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統稱江南三織造),它利用江南盛產的上等好絲及熟練的技工,在內務府織造局精心的設計和監督下,織造成各種供皇帝和后妃享用的織繡品。此外,全國各地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織繡珍品也源源不斷地貢進宮廷。這些織繡品代表了當時繡品工藝的最高水平。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織繡文物無論在數量、品種、花色、藝術上都是無以倫比的,為研究我國的織繡歷史、工藝和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袖珍織繡三絕袖珍織繡三絕

收藏與鑑賞

中國古代織繡品的收藏,首先要從鑑賞入手。這裡所謂的鑑賞,一是判斷其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依賴的是眼光,史識和審美;二是對對其市場價格的估算,靠的是經驗和信息。能鑑賞者又能找到織繡藝術品的來源,關具備談價的能力,最終才能有精品珍品的入藏。

織繡的鑑賞

鑑賞織繡品首先判斷織繡品的價值和價格,即年代、品種、藝術性、是否名家作品、尺寸、品相、珍罕程度、市場大小等。茲分述如下。
1·年代
對收藏者來說,年代愈早的織繡品價值越高。但是,高年份的織繡品一般品相極差,多為殘片,難入鑑賞家的法眼。所以,對待年代問題,要有一個辯證的觀點。收藏家雖然也蒐集早期織繡品,但並不放棄對品相的要求,儘管尺度可以有所放寬。其次,年代與品種的關係密不可分。某一織繡的早期代表作和盛期的經典之作當然是集追求的目標。如戰國的楚繡、漢代的吉語錦、唐代的聯珠紋錦、宋代的領先達暈錦、宋代的書畫緙絲、明代補子等等。唐代雖已有緙絲,但多為腰帶等實用品,紋樣配色都很簡單,與宋代朱克柔的作品(其價值價格都可以與宋代畫家作品相比)相去何止千里!
明朝織繡黃地桂兔紋妝花紗明朝織繡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年代判定有時也極為關鍵。宋代是緙絲藝術之高峰,明代尚能繼其風流餘緒,清代則顯出頹勢。所以一磐則言, 宋代緙絲錠勝明代緙絲;明代緙絲又遠勝清代緙絲;清代康、雍、乾三朝作品又遠勝清後期作品。就年份而言,清乾隆以後織繡中可以說極少有珍品。同樣一件清代龍袍,乾隆朝的可以是鹹豐朝的十倍。
2·品種
品種本身當然也影響其價值價格。總的來說,欣賞品要高於實用品,服裝要高於匹料。緙為織繡品種是特別受青睞之物。服裝中,袍勝於裙襖,龍袍等宮廷之物和官服又勝於民間服裝。裝飾品中,補子最受歡迎,本世紀上半葉起在歐美也形成穩定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乾隆以前的補子一副價格都在5000美金以上。佩攜品中,又以扇套、荷包惹人喜愛。扇套因書畫摺扇的走俏而價格一直在上漲;荷包則因其花樣繁多製作精巧而被人看好。此外,手工提花的絲毯亦自成一珍貴品種。
品種幾乎可以無限細分。例如,補子可分男補女補、方補圓補、文補武補。男補貴於女補;武補少於文補,因此較為珍罕。男補較女補盡寸為大;武補為獸紋,文補為鳥紋。文補中以品級較高者如仙鶴為貴;武補中品級較低者如犀牛、海馬反而最為珍罕,幾乎難以尋覓,因為武官著裝多越品級,誰也不願意穿用低品級補子。此外,明代鳥補中有雙鳥一俯一仰者較多但更典型;單只鳥者較少,乃明人蒜期出現的,較前者價低。
藝術品的收藏,當以其藝術性之高低為主要鑑賞標準。織繡的收藏也是這樣。織繡品的藝術性,可因其藝術風格之不同而分別以不同的審美標準來對待。
一類為宮廷風格。其特徵為富麗堂皇嚴謹精細。具體品種有龍袍、霞帔、御用絲毯服飾等。這類織繡多為明清這物,宜求大、求新、求全,其材料應優,其配色構圖多複雜,其製作精到,一絲不苟。它們或失之俗,或失之拘謹,則不可苟求一類為民間風格。其特徵為雅拙有趣,想像豐富而富於生命力。這類材料技巧或失之粗,但求立意新鮮而不陳腐,但求不入俗套。
織繡織繡
一類為文人風格或書畫風格。這類織繡多以名人書畫為粉本,或緙絲或絨繡或發繡,以多書卷氣為貴。雖以臨摹為能事,但如立意高而取法乎上,既表現出名人書畫的風宰,又不失織繡肌理之趣味,則自屬不凡,可以收藏中之銘絕品,多屬此類。
一類為閨閣風格。封建時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絕少讀書和從事藝術創造的機會。養在深閨寂莫難遣,又心比天高身懷絕技,則盡數在織繡中一吐為快。這是女性藝術的精華。或表現為書一繡,或作裙襦,或為巾帕荷包,一針一線俱凝情思,息非一般傖夫俗婦之作以及店鋪攤頭的商品可以相比。
藝術性之表現既與品種相關,更受時代影響。明代的妝花粗放飽滿概括,清代早期的妝花精細優美,清代晚期的則流於瑣碎惡俗。緙鷥峭繡表現的自由度較大,織錦則受工藝限制較多。凡此種種,也應予注意。
4·名家作品
織繡也有名家,雖不如書畫篆刻,大師名手輩出且有詳細記載。唐代有竇師綸,多創錦花樣,世稱“陵陽公樣”。但年代久遠,甚是渺茫,至今並無實物可以印證。第六三節舉名家,或能偶有所遇。織繡藝人即使技藝高超,當時或聲譽鵲起,但作品也往往不落款。有款之作更值得珍惜。筆者年前曾在上海一小拍賣行見一明未清初之刺繡中堂,畫繡結合。畫款為文微明之曾孫女趙文,繡款為休這十一月氏。此件製作既精,品相又佳,可惜索價太高,結果流標(底價三萬不算太高,大拍賣行或許就能成交)。
5·盡寸
中國書畫出售論尺,織繡的尺寸沒有這樣重要。可以懸掛的欣賞品和等品種,尺寸一以大為貴。但荷包絛帶之類,就難以以大小區分高低。扇套以一尺或近一尺的尺寸為好,小扇套用於女扇,因女扇價低而扇套亦被拖累。補子以明代尺寸為最大,男補大於女補,而以戲補為最小。所以補子以大為貴,可視作一般規律。
古代織繡購藏有講究古代織繡購藏有講究
6·品相
織繡的品相至關重要,因為織繡易於褪色損壞而難以修復。殘破織繡品的外觀與其當初的外觀相去太遠。
當然,商周漢唐的紡織品殘片,依然被珍惜地收藏於名大博物館。這些藏品,其用於研究的文物價值,大大超出了其作為藝術品或工藝品的審美價值。所以,一般的私人收藏家對此興趣不大。
至於清代乃至民國的織繡品,如果殘破其價值就會大大打折,特別是衣物飾品等日常生活中常見之物。北京的織繡文物專家壬亞蓉女士曾予,如果殘破之物也收,則收不勝收。另外,有些古董高人,西拼東湊,或草草修整,這類織繡也無多大價值。北京的另一位織繡專家,故宮博物院的陳娟娟女士也曾勸阻過趙三在舊工藝品市場收購此類物品。
織繡織繡
7·珍罕程度
物以稀為貴,織繡收藏同樣循這一規律。明清武官補子中品級低的海馬、犀牛反而貴重勝於獅虎,就是這個道理。荷包品種極多,其中圓荷包、雞心荷包和褡褳荷包頗多精巧可愛者,但傳世數量大故不甚珍貴,而葫蘆包較為難覓故身價較高。緙絲小於刺繡,故緙線身價遠高於刺繡。
8·市場大小
某一品種喜愛的人多、收藏的人多,求大於供的程度高,亦即市場大,其價格也高。例如,補子在海外有一批非常穩定的藏家,故其價格幾十年來直穩中有升。金蓮鞋或小腳鞋的收藏者人數眾多,但近年贗品出現也多,影響了其價格上升,但並沒有下降。但織繡品的收藏者總的予來較少,大家對此要有較清醒的認識。
綜上所述,織繡鑑賞是一個需從多個角度全面考慮的問題,而修養識見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收藏者又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提高自己對織繡品的鑑賞能力。
(1)多參觀博物館
國內外的很多博物館都以收藏中國織繡著稱。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清織繡,遼寧省博物館的宋元明書畫緙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漢唐織物,湖北荊州地區博物館的戰國錦繡,湖南省博物館的西漢織物和服裝,福建省博物館的南宋絲綢和服裝都非常有特色。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蘇州的蘇州絲綢博物館和刺繡博物館、南通的南通紡織博物館以及南京的中國織錦陳列館則是織繡方面的專業博物館。倫敦的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織繡服飾堪稱一流,多倫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的中國近代織繡服飾藏品數量也很多。博物館所藏大多為精品真品,贗品的可能極少,多看自然能提高眼力培養感覺。
古色古香的織繡品“繡”色可餐古色古香的織繡品“繡”色可餐
(2)在一些初入門者和古玩商人之間,有一種輕視文獻重實物重實踐的傾向。實物實踐固然重要,介文獻典籍的查閱也必不可少。可以予不讀書者終於成不了收藏家,至多做一個藉此營利的商賈。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和《龍鳳藝術》 ,朱啟鈐的《絲繡筆記》、 《刺繡書畫錄》、 《女紅傳征略》和《清內府藏刻絲書畫錄》等,錫保的《中國古代服飾史》,陳維稷主編的《中國紡織科術史(古代部分)》,趙豐的《絲綢藝術史》,繆良雲的《中國歷代絲綢紋樣》,王亞蓉的《中國民間刺繡》,黃能馥的《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印染織繡》等都大可一讀。這些書各有優點,有的圖片精美,有的論證詳盡,有的敘述清晰。
但是,所有這些書都缺少關於織繡品的鑑定、欣賞特別是市場價格方面的內容。有幾種海外的專業雜誌,可以彌補些種缺憾,如香港的《Orientaition》和英國的《Hali》。前者以亞洲藝術的收藏為內容,目標讀者是亞洲藝術品特別是古代和傳統藝術品的收藏家和鑑賞家,月刊,事實上每年出11期。其中常有關於織繡品的鑑賞研究和拍賣情況的介紹。後者是一本以古代織毯和其他織繡藝術為內容的期刊,對圖片質量的要求非常高。其中關於中國織繡的文章不少,作者倒不一定是中國人。另有一本《CanadianCollector》性質也相近,也可一讀。這三種雜誌都用英文寫作,這或許會甫加一點閱讀的困難。古文合適養較好的藏家,可讀一點古代文獻典籍,如元代費著的《蜀錦譜》和清代陳丁佩的《繡譜》 。除此之外,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拍賣圖錄也頗有參考價值,他們經常拍賣中國的珍貴織繡文物。中國國內的拍賣行如瀚海、嘉德或雲軒則很少拍賣織繡品。
(3)多了解市場
(4)多跑工藝品市場,可以熟悉民間的織繡品情。相對而言,民間收藏織繡品的人當選較少,懂織繡的行家裡手更少。所以,市場上拍賣行或文物商店大不相同。多跑多憶較,多詢問多看,但下手買卻要慎之又慎。

織繡品的收藏

織繡的收藏並不一定通過購買來完成。特別是一些近代的服飾和日用品,仍在一些大戶人家”壓箱底”。作者因為經常寫些有關織繡收藏的文章,所以接受的贈物不少,其中大多是旗袍。贈與者有親友學生也有素不相識的人,有的還從遙遠的外省市寄來。博物館也經常得到織繡類的捐贈。在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的中國織繡藏品中,大多獲得是捐贈物,捎贈者多為19世紀未到20世紀實中國的傳教士和商人的後裔。織繡知識比較專門,所以,也並非化錢越多越能得到精品。收藏織繡品最好從以下五個步驟著手。
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織繡珍品問世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織繡珍品問世
1·定題
收藏者最好要先定一個集藏的主題,定一個目標。織繡品目繁多,如樣樣都收,家裡就地像一個發貨鋪或舊衣鋪。定好主題,才有希望出成績。如上海浦東的包畹華收藏戲服,且以新制自製戲服為主;美國的格蘭·羅伯特夫婦以金蓮鞋為集藏主題;天津的何志華以服飾為題等等。
2·廣源
要收藏出成績,一定要有較廣的藏品來源,來源多樣化。一般而言拍賣會是最高級別的來源。拍賣會上的織繡拍品,多為書畫緙繡、補子、龍袍一類的高檔品,年份都不見得太早,但品相完好,藝術水準高,價格也比較高。但是,有一些小拍賣會,如京滬兩地流行的周未拍賣會,常有價廉物美之織繡或服飾。筆者一次在上海德康周未上,以100元(加10元佣金)拍得一無底價猞猁皮箭袖,乃清代之物,頗為罕見。
織繡織繡
國營工藝品商店和文物商店之物一般都為普通品而且價高,但也不可一概而論。我普在武漢市文物商店以20元一件單價,挑選了十幾件“活計”(即清代隨身佩帶之小繡件),有眼鏡盒、荷包、耳套和鑰匙袋等。因為買得較多,還打了九折。其中頗有幾件紋樣新穎有趣針法細密的東西。特別是一件褡褳荷包,圖安傑鐘面,想來是當年鐘錶傳入民間不久,大家尚感新奇時被那位心靈手巧的女性所設計。以鐘面入繡,這是我所見一件。當舊工藝品市場價格飛漲之時,國營工藝品商店和文物商店的反應常常會慢一拍。我還普以數百元人民幣,把一家國營店的七副清代補子(有全有不全)全買下,這時市場價早已超出此價數倍。
舊工藝品市場上的織繡為數也不少。問題是真假混雜,而且品相差者甚多。但是,這裡以低價獲珍品的機會也存在,就看你的耐心、機遇、眼光、決心和購買技巧。我普在東台路一家小店裡,分兩次各以20元買到一納紗錦雞補前胸的左右兩半。另一次在福佑路小商販手中,以650元買到兩件品相佳、做工精緻的清代百裙。相對來說,收藏織繡品而有意外之遇,其機會比買到明清官窯瓷或名家書畫的機會大得多。織繡收藏者人數較少,故競爭也少。
如果有機會直接從民間私家尚有傳世織繡保存的人手中收買,那當然更為理想。這些人往往並不視之為寶,也高興有人收藏,免除了他們的責任和負擔,還能在經濟上小有收穫。這些家中之物一般品相較好,也頗乾淨,有像攤頭之物那般醃破舊。
由於國內藏品市場價格的大幅度升,海外一些古董店的價格反而顯得低了。在香港萬玉堂或Spink偶爾能買到比國內不容理宜的織繡品。在歐美的一些中小城市,找到介廉物美織繡的機會就更多了。
3·整理織繡收集到手後,應加以整理。整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其年份、名稱、種類、材料諸方面的研究考訂,把已知的信息加以記錄,並編號入藏;另一方面是對其進行清洗(如果需要並對藏品無損)、修補等。根據文物收藏的不成文法,任何修復工作應該是可逆的。
清朝織繡石青地極樂世界織成錦圖軸清朝織繡石青地極樂世界織成錦圖軸
在歐美的許多大學裡,都沒有紡織品文物修復保管的課程,這是一門需要化學、考古、歷史等各種學科為基礎的課程。在此就不加詳述了。民間藏家在一般情況下,只要使藏品達到一種基本完整清潔的狀態就行了。沒把握決不要輕易施以清洗修補。織繡文物的褪色和脆弱老化問題是很難處理的。
4·保管收藏
織繡品如不加以妥善保管收藏,則非常容易狀態惡化。織繡品一般怕光、怕濕又怕過於乾燥。光照會加速褪色和纖維老化,濕度會使之長霉或腐化,太乾燥會使之脆化。所以,收藏織繡處要避光,最好有溫度和濕度控制設備。避光容易做到,濕主控制也可通過通風和乾燥劑的使用來達到。此外,防蛀防霉也很重要。
織繡品最好平攤放。放置的器具如抽屜要淺而大。藏品和藏品之間可用白色薄紙隔開。要準備一些大而淺的紙盒,以備欣賞和研究時取用。
5·展示
為了自己賞玩或與他人共同欣賞,織繡藏品的展顯陳列方法也很重要。舊時織繡的展顯常採用類似書畫裝裱的方式,或立軸或條屏,或橫披或手卷冊頁,古色古香,十分高雅,既便於觀黨,,又可作居室布置。這種方法僅適用於緙繡織錦中以書畫為粉本或花紋圖案具有獨立欣賞價值者。它還有一個缺點,即織繡品的反面被裱頭遮蓋,再也無從觀察研究。而不少織繡的研究者需要從反面分析織繡品的組織結構,在織繡品的鑑定過程中也常需從反面進行觀察。
海外的收藏家常綜合採用水彩等西畫的裝裱方法展顯織繡品。卡紙等許多現代裝裱材料了可廣泛選用。他們常在織繡反面留下觀察的“視窗”。
服裝可用人體模特兒、胸架或衣架進行展示。在歐美鑑賞家的客廳里,我普見到用衣架陳列於樓梯前的清代龍袍。絲織物畏光照易沾灰。天鵝絨一類的起絨織物,由於靜電作用等非常容易沾灰,且不易清除,特別是領部和肩部。鵝條件的話,還是以置放於大玻璃櫥中為宜。
織毯類常補被懸掛陳列。對於大型的毛毯來說,要考慮其本身的巨大重量而給予支持否則易於斷裂。支持的方法鵝背面夾上其他紡織品等。
織毯類常被懸掛陳列。要防止觀者用手撫摸。收藏家自己整理時也要帶手套。也不宜讓人湊得太近地觀察,以防呼吸中的水氣和細菌進入織繡品。收藏家或研究者需就近分析觀察時,可帶口罩。
陳列展示不公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其疏密高低的安排,就看你自己的審美觀和匠心獨運了。對織繡品的賞鑒可從品種、年代、藝術價值等幾方面了解。在品種方面以織和繡而言,織就是通過經緯線的各種交織變化而成的絲棉織物,通常所說的綾羅綢緞就是各種不同的絲織物,其中緙絲最珍貴。繡就是刺繡,俗稱“繡花”,是在織物上的一種再創作。按設計要求,以針引線,進行穿刺,通過運針繡線組織成各種圖案和色彩的一種技藝。刺繡技法可分為鎖繡、釘繡、平繡、納繡、十字繡、打籽繡、編繡、剪貼繡、串珠繡、發繡等,以清代形成的四大名繡,代表了我國刺繡的最高水平。
織繡年代的鑑別應從質地、紋樣、色彩、款式等方面識別。質地就是織繡品的底料,它的製作結構很具有斷代性。例如五枚緞,目前所知,它的出現最早在元代。所以如果見到的織物是五枚緞,它一般不會早於元代。
紋樣和色彩也最能反映不同時代的變化,而且有時同瓷器、繪畫等藝術品一樣都有同時代特徵。比如繡品上龍的變化,明代以前的龍身體細長、造型多變、甚至連龍爪的數量也是不確定的。但到明代,龍的造型逐漸定型,龍頭扁狀、側面、豬嘴、尖齒,嘴巴上唇明顯拉長,並向上翻翹,頭上毛髮合攏後向上,花肚皮,輪形五爪,樣子兇猛。到明代中期龍嘴閉合,上下長短基本相當。到明晚期,龍頭加大,雙眼突起,嘴開啟,常作戲珠狀。入清後,龍身逐漸變粗,龍頭如豬頭,眼神無力,龍鬚披散,到清期更是如此。
在色彩的使用上明代裝飾性強、莊重,明萬曆時流行著名的萬曆五色。清前期顏色深、暗、沉重,接近明代。乾隆時期流行玫瑰紫、絳色;嘉慶時流行香色、淺灰色和棕色;鹹豐同治間流行藍、駝、油綠和米色等;光緒宣統時,則用寶藍、天青、庫灰色等。
款式也是年代鑑別的要素之一。例如袍衫的款式演變,清初尚長,順治末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在清中後期又流行寬鬆式,清晚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式袍衫的款式又變緊身起來。總之,年代的鑑別應綜合多方面的內容考察才能斷代。
我們鑑別一件織繡的品種和年代,最終是要確定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所以在鑑別一件繡品的藝術價值時應從藝術性、品相、尺寸、珍罕程度等方面考慮。織繡品有多種藝術風格,如宮廷風格、民間風格、人文書畫風格等,同時還有雅與俗、精與粗的不同,因此其藝術價值也就不同。

服飾

織繡,是古代文人墨客成詩賦文的重要素材。在《紅樓夢》第三十六回中就曾有這么一段,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個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於是寶釵不由得贊道:“好鮮亮的活計!
當然,這種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織繡文化,不僅吸引了古代文人,也吸引了今天鐘情於傳統文化的人們。北京古玩業商會古典織繡研究會會長王金華就是其中的一個。正是源於被這種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文化所吸引,王金華開始了對古典織繡服飾的收藏。從小酷愛古典文學的王金華,在收藏的過程中重溫古意,探尋美好。
“中國的古典服飾,常常以織繡為主要表現形式。織繡講究‘是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經常以中國的民間傳說或是民俗講究為圖案,來表達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而書中襲人所繡的鴛鴦戲蓮,寓意白頭偕老,連生貴子,這‘好鮮亮的活計’恰恰隱含著天長地久的美好願望。”
在王金華的引導下,徜徉於深邃的織繡文化之中,不知不覺間被王金華對這種文化的迷戀與諳熟所感染。
走進王金華的“雅俗藝術苑”,展示給你的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織繡服飾。有色彩鮮亮的肚兜,還有繡工精緻的女褂,更有造型優美的雲肩……在王金華眼裡,這些織物不是看似的那樣靜止。“它們就是活的,是一個個穿越了千百年的信使,捎帶著美好的訊息翩躚而至,以巧針彩線講述延續千年的不朽傳說。每個織繡圖案背後,都有一個故事。”王金華說。
一件藍色暗花紗女衫,尤為引人注目。這件藍色暗花的女衫由質地輕薄的紗料製成,圓立領,大襟,左右大開氣,兩袖寬大,中接白色暗花緞挽袖。女衫通體以平針織就,圖案為折枝牡丹和蝴蝶紋,寓“蝶戀花”之意。王金華介紹說:“原本是詞牌名的‘蝶戀花’,屬唐代教坊曲,原名‘鵲踏枝’。在民間,因其立意深遠而作蝴蝶花間飛舞的圖案,藉以表達對男女愛情的歌頌與希冀。”花團錦簇的富貴牡丹高貴優雅,環繞其間的彩蝶輕盈俏皮,是清代服飾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詞牌名而來的“雅”固然可貴,而來自民間傳說的“俗”則另有一番靈動活潑的韻味。一件醬緞地的肚兜,正中繡一猛虎,口銜利劍,爪下踩有蜈蚣、毒蛇、蠍子、蟾蜍、壁虎“五毒”。王金華說,這“虎震五毒”的圖案源於一段民謠: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虎是百獸之王,相傳又是道教天師派鼻祖張天師的坐騎,可鎮毒避邪,“食百鬼”。以虎震懾五毒,典出於此。而王金華收藏的這件肚兜,獨特之處更在於將五毒的形象擬人化,頭部及上身以五位身著彩衣的女子代表,而下半部仍是毒蟲形象。整件作品色澤明快,“虎食五毒”的畫面清新活潑,妙趣橫生。
“將這樣的傳說繡在肚兜上,意在為佩戴肚兜的小孩祛除蟲害,消災避難,保佑平安。這也算是一種辟邪巫術的遺俗吧。”王金華繼續解釋說:“將五毒擬人為女子,是一種誇張的想像。民間文化想像力極為豐富,表現形式非常自如,這一點是宮廷文化無法比擬的。”
儘管收藏了宮廷、貴族、民間民俗等多種類型的織繡服飾,相比之下,王金華還是最為偏愛民間服飾文化。
意象上,它不循規蹈矩,代之以天馬行空般的愜意;造型上,它不墨守成規,而是追求自然與平常;傳承上,它不局限於王謝堂前,更走近尋常百姓。這些,都是民間織繡的真正魅力所在,是任何一種所謂的“高層文化”所無可比擬和替代的。“民間文化非常自由、隨意,代表著人民的大智慧。繡一隻鳥,像就行;繡一間房,有輪廓就可以。人們的想像力往往不受條條框框所限制。想怎么繡,就怎么繡,這就是民間文化。”言語之間,王金華對織繡文化的熱情盡顯無遺。
從王金華收藏的織繡服飾來看,小事物里,也可以蘊含有大學問。如王金華一樣,執著民間織繡數十年,成為相關領域中的佼佼者。小小的織繡,成了王金華與古人對話的媒介。
如果說從事與織繡相關的工作是源於濃厚興趣的話,那么將數年來關於織繡文化的所思所悟整理成書就是王金華對中國織繡文化傳播的踐行與貢獻了。在王金華眼中,民間織繡文化是傳遞樸素美好願望的載體,它濃縮著中華民俗文化的千年文明。而成為文化的傳播者,則是王金華一直所夢寐以求的。截至目前,王金華已出版包括《中國民間刺繡卷》、《中國民間繡荷包》、《圖說清代女子服飾》在內的多部相關著作。王金華認為,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不朽的織繡文化,才是他編著這些書的真正目的和願望。
“希望能通過我的綿薄之力,讓這些隱藏於民間的文化得到更好傳承。”王金華說。

宮廷織繡

宮廷織繡: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和刺繡的國家。特別是錦、絹、繡、帛、縑等產品,還遠銷世界各地。漢唐以來,經過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國內生產的織繡品運銷波斯、羅馬,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不但能織錦、緙絲、刺繡,還由單純實用範圍,發展到生產一些專供欣賞的藝術品。明代成化、弘治以後,絲紡織業又有了改進,發展到在綾絹上提織各色花紋。明末,蘇州市場上有綾、絹、沙、綢、羅、布六種織機作為商品販賣,所織成品“巧變百出,花色日新”。
清代絲織品在繼承歷代成果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時期。以江南地區的江蘇、浙江兩地生產最盛,民間絲織品作坊發展到上千台織機,生產規模和數量都超過了官營織造,絲織品也隨之遍及全國。供皇宮王公大臣享用的高級絲織繡品是由清廷內務府在江寧(南京)、蘇州、杭州設定的“織造衙門”組織當地招工巧匠負責內廷“供奉”。每年按廣儲司緞庫、茶庫擬定的花樣、顏色和數量進行生產。宮廷內務府設有染作、衣作,皮作,滿足皇室日常消費,同時還提供大量的絲織品賞賜給少數民族首領。
清宮御用的彩織錦緞源於江寧(南京)織造。蘇州以織造宮廷賞賜品為主,還織“上用”和“官用”兩類。上用專供帝後用;官用,是為賞賜官府、王公所用。杭州織造除織造御用袍服外,也為皇室供奉絲、綾、杭綢等。少數民族首領來覲見皇帝時,為表示尊敬也將本民族生產的棉織品和絲織品作為貢品獻給皇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