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是指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的農業發展類型。綠色農業涉及生態物質循環、農業生物學技術、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輪耕技術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色農業
  • 外文名:Green Agriculture
  • 前提: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多樣化特點
  • 目的:使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 涉及學科:農學、生態學
  • 提出來源: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實踐
簡介,內涵,特徵,開放兼容性,持續安全性,全面高效性,規範標準化,示範區概況,建議,

簡介

綠色農業概念的提出源於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約二十年長足發展的豐富實踐。事實證明,綠色食品的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和標準體系是符合我國國情、適合現代農業發展新形勢的。綠色農業是指一切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形態與模式。綠色農業在其循序高級化過程中會逐步採用高新綠色農業技術,形成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產業高級化的關鍵是規模、市場和技術,目標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滿足新世紀城鄉居民的生活需要。綠色農業的發展是成熟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模式向農業的全面推廣和示範,是一種“精英平民化”的發展模式。綠色農業涵蓋一個“大農業”整體由低級逐步向高級演進的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社會和居民消費偏好的逐步升級,農業科學技術與管理手段的進步,綠色等級認證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在整個農業產業鏈條的實施,初級綠色農業模式漸進演變為高級綠色農業模式。當前,綠色農業發展的階段性要求應該是綠色等級認證制度和產業標準化的構建及相應制度環境的構建與完善。

內涵

(1)綠色農業及其產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
地球為人類活動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新鮮的空氣、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使人類能夠世代繁衍生息。但是,人口劇增和經濟發展使資源遭到了浪費與破壞,環境受到了污染,這種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傷害,按反饋規律最終都回報給行動主體的人類本身,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綜合徵、“文明病”及各種怪病在折磨著人們。於是,出於本能和對科學的認識,人們開始越來越關心自身健康,注重食品安全,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對來自沒有被污染、沒有公害環境的農產品備加青睞。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農業及綠色農業產品以其固有的優勢被廣大消費者認同和接受,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必然產物。
(2)綠色農業是受到保護的農業
綠色農業既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環保產業,同時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護的弱質產業。綠色農業儘管沒有立法,但是作為綠色農業的特殊產品——綠色農業產品是在質量標準全程控制下進行生產的。綠色農業產品認證除要求產地環境、生產資料投入品的正確和合理使用外,還對產品內在質量、執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方面都有極其嚴格的質量要求標準,可以說從土地到餐桌,從產前、產中、產後的生產、加工、管理、儲運、包裝、銷售的全過程都是靠監控來實現的。因此,較之其他農產品,綠色農業及其產品更具有生態性、優質性和安全性,也是我國政府在努力追求的食物發展目標。
(3)綠色農業是與傳統農業有機結合的農業模式
傳統農業是自給自足型的小農業,其優勢是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節約資金、精耕細作、人畜結合、施有機肥、不造成環境污染,但也存在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種植單一、抗災能力弱、勞動生產率低等弊端。綠色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以高產、穩產、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不僅增加了勞力、農肥、畜力、機械、設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投入,還增加了科學技術、智力、信息、人才等軟投入,使綠色農業發展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4)綠色農業是多元結合的綜合性大農業
綠色農業融第一、二、三產業為一體,以農、林、牧、漁業為主體,農工商、產加銷、貿工農、運建服等產業鏈為外延,大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與農民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水平,體現了多種生態工程元件複式組合。
(5)綠色農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從1996年到2000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處曾多次組織專家到綠色產業項目所在地進行實地考察。多數項目地區水質、土壤、大氣環境質量良好,綠色食品原料資源豐富。但由於缺少科學規劃、市場信息不靈、科技素質低下,一些貧困地區只能出售綠色食品原料,產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沒有得到有效體現,效益不高。實施綠色食品開發之後,貧困地區發揮了受工農業污染程度輕、環境相對潔淨的資源優勢,原料轉化為產品,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拉動了貧困地區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振興。這一點對我國邊遠山區、經濟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特徵

開放兼容性

綠色農業既充分利用人類文明進步特別是科技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依靠科技進步、物質投人等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又重視農產品的品質和衛生安全,以滿足人類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體現了開放兼容的特點。

持續安全性

持續安全即在合理使用工業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之間的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自然流動和循環轉移,把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過程中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重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並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

全面高效性

全面高效即綠色農業發展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有機統一。綠色農業既注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注重保障人類食物安全,也注重發展農業經濟,特別關注推動開發中國家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規範標準化

規範標準即綠色農業鮮明地提出農業生產要實行標準化全程控制與管理,而且特彆強調綠色農業發展的終端產品一綠色農業產品的標準化,通過綠色農業產品的標準化來提高產品的形象和價格,規範市場秩序,實現“優質優價”,並提高綠色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示範區概況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自然條件差異較大,根據區域的溫度條件和水分條件組合大致相同,區域氣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對自然環境和資源開發利用方向也基本一致的原則將全國劃分為7個自然區: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內蒙古、西北、青藏。
(1)東北地區是溫帶冷濕性的森林、森林草原大景觀。國家商品糧大基地,土地利用為一年一熟制,克服低溫冷害,保護森林和草原是長期應著重注意的課題。
(2)華北地區是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夏綠林、森林草原景觀。為兩年三熟。春旱,水土流失及土壤次生鹽漬化,農業環境污染是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問題。
(3)華中地區是濕熱的亞熱帶、常綠林景觀,北部混有落葉闊葉林。華中西部地形複雜,自然界的垂直分帶顯著,不少地區由於旱季明顯,日照偏短、氣溫略低、水熱狀況組合的特徵同本區東部有不少差異。提高複種指數,改良土壤,發展林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措施和基礎建設的主要內容(工程)。
(4)華南地區包括具有熱帶性的地區,即把南亞熱帶劃人華南地區。從氣候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農業生產條件看,南亞熱帶與熱帶有較大的相似性,而以現南嶺山地及其以北的地區差異較大。儘管有冬季強冷空氣南下時所受到影響,但仍不失為我國發展熱帶作物的地區。南亞熱帶的北界基本上是我國熱帶作物的北限。將南嶺南麓以南地區劃在一起,使華南地區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自然地區。在大農業生產中,屬於國家安全物質的天然膠林生產殊為重要。
(5)內蒙古地區是溫帶乾草原景觀。東部農業比重較西部重,發展畜牧業優於西部。東、西二部均存在以改良草原為主要課題的科研工作,西部荒漠草原改良工作量較大。
(6)西北地區為暖溫帶乾旱荒漠景觀。山麓地帶綠洲是農業生產重點區域。植被修復,“草、灌、喬”結合,集雨節水工程是本區域最重要措施。
(7)青藏高原以獨特的高寒景觀出現在我國西南部,深入揭示青藏高原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條件,自然資源潛力,進行農產品、畜產品數量和質量評價,提出合理利用開發的途徑,還有待長期做基礎工作。現今,地質學者們對青藏高原北界劃界存有不同看法。所以,綠色農業示範區,只布局在西寧周邊的河流谷地,在青藏高原三江源頭這樣一個特殊的區域,農業環境保護重於資源開發利用。

建議

中國綠色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一是在一個模式中採取多物種與主物種相結合的方式,形成物種的合理競爭,充分利用單位空間的各種能源;二是在空間分配上做到物種的搭配形式、密度、空間的適度套用,並進而提高時間的利用長度;三是在生產結構上按照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規律進行,通過延長或完善食物鏈,增加營養級,以提高模式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的效率。如果能做到由一熟變兩熟,變農閒為農忙,庭院種植、養殖和加工的一體化則可有利解決農村剩餘閒散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四是技術方面發揮各種技術措施的科學組合,形成機械技術和食物技術相結合,有機農業技術和無機農業技術結合的農業系統,實現長遠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形成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水則水,宜觀光旅遊則發展旅遊的高效農業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