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尾虹雉

綠尾虹雉

綠尾虹雉(學名:Lophophorus lhuysii):屬雞形目雉科,大型鳥類。體長約70-80厘米,體重約3600克。雄鳥羽毛由10種不同的顏色的錦繡所組成,在林中漫舞徜徉時,象彩虹一樣燦爛奪目。前額和鼻孔下緣羽簇黑色,眼前的裸出部為天藍色;頭頂和臉的下部及耳羽金屬綠色;從頭頂後部聳起短的冠羽覆蓋在頸項上,為青銅色;後頸、頸側和上背紅銅色;上體紫銅色或綠銅色,下背和腰白色;下體黑色;尾藍綠色。

常成對或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也集成8-9隻至10餘只的較大群體。白天活動,喜歡出沒于山脊地帶,晚上棲於稠密的灌叢間或樹的低枝上。主要以植物的嫩葉、花蕾、嫩枝、幼芽、嫩莖、細根、球莖、果實和種子等為食。每年4-5月繁殖。是中國的特產種類,分布於四川、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甘肅東南部和青海南部一帶。被列為世界性易危物種。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綠尾虹雉
  • 拉丁學名:Lophophorus lhuysii
  • 別稱:貝母雞、鷹雞、火炭雞、羊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雞形目
  • 雉科
  • 虹雉屬
  • :綠尾虹雉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Geoffroy Saint-Hilaire, 1866
  • 英文名稱 :Chinese Monal
  • 英文名稱:Chinese Impeyan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活動,食性,鳴聲,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綠尾虹雉雄鳥前額和鼻孔下緣羽簇黑色,眼前的裸出部為天藍色;頭頂和臉的下部及耳羽金屬綠色;從頭頂後部聳起短的冠羽覆蓋在頸項上,為青銅色;後頸、頸側和上背紅銅色;上體紫銅色或綠銅色,下背和腰白色;下體黑色;尾藍綠色。
雌鳥上體深栗色,具淡白色紋和皮黃色斑,下背和腰白色;眼周裸出部近白色;下體褐灰色,雜以白色細斑;尾暗褐色,具棕色橫斑。
虹膜褐色;嘴角黑色;腿、腳角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2050-3250克,♀1650-3220克;體長♂740-810毫米,♀750-783毫米;嘴峰♂44-52.5毫米,♀40-52毫米;翅♂330-340毫米,♀312-330毫米;尾♂295-310毫米,♀270-281毫米;跗蹠♂73-79毫米,♀71-75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僅分布於中國青藏高原附近。棲息於林線以上海拔3000-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叢和裸岩地帶,尤其喜歡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叢和灌叢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緣灌叢地帶活動。

生活習性

活動

日行性,常成對或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也集成8-9隻至10餘只的較大群體。白天活動,喜歡出沒于山脊地帶,晚上棲於稠密的灌叢間或樹的低枝上。性情機警,一有動靜即伸頸觀望,如發現危險,則立刻鑽入灌叢或飛奔而逃。留鳥。腿腳強健有力,善於奔跑。能在飛行時藉助氣流向上的舉力,自低處向高空盤旋翱翔,這種現象在其他雞類中是少見的。

食性

綠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鳥類,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和漿果等為食。它們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叢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莖、球莖等地下部分為食,主要用強大的嘴挖掘塊根和啄食,很少用爪來刨食。它們呈鉤形粗壯有力的喙也是為適應這種生活而進化出來的,據分布地山民觀察,該物種非常喜歡取食貝母的球莖,因此在當地,本物種的土名叫做貝母雞。冬季由於高山積雪過厚,難以找到砂礫,這時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雞”,又因它的嘴很堅固,而且前端彎曲呈鉤狀,很像 老鷹的嘴,稱為“鷹雞”。覓食地多在林緣灌叢草甸地帶,常順著山坡由下而上、邊走邊覓食,食物種類主要為草玉梅驢蹄草報春花、羊芽草、針芽草、錦雞兒野蔥苔草等。

鳴聲

春夏季喜歡鳴叫。 雄鳥常在破曉時站在靠近山頂的突出岩石上鳴叫,叫聲雅致、婉轉、連綿不斷、富於變化,重複發出“guli…”聲。雌鳥有時發出同樣叫聲。雄鳥炫耀時發出“guo-guo-guo”的短叫聲,受驚嚇時發出低聲的“geee”叫聲,冬季偶爾發出單調的“a…awu, a…awu”聲。雌鳥也能發出多種鳴叫聲,在濃霧瀰漫的群山間傳得很遠。

分布範圍

綠尾虹雉是中國特有鳥種,僅見於中國西南部的青海省東南部和甘肅南部山區、四川寶興、康定、平武等地山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有的雄鳥1月份就開始發情,但大多數在4-5月才發情。這時的雄鳥可以表演一種特殊的求偶飛行,它從陡崖上呈滑翔式俯衝直下,尾羽散開,先是盤旋,然後又俯衝,並伴隨著尖厲的叫聲。營巢於林下植被較為稀疏的森林中,巢多置於有岩石,灌木或樹隱蔽下的地上或大樹洞中。巢較簡陋,通常在落葉層上稍呈凹坑處。每窩產卵3-5枚,卵的顏色為棕黃色或黃褐色,布有紫色或褐色斑點。孵化期28天。
綠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難飼養的鳥類之一;北京動物園1958年首次飼養展出綠尾虹雉,1980年繁殖成功。北京野生動物園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育種群,總數達13隻。據北京動物園的研究,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綠尾虹雉在每年的4-5月間產卵繁殖,每巢產卵3-5枚,卵呈暗棕黃色,被大小不一的紫色斑點。

種群現狀

綠尾虹雉也是極為稀少的種類,為中國特有物種。在四川的局部地區尚有一定數量,密度在每公頃0.01-0.1隻之間,而其分布的邊緣地區數量更少,甘肅境內不超過200隻,西藏境內則不足100隻。
1983年在四川省寶興縣夾金山統計,樣方大小為50平方千米,有32雄鳥、34雌鳥、12隻幼鳥,雄雌比例1:1.08;成幼比例5:1;密度1.32隻/平方千米。1984年在北川縣和茂汶縣交界的茶坪山統計,樣方為45平方千米,有30雄鳥、34雌鳥、12隻幼鳥,雄雌比例1.25:1;成幼比例4.5:1;密度1.32隻/平方千米。
據調查,寶興地區綠尾虹雉的數量自20世紀80年代大約減少了一半左右。氂牛放牧區正在不斷擴大,使綠尾虹雉的棲息地越來越小。
瀕危因素:棲息地破壞和非法捕獵是對綠尾虹雉最大的威脅,綠尾虹雉適宜的棲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叢,這些生境生態承載力差,當地山民的放牧和採藥等活動對它們的棲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另外由於該物種體形較大是當地山民的食物來源之一,因而受到捕獵的威脅。
2019年7月3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綠尾虹雉經搶救性保護繁育成活了12隻,2019年共成活7隻,2017年全世界圈養種群僅剩11隻個體。2019年孵化個體數和孵化率相比去年分別提高了40%和15%,孵化技術更加穩定和成熟,為該種群的穩定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高寒珍稀雉類高寒珍稀雉類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