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敗血症

細菌性敗血症

細菌性敗血症也稱為細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細菌性敗血症
  • 拉丁學名: bacterial septicemia
介紹,症狀,病原,流行情況,發病原因,預防方法,治療方法,

介紹

作為暴發性流行病其危害最重,流行最廣,周期最長,殃及的魚類品種最多,死亡率最高,患此病的錦鯉從發現症狀到死亡僅3-5天,短期內會造成大幅度死魚,甚至絕產,是池塘養殖的惡性病害。
魚類細菌性敗血症也魚類細菌性敗血症也

症狀

早期表現為病魚的口腔、頜部、鰓蓋、眼眶、鰭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症狀,腸道尚見有少量食物。隨著病情發展,充血現象加劇,鰓絲充血,呈淺紫色,腫脹,肌肉呈出血症狀;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腹腔內有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壁充血、充氣,有的病魚肛門紅腫並伴有腸液溢出。病魚周身病變,在水中行動遲緩或陣陣狂游。

病原

細菌性敗血症的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河弧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等,有些病魚體表和鰓部同時有原生動物寄生。

流行情況

細菌性敗血症在華南地區大面積暴發,高密度養殖、鰱、鱅、鯉、武昌鯿等魚池占發病池塘的95%以上。成村連片流行,時間從4月初至12月底,水溫9-34~C。

發病原因

1、水環境
過去稀養狀態下,生態指標相對合理,魚類很少得病,而高密度情況下各種魚病頻發,因此可以說水質惡化是促成各種魚病的外部生態條件。而且水質好壞也關係到魚產量的高低、魚產品品質、口感。
2、營養失衡
池塘養魚通常是投餵配合飼料,長期投餵某一種營養不全面、過量添加激素類、胺基酸不平衡、或者礦物質、維生素缺乏的飼料,以及投餵攜帶病原體和有害物的飼料,都會使魚患上營養性疾病。
3、濫用藥
隨著池塘養魚單產的提高,魚池條件電日趨惡化,魚池不斷淤淺,魚類病害逐年增多,且蔓延速度加快,發病範圍廣。而多數養殖者對於使用的藥物成分、性能了解甚少或基本不了解,就大劑量地、盲目地、頻繁地使用,進一步污染水體,加大了魚類的抗藥性。有機物的成份本身就十分複雜,加上各種成份藥物頻繁使用,上一次藥物尚未降解,新一輪藥物又施人,造成藥物間複雜的合成反應,其藥殘生成物往往對魚產生嚴重毒副作用。很多育苗場家在育苗過程中,就使種苗一直浸泡在藥水中,一旦種苗染上疾病,再用藥時,病菌已經產生抗藥性,就得加大用藥劑量。造成濫用藥的另一因素是,漁藥缺乏有效的質量管理手段,使許多漁藥不標明主要成份,用法或用量不清楚,從而使整個漁藥市場混亂。
4、近親繁育
近親繁育的魚種,先天免疫功能欠缺,是細菌性敗血症發病的另一重要因素。養殖近親子代魚類,常常染病,防治效果差,死亡率高,生長異常。
5、防範不當和外來病原體入侵
據統計,防範意識不強而被動受染患病占流行發病的20%以上,發病池水濫排、死魚濫棄,撈魚網具不消毒,雨水沖刷病原流入都是傳播致病因素。如近年來養殖品種的不斷增加,從國外引進的許多新品種帶來的病害,造成防不勝防、無法控制的局面,這是因為一些養殖單位缺乏必要的魚病檢疫手段,在引種的同時,也將病害帶人本地區,給養殖帶來嚴重的後果。

預防方法

1.徹底清塘,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從而減少淤泥消耗大量的氧氣。
2.定期加注清水、換水及遍灑生石灰,調節水質和改良池塘底質,提供魚類生長不可缺乏的鈣元素。
3.把好魚種和飼料關,選擇優質魚種和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
4.做好魚體;飼料、工具和食場各項的消毒。疾病流行季節套用藥物預防,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防範在先。

治療方法

1.該病一旦發生則周身病變,必須以內服與外用潑灑兩種方式結合進行,單用一種方式,治里則不治表,治表則不治里,達不到里表兼治的目的。
2.外用藥物及施用方法:採用二溴海因0.3克/米1,水體的濃度全池潑灑,每天下午5點左右潑灑1次,連續3天。第一療程完成後,隔3-4天進行第二療程,方法與劑量相同。
3.內服藥物與施用方法:採用聚維酮碘製劑,每100千克魚體重,在飼料中摻入5克藥劑,製成藥料,全天投喂,連餵10天為一療程,需2個療程。如果是顆粒料,可用噴壺將稀釋好的藥液均勻地噴在飼料表面,但不應使飼料潮解,應馬上進行人工投餵;如果散料,可將飼料先用藥液浸泡,然後扣堆定點投餵。
4.患細菌性敗血症的魚體,常常有寄生蟲寄生,如發現魚有陣陣狂游症狀,在施用上述藥物前,應先用魚蟲淨18毫升/米*畝予以殺滅,療效更加明顯。
6.據觀察,經上述方法治療的細菌性敗血症90%以上明顯好轉,治癒率為60%,30%左右因無法進食僅表現為體表症狀減輕,而內部病變依舊。單獨外用或單獨內服方法治療該病,無一痊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