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尿路感染

細菌性尿路感染是指由細菌侵襲尿路所致的感染性疾病,是泌尿系統常見疾病,主要包括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無症狀性細菌尿等,各年齡均可發病,患者有典型下尿路感染症狀,也可伴有全身症狀。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腎內科
  • 常見病因:革蘭陰性桿菌侵襲尿路
  • 常見症狀:下尿路感染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1.致病菌
革蘭陰性桿菌最常見,主要是大腸埃希菌,其次是變形桿菌、克雷伯菌;少數為革蘭陽性菌,主要是糞腸球菌和葡萄球菌。
2.細菌致病力
細菌表面的抗原成分、細菌對尿路器官黏膜的黏附能力等均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3.感染途徑
主要有上行感染、血行播散和淋巴感染。
4.宿主因素
尿路結構及功能異常、醫源性因素、機體免疫力下降、妊娠、遺傳因素等均是宿主易感原因。

臨床表現

1.膀胱炎和尿道炎
主要為下尿路感染表現,包括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適、下腹部疼痛等,部分患者迅速出現排尿困難,尿液常渾濁,並有異味,部分患者出現血尿,可伴有發熱、腰痛等症狀。
2.腎盂腎炎
育齡女性最多見,通常起病急,可有寒戰、發熱、全身酸痛、噁心、嘔吐等全身感染症狀,也可有尿頻、尿急、尿痛、下腹部疼痛等下尿路感染症狀,部分患者下尿路感染症狀不明顯,查體可發現一側或兩側肋脊角或輸尿管點壓痛和(或)腎區叩擊痛。
3.無症狀性細菌尿
出現細菌尿但無相應症狀,細菌尿可持續存在或消失與存在交替,可長期無症狀。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尿常規:白細胞增多對細菌性尿路感染診斷意義較大,可有血尿或鏡下血尿,部分腎盂腎炎患者可有白細胞管型或上皮細胞管型。
(2)尿細菌學檢查:陽性可確診,但是需注意應選擇清潔中段尿、導尿或穿刺的尿液,避免污染。
(3)亞硝酸鹽試驗:簡單易行,有助於尿路感染的快速診斷,但陽性率低,故常作為細菌尿的過篩檢查,陽性對確認大腸埃希菌而非革蘭陽性細菌或假單胞菌屬所致的尿路感染具有臨床意義。
2.影像學檢查
(1)超聲:因其無損傷性而被臨床廣泛套用,可了解腎臟大小、形態以及尿路梗阻情況,並可在膀胱充盈時,觀察腎盂,腎盞及上、下段輸尿管擴張情況,對細菌性尿路感染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2)X線檢查:了解腎臟鈣化情況,可見不透光的結石,檢查前需做腸道清潔準備。
3.造影檢查
(1)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目前仍是診斷本病的有效手段。但須注意:①對下尿路感染患者行此檢查,有可能造成上行感染;②尿路無畸形的患者,尤其在腎盂腎炎的急性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輸尿管擴張和腎盂積水,可能出現假陽性結果。
(2)靜脈腎盂造影:可觀察腎臟大小、腎盞的形態以及不規則腎盂和皮質的輪廓,同時能顯示腎內瘢痕。需注意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腎臟濃縮功能和排泄造影劑能力受損,可影響檢測效果。

診斷

患者有典型下尿路感染表現,可伴有全身症狀,部分患者無任何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顯示尿白細胞增多,尿細菌培養陽性可確診為細菌性尿路感染,結合影像學檢查和造影檢查可進一步判斷解剖及功能異常。

鑑別診斷

1.腎結核
以血尿為主,膀胱刺激征(尿頻、尿急、尿痛)更加明顯,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桿菌,靜脈腎盂造影可發現腎結核的影像特徵。
2.慢性腎炎
腎炎患者有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和腎功能損害等臨床表現,應仔細鑑別。
3.全身感染性疾病
全身症狀突出而膀胱刺激征不明顯的尿路感染易被誤診為全身感染性疾病,應詳細詢問病史(有無糖尿病、各種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疾病等),及時做尿常規、血培養及中段尿培養進行鑑別。
4.前列腺炎
男性患者應與前列腺炎相鑑別,前列腺炎可有尿頻、尿急和尿痛,尿液檢查可有白細胞和紅細胞,二者易混淆,一般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前列腺液和B超檢查可進行鑑別。

治療

治療原則為改善局部及全身症狀、清除潛在感染源、控制易發因素並預防遠期併發症。
1.一般治療
保持個人清潔衛生,急性期應注意休息,鼓勵多飲水以增加尿量,保證充足的營養,增強免疫力。
2.藥物治療
選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儘量選用腎毒性小的抗生素。對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套用抗生素前儘量做清潔中段尿培養、尿沉渣查找細菌,儘可能明確感染菌株類型,以便選用有效抗生素;臨床如無尿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做參考而治療必須開始時,可根據尿路感染主要為大腸埃希菌所致的特點,選用對革蘭陰性桿菌有效的抗生素,尤其對初發尿路感染者。常用藥物有青黴素、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等,無症狀性細菌尿患者可不予治療。

預防

早期預防上行感染,多飲水,定時排尿;女性妊娠、月經、產褥期等應避免感染;儘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進行治療時應嚴格無菌操作;與性生活有關的反覆發作的細菌性尿路感染,應性生活後立即排尿,並可預防性套用抗生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