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比派

納比派

納比派,法國的藝術社團,1891年出現於巴黎,其主要成員是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的學生。這是一個為期很短的藝術運動,主要參加者是法國的畫家和雕塑家。

納比派的主要理論家德尼,將納比派的特色歸納為兩種變形的理論:“客觀的變形,它基於純美學,裝飾概念,以及色彩和構圖的技術要素;再就是主觀的變形,它使畫家個人的靈感得以發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比派
  • 外文名:Les,Nabis
  • 國家:法國
  • 類型:藝術社團
歷史起源,主要特點,代表人物,皮耶·勃納爾,愛德華·維亞爾,

歷史起源

世人公認塞尚、凡·高和高更是開創20世紀現代藝術的祖師,在他們活著或死後都影響有限。把他們的思想繼承光大,傳播給20世紀前衛派畫家的是一個小小的藝術家派別——納比派。
納比派(Les,Nabis)是法國的藝術社團,1891年出現於巴黎,其主要成員是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的學生。“納比”一詞出自希伯來語,是先知的意思,取此名稱的基本點旨在表明其信念、創作思想同宗教的密切聯繫。
皮耶·博納爾《Missa》皮耶·博納爾《Missa》
1888年夏天,24歲的塞呂西耶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阿旺橋與在那裡作畫的高更相遇,高更那時剛畫完《雅各與天使在搏鬥》一畫,那主觀的、帶有神秘意味的象徵性色彩征服了這位年輕畫家。他後來又隨高更到一個稱為“愛之林”的森林寫生,高更指出色彩的奧秘:“樹木應當是什麼顏色?你看到多多少少的紅色嗎?很好,在畫面的那個地方放上真正的紅色。——那么影子呢?假如在那兒有一點藍色就好了。那么你把調色板上最漂亮的藍顏色放到那兒去!”塞呂西耶邊聽邊隨手在一個煙盒上按高更的指點畫了一幅小風景畫,他拿著這張畫回到正在學習的巴黎朱利安學院,圍觀的同學有博納爾、維亞爾、蘭森、瓦洛通等。他們一下子成了高更主義者並把塞呂西耶這幅小畫稱“護符”,而把自己有幸得到這“福音”的一夥人稱著“納比”即希伯來語中的“先知”。這就是納比派的由來。
納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藝術影響而從事新的探索發展:即高更的綜合理論導致了象徵主義的莊嚴、簡化和變形的裝飾風格,也就是說,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與想像的領域之中。所謂變形有兩種類型:依據一種純美學和裝飾味的構想以及一些著色與構圖技術原則進行的客觀變形;使畫家本人的感受進入繪畫表現之中的主觀變形。
皮耶·博納爾《A Women In A Room》皮耶·博納爾《A Women In A Room》
納比派從塞呂西耶的“護符”開始,到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結束。這說明納比派自身的價值僅在於闡明了塞尚高更的視覺方式。這是一種更強調自我的心靈觀照的觀察方法。
納比派於1899年解散,爾後納比派分裂為分離派、綜合派、新傳統派。
該派以革新繪畫藝術為標榜,廣泛吸收P.高更、P.塞尚及日本浮世繪藝術的有益因素,主張在理性和感性的領域裡,對自然進行“重新安排”,強調創造詩意的現實,追求平面的裝飾效果和象徵意義的表達,注重審辨色調及單純與變形的法則。這是一個為期很短的藝術運動,主要參加者是法國的畫家和雕塑家。
納比派的主要理論家德尼,將納比派的特色歸納為兩種變形的理論:“客觀的變形,它基於純美學,裝飾概念,以及色彩和構圖的技術要素;再就是主觀的變形,它使畫家個人的靈感得以發揮”。

主要特點

納比派作品以其堅實的文學和歷史基礎和對於色彩的側重,與同時代的象徵派形成了對照。
納比派畫家們為了追求色彩的效果,放棄了僵硬的繪畫輪廓,採用卡片紙等吸附力強的畫面材料,來代替油畫布,以此緩和色澤的效果。有時他們還用蛋白或膠水來調和顏料,這樣創作出的作品色澤柔和,富有活力,自成一格。

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有塞呂西耶、P.博納爾、M.德尼、E.維亞爾等。

皮耶·勃納爾

勃納爾(Pierre·Bonnar·cl 1867-1947)是法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納比派的著名畫家,年輕時在巴黎學習藝術期間,深受高更和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又繼承印象派豐富色彩與活潑的實踐精神,進一步結合了印象主義的客觀性和象徵主義對文化記憶與情感的基本主張。

愛德華·維亞爾

愛德華·維亞爾出生於古依索,法國畫家和圖形藝術家。作為內景主義畫派領袖之一,畫家維亞爾運用印象派技法來描繪親戚朋友在室內、巴黎花園裡和街道上的日常生活。在《藝術家的母親和妹妹》、《花園聚餐》和《畫家凱爾·澤維爾·羅塞爾和他的女兒》等作品中,維亞爾著力於小型的重複圖案,將人物融合在背景之中。他也繪製大型裝飾畫板和屏風,設計舞台布景並發表了一系列平版畫,如《室內景色》(1899年)。維亞爾在巴黎茱麗安學院求學期間結識了皮埃爾·博納爾保羅·塞律西埃和莫里斯·德尼,與他們組成稱為“納比派”的象徵主義畫派團體。
勃納爾作品勃納爾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