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潛鴨

紅頭潛鴨

紅頭潛鴨(學名:Aythya ferina)體長42-49厘米,翼展72- 82厘米,體重700-1100克,壽命10年。雄鴨頭頂呈紅褐色,圓形,胸部和肩部黑色,其他部分大都為淡棕色,翼鏡大部呈白色。雌體大都呈淡棕色,翼灰色,腹部灰白。幼年雄鴨下部羽色較深,與雌體頗相似。雄體覆羽與雌性同,但頭和頸部的紅色比較淺些。眼鮮紅色或紅棕色;喙藍黑色;腳青灰色或鉛灰色;蹼關節和爪黑色。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有很好的潛水技能,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繁殖於英國、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南部、歐洲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和中國。越冬在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中國和日本等國家。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紅頭潛鴨雄鳥頭和上頸栗紅色,下頸和胸棕黑色,兩肩、下背、翅上三級飛羽、內側覆羽以及兩脅均為淡灰色,綴以黑色波狀斑紋。外側覆羽灰褐色。初級飛羽也為灰褐色,外側和羽端白色,且雜有黑色波狀細斑。腰、尾上和尾下覆羽黑色,尾羽灰褐色。頦有一小白斑。上胸黑色,微具白色羽端,下胸及腹灰色。下腹有不規則的黑色細斑。尾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鳥頭、頸棕褐色,上背暗黃褐色,下背、肩及內側翅覆羽、三級飛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和雜有細的黑色波狀紋。翼鏡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深褐色。頦、喉棕白色。上胸暗黃褐色,下胸和腹灰褐色;下腹、兩脅和尾下覆羽也為灰褐色,但雜有淺褐色橫斑。
虹膜黃色,嘴淡藍色,基部和先端淡黑色,跗蹠和趾鉛色。
大小量度:體重♂612-1120g,♀600-1050g;體長♂412-484mm;♀440-501mm;嘴峰♂44-50mm,♀44-50mm,翅♂186-217mm,♀180-212mm;尾♂42-50mm,♀48-65mm,跗蹠34-45mm,♀33-43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湖泊、水庫、水塘、河灣等各類水域中。冬季也常出現在水流較緩的江河、河口和海灣。

生活習性

紅頭潛鴨春季於3月中下旬開始往北方遷徙,4月初至4月中旬到達東北,秋季於10月初開始南遷,10月末至11月初到達南方越冬地。少數留在東北越冬。
常見於蘆葦叢生和遮蓋條件較好的開闊水面,越冬期間活動於開闊的湖泊、水庫中。常結成10-30隻的小群或與鳳頭潛鴨琵嘴鴨等混群活動。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和冬季常集成大群。有時也和其他鴨類混群。白天多在開闊的水面活動和游泳,或一動不動的飄浮於水面上睡覺,有時也成群在岸邊休息。性膽怯而機警。善於潛水。常通過潛水取食或逃離敵人。危急時也能從水面直接起飛。飛行迅速,但在地上行走較困難。
主要在深水地方通過潛水覓食,也常在岸邊淺水處像其他鴨類一樣,頭朝下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食物主要為水藻、水生植物葉、莖、根和種子。有時也到岸上覓食青草和草籽。春夏季也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小魚和蝦等動物性食物。覓食多在富有水生植物或隱蔽條件較好的水面。常在黃昏和清晨覓食。中午多飄浮在開闊的水面休息或睡覺。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希臘、關島、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蘇丹南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葉門
旅鳥布吉納法索、加拿大、維德角查德、剛果、法羅群島加納、肯亞、賴比瑞亞、尼日、斯里蘭卡、美國喬治亞州西撒哈拉
繁殖於英國、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南部、歐洲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和中國。越冬在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日本等國家。在中國主要繁殖在新疆天山、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西北部,吉林省西部,越冬在雲南、貴州、四川、長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和廣東沿海,偶爾到台灣。遷徙期間經過內蒙古北部,河北、山東、山西、甘肅、青海、新疆中部等。
紅頭潛鴨分布圖紅頭潛鴨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在越冬期間即已成對.但也有遲至在春季遷徙路上或到達繁殖地後才結成對的。營巢於水邊蘆葦叢或三棱草叢中地上,也有營巢於蘆葦叢中飄浮的物體上的。每窩產卵6-9枚,一般8枚。剛產出的卵為淡藍綠色,後變為污橄欖色。卵的大小為50-64×40-49毫米,平均58.2×47.0毫米,重59-69克,平均65克。雌鳥孵卵。孵化期24-26天。雄鳥在雌鳥開始孵卵後即離開雌鳥。雌鳥獨自孵卵和育雛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