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嘴鴨

琵嘴鴨

琵嘴鴨(學名:Anas clypeata):屬中型鴨類,個體比綠頭鴨稍小,體長43-51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雄鴨頭至上頸暗綠色而具光澤,背黑色,背的兩邊以及外側肩羽和胸白色,且連成一體,翼鏡金屬綠色,腹和兩脅栗色,腳橙紅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擴大成鏟狀,形態極為特別。雌鴨略較雄鴨為小,外貌特徵亦不及雄鴨明顯,也有大而呈鏟狀的嘴。

通常棲息於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於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乾淨,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甲殼動物

廣泛分布於整個北半球。繁殖在英國、歐洲大陸、中亞、西伯利亞、蒙古、中國東北和西北,一直到堪察加半島,越過白令海到美國阿拉斯加,往南到加利福尼亞,往東到大西洋沿岸。越冬在歐洲南部、亞洲南部、菲律賓、日本、非洲北部和東部、北美南部、墨西哥,也有少數在加里曼丹北部和夏威夷越冬。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習性,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琵嘴鴨雄鳥頭、頸暗綠色;額、眼、頭頂、頦和喉較深暗,呈黑褐色。背暗褐色,具淡棕色羽緣;上背兩側和外側肩羽白色,其餘肩羽除2枚較長的內側肩羽外翈為藍灰色外,均為黑褐色,並閃綠色光彩,中間有一條寬的白色羽軸紋,沿羽乾直達羽尖。腰暗褐色,微具綠色光澤;腰兩側白色,尾上覆羽金屬綠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具白色羽緣。外側尾羽白色,具稀疏的褐色斑點。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灰藍色;大覆羽暗褐色,具白色端斑。初級飛羽暗褐色,羽乾白色;次級飛羽外翈翠綠色,形成綠色翼鏡內翈暗褐色,端斑白色,形成翼鏡後緣白邊,前緣白邊由大覆羽白色端斑構成;三級飛羽黑褐色,具綠色光澤和寬闊的白色中央紋。下頸和胸白色,並向上擴展到背側與背兩側的白色相連為一體。兩脅和腹栗色,下腹微具褐色波狀細斑。較短的尾下覆羽基部白色而有黑色細斑,端部黑色;較長的呈純黑色,僅羽端有細小白色斑點。
琵嘴鴨琵嘴鴨
雌鳥上體暗褐色,頭頂至後頸雜有淺棕色縱紋,背和腰有淡紅色橫斑和棕白色羽緣,尾上覆羽和尾羽具棕白色橫斑。翅上覆羽大多為藍灰色,具淡棕色羽緣。翼鏡較小,輝亮亦差。下體淡棕色,具褐色斑紋,其中頦、喉和前頸斑紋較細較少,胸部斑紋粗而多,下腹和尾下覆羽具褐色縱紋,兩脅具淡棕色和暗褐色相間的‘V’形斑。
虹膜雄鳥為金黃色,雌鳥為淡褐色;嘴雄鳥為黑色,雌鳥為黃褐色,上嘴末端擴大成鏟狀,跗蹠橙紅色,爪藍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00-600g,♀445-610g;體長♂460-508mm,♀435-462mm;嘴峰♂61-71mm,♀58-63mm;翅♂230-244mm,♀215-226mm;尾♂80-104mm,♀74-90mm;跗蹠♂33-37mm,♀32-36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澤等水域環境中,也出現於山區河流、高原湖泊、小水塘和沿海沼澤及河口地帶,也在村鎮附近的污水塘和水田中出現。

生活習性

遷徙

遷徙性鳥類。每年3月中旬至4月初到達華北地區,4月中旬至4月末到達東北北部和長白山地區。秋季於9月末至10月末又經華北返回長江以南越冬地。

習性

常成對或成3-5隻的小群,也見有單只活動的,在遷徙季節亦集成較大的群體。多在有爛泥的水塘和淺水處活動和覓食。常漫遊在水邊淺水處,行動極為謹慎小心,若發現人,則立即停止活動,伸頭觀望四方,若有危險,立刻向遠處游去或者突然從水面起飛。飛行力不強,但飛行速度快而有力,常發出翅膀振動的‘呼呼’聲。游泳時後部高前面低,嘴常常觸到水面,速度不甚快但很輕盈。有時也在岸邊地上或淺水處行走,但行動笨拙而遲緩。
琵嘴鴨琵嘴鴨

食性

主要以螺、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魚、蛙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食水藻、草子等植物性食物。覓食方式主要是在水邊淺水處或沼澤地上通過它呈鏟形的嘴在泥土中掘食。既能邊游邊覓食,也能邊走邊覓食。游泳時嘴在水表面左右來回擺動,並能通過在水面濾水的方法收集食物。但多數時候是將頭頸伸入水中,在淺水處泥底挖掘食物,有時甚至尾朝上在水中豎直起來,將頭伸入水底覓食。覓食主要在白天進行,休息時多集中在緊靠覓食水域的岸邊或岸上。

分布範圍

琵嘴鴨廣泛分布於整個北半球。繁殖在英國、歐洲大陸、中亞、西伯利亞、蒙古、中國東北和西北,一直到堪察加半島,然後越過白令海到美國阿拉斯加,往南到加利福尼亞,往東到大西洋沿岸。越冬在歐洲南部、亞洲南部、菲律賓、日本、非洲北部和東部、北美南部及墨西哥,也有少數在加里曼丹北部和夏威夷越冬。中國主要繁殖在新疆西部及東北部,以及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越東在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各省及台灣省,遷徙時經過遼寧、內蒙古、華北等省。
琵嘴鴨分布圖琵嘴鴨分布圖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亞美尼亞、阿魯巴、奧地利、亞塞拜然、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加拿大、開曼群島、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哥倫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古巴、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埃及、薩爾瓦多、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希臘、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比索、海地、宏都拉斯、香港、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吉里巴斯、朝鮮、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尼加拉瓜、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拿馬、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
旅鳥:澳大利亞、百慕達、波札那、汶萊、喀麥隆、厄瓜多、法羅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格陵蘭島、幾內亞、牙買加、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紐西蘭、盧安達、聖馬丁(法屬)、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塞席爾、南非、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委內瑞拉、英屬維京群島、美屬維京群島、美國、辛巴威。

繁殖方式

通常在4月中旬至4月末到達中國東北繁殖地,在南方越冬地時即已配成對。常成對或以對為單位組成的小群到達繁殖地,之後雄鳥即忙於占領巢域,雌鳥則開始尋覓營巢位置營巢。營巢於水域附近的地上草叢中。巢較簡陋,利用天然凹坑稍加修整而成,內放乾草莖和草葉,在開始孵卵後也放一些絨羽於巢四周。每窩產卵7-13枚,一般10枚,1天產1枚卵。卵淡黃色或淡綠色,大小為48-58mm×34-39mm,重40g。雌鳥單獨孵卵,孵化期22-28天。雄鴨用很大一部分時間和活動護衛鴨巢和領域,雛鳥早成性,像其他許多鴨一樣,小鴨一出殼它們就立即離開孵化後的鴨巢。
琵嘴鴨(卵)琵嘴鴨(卵)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琵嘴鴨是中國傳統狩獵鳥類之一,由於狩獵和環境條件惡化,數量已很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2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國的種群數量為23910隻,西亞35549隻,南亞304619隻,東亞27165隻,東南亞976隻。在北美,據1960年調查,約200萬隻。在西古北區,據1975年調查,約150萬隻。全球種群數量約280萬隻。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