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英村(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東湖鎮紅英村)

紅英村(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東湖鎮紅英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英村地處民勤縣東湖鎮政府四周,東鄰石羊河林場、西鄰秋成村、北鄰永慶村,占地8萬平方公里,有耕地6000畝,全村14個社、413戶,居住於民湖公路兩側,是東湖鎮工商業活躍、交通便利、信息最發達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英村
  • 外文名:hong ying Village
  • 原名:紅英大隊
  • 人口:1300人
  • 面積:8萬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6000畝
  • 地址:民勤縣東湖鎮政府四周
簡介,發展情況,

簡介

紅英村原名叫紅英大隊,文革前由東湖鎮大隊和西呂大隊合併而成。當時有11個生產合作社,218戶,1300人,耕地面積2600畝。文革前靠天吃飯,畝產量約150斤,人均收入50元。生產工具主要是二牛抬槓,大牲畜150多頭,牛拉木輪大車900輛,村社無公路。70年代,自打井開荒以來,人口增加至2240人,人均耕地3萬畝。至1988年,畝產量均500斤,人均收入110元左右,新增了手扶拖拉機、柴油機、電動抽水機、架子車等農業工具。從而開始了村社的基礎耕作設施的建設、村社有了泥土公路,人們告別了靠天吃飯的生活方式。改革開放後,正式命名為紅英村,建立了黨支部、村委會,有了90平米的磚房專用辦公場地,辦公設施齊全。生產合作社有原來的11個增加至現在的14個社,居住農戶413戶、耕地農戶380戶。
紅英村地圖

發展情況

1、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按照 “減人口、壓面積、調結構”的總體思路,壓縮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種植面積,擴大低耗水高效益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壓縮種植業規模,擴大草畜業規模。
2、配套建設農田林網。按照“因地制宜、樹跟水起、窄林帶、小格線”的配置模式,以學校、村委會、居民點、院落和村莊內道路綠化為重點,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發展庭院綠化,完成道路綠化3公里;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170畝。
3、改建通村道路和居民街道。修建村社公路10公里、已硬化6公里。
4、解決了人畜飲水,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紅英村社社通上了自來水,全村380戶農戶有了四輪車、三輪車、機車等農用交通工具,家電落戶農戶,手機電話平均每戶2部,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磚瓦房逐年增多,農戶逐步脫貧、步入小康。
5、擴大種草養蓄規模。飼草種植面積達到350畝,發展規模養殖戶56戶,改建養羊暖棚圈舍145座,養羊數量達到1萬隻,引進良種公羊7隻。
6、工程節水技術建設。紅英村斗渠9條8公里,農渠23條12公里,配套新建各類渠系建築物,已襯砌高標準“U”型農井渠7公里。
紅英村由於地處工商市政周邊、交通便利信息暢通,所以個體商戶比較活躍、農副產品購銷方便,是東湖鎮棉花、茴香、瓜果、蔬菜主要貿易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