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亞馬遜鸚鵡

紅尾亞馬遜鸚鵡

紅尾亞馬遜鸚鵡(學名:Amazona brasiliensis)是典型的攀禽,尾巴內側有著大片的紅色羽毛,是最美麗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外表帥氣。羽毛大部分是綠色。眼睛虹膜桔色。頭冠、眼喙之間和大腿處分布有黃色。在翅膀的轉折處有少許紅色點綴,羽毛邊緣呈黃綠色。翅膀的飛羽和翼角都泛紫光藍色。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巴西南方的少數沿海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尾亞馬遜鸚鵡
  • 拉丁學名:Amazona brasiliensis
  • 別稱:紅尾亞馬遜鸚哥;紅尾鸚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亞馬遜鸚鵡
  • 命名者及時間: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Red-tailed Amazon
  • 英文名稱:Red-tailed Parrot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分類學,

外形特徵

紅尾亞馬遜鸚鵡體長35-37cm;體重約430g。鳥體為綠色,前額為暗紅色;頭頂和頸部為玫瑰紅色,邊緣並帶有藍紫色;耳羽部份為深藍紫色;翅膀邊緣為紅色;次要飛行羽為綠色,尖端帶有藍色;尾巴外側為綠底帶有黃綠色的尖端;尾巴內側中間有著很寬的紅色部分,但只有在下看或張開尾巴時才能看到,末端亦有黃色的闊帶。外飛羽底呈深紫藍色,尖端深藍色。鳥喙為淺灰色尖端為深灰色,尖端黑色;眼睛周圍呈淡灰色,虹膜為桔紅色。雛鳥的顏色較深,而瞳孔則是褐色。

棲息環境

棲息在巴西南部亞特蘭大雨林的海岸地區,沼澤區。林地及紅樹林。幾乎只生活在低地,一般海拔低於200米的地方,但有些也會在海拔700米的地方出現。

生活習性

主要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在冬天會聚集比較多的數量,有時候會高達400隻。從前數量比較多的時候會和另外一種瀕臨絕種的紅眼鏡亞馬遜鸚鵡(Red-spectacled Amazon)一起集結活動;通常在濃密的林區搜尋食物,然後在沿岸島嶼附近棲息,在早上9點到10點會先在棲息的沿岸覓食,然後在飛到內陸區尋找下一各覓食地點,在下午5點就會回巢休息。回到棲息的地方會相當的吵雜,因為彼此要爭奪視野良好的高枝過夜。在飛行的時候相當吵雜,但是當日落以後安定下來就變的非常安靜。主要吃果實種子花朵花蜜昆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西

繁殖方式

卵生。在野外的繁殖季從9月到隔年2月,有時延伸至4月。主要以啄木鳥使用過的樹洞以及高大的樹洞為巢,每年都會使用相同的築巢地點。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孵化期為27天或28天,幼鳥羽毛長約50至55天,離巢期約7至8周。

種群現狀

巴西的工業化,並經濟及人口增長,都是紅尾亞馬遜鸚鵡數量減少的原因。每年大量的伐林都令紅尾亞馬遜鸚鵡失去了家園,其棲息地受到破壞而出現食物短缺。就大西洋森林就已經消失了93%,餘下的7%都被公路等劃分。被細分的地區限制了食物的供應,它們為此而遷往邊緣地區,受到人類掠食者的侵害。
紅尾亞馬遜鸚鵡分布圖紅尾亞馬遜鸚鵡分布圖
紅尾亞馬遜鸚鵡色彩鮮艷,很易成為捕獵的對象。於1990年1994年所監察的47個巢穴,就有41個被人類洗劫。當地人捕獵紅尾亞馬遜鸚鵡出售,作為寵物及研究之用。另外,運送途中亦令大部份紅尾亞馬遜鸚鵡死亡。故此其數量不斷下降。

保護級別

由於紅尾鸚鵡會在很大遍的地方覓食,故在傳播種子有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也會在大西洋大陸遷徙至沿岸島嶼,也可以幫助傳播種子。在巴西,觀賞野生的紅尾亞馬遜鸚鵡及其遷徙亦為當地人帶來收入。
為保護紅尾亞馬遜鸚鵡,自1997年就開始了一些教育計畫。這些教育計畫主要提高對紅尾亞馬遜鸚鵡瀕危的關注,藉以減少伐林及捕獵的行為。
另外亦設立了一些保育設施來飼養紅尾亞馬遜鸚鵡,歐盟及巴西在這方面已獲得成功。於1989年,在巴西成立了蘇波拉圭國家公園(Superagüi National Park)對紅尾亞馬遜鸚鵡的保育最為有效。雖然這個公園並非為保育紅尾亞馬遜鸚鵡而設立,但它卻提供了安全的棲息環境,讓紅尾亞馬遜鸚鵡的生存得以延續。
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其貿易受到限制。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易危(VU)。

分類學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鸚形目
科: 鸚鵡科
屬: 亞馬遜鸚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