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斯坦貝克(約翰·史坦貝克)

約翰·斯坦貝克

約翰·史坦貝克一般指本詞條

約翰·斯坦貝克,20世紀美國作家。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東》、《煩惱的冬天》等。

1902年,斯坦貝克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1925年,斯坦貝克曾在《紐約時報》擔任記者。但是沒過多久,他就對記者這種職業感到失望和厭煩。於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創作中去。1937年發表小說《人鼠之間》,1939年出版小說《憤怒的葡萄》。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6年初,斯坦貝克作為紐約報紙《新聞日報》的戰地記者前往南越。斯坦貝克返回美國後,繼續在家中寫作。1968年5月,他的身體開始垮下來,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臟病發作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斯坦貝克
  • 外文名:John Steinbeck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加利福尼亞薩利納斯
  • 出生日期:1902年2月27日
  • 逝世日期:1968年12月20日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史丹福大學
  • 主要成就: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普利茲文學獎
  • 代表作品:《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創作特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獲獎記錄,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1902年,約翰·斯坦貝克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利納斯市,父親約翰·恩斯特·斯坦貝克內戰後遷居西部,經營麵粉廠,並擔任蒙特里縣政府會計多年;母親奧莉維·漢密爾頓是國小教師。斯坦貝克童年時期讀書很多。1919年,高中畢業,在校時擔任班長,假期常去附近牧場當僱工。
約翰·斯坦貝克約翰·斯坦貝克
1920—1925年就讀於史丹福大學,但常中斷,或去牧場當僱工,或當築路工人,或在甜菜廠當化學師,同時學習寫作。1925年離開史丹福大學,未得學位。去紐約,想當作家。做過工人和記者,作品未獲發表。
1926—1929年 回加州,做各種非技術工,一度在塔和湖畔狩獵場當看守,因失職被解僱。繼續寫作。1929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金杯》,內容為一名海盜怎樣成為總督,小說副標題為“海盜亨利·摩根爵士的生平故事”。
1930年結婚,遷居“太平洋林地”,結識海洋生物學家艾達·里克茲,後成為終生好友。1932年出版長篇小說《天堂牧場》,該書以插曲形式描寫加州幾家農民的故事。同年遷居洛杉磯。
1933年,出版長篇小說《獻給一位未知的神》,描寫一個家族西遷加州拓荒的故事。同年遷回蒙特里。
約翰·斯坦貝克約翰·斯坦貝克
1934年,短篇小說《謀害》得歐·亨利獎。1935年,出版中篇小說《煎餅坪》,小說描寫一群流浪漢的生活和友誼。該書得加利福尼亞州俱樂部年度金牌獎。從這本書起,斯坦貝克的作品為評論界所注意。
1936年出版中篇小說《勝負未決》,小說描寫果園的罷工鬥爭,獲加利福尼亞州1936年最佳小說獎。調查薩利納斯與倍克斯菲爾德地區流浪僱工的生活狀況並發表報導,並去墨西哥旅遊。
1937年發表中篇小說《人鼠之間》,內容是流浪的季節工人生活理想的幻滅。該書馬上暢銷,為“每月讀書會俱樂部”選中;改編成劇本後在紐約上演,深受歡迎,獲“紐約戲劇評論社”季度獎。這一年斯坦貝克經紐約赴英國、瑞典和蘇聯旅遊。回國後參加俄克拉何馬農田季節工人西遷的隊伍,直到加利福尼亞。
1938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長谷》,收十三篇作品。1939年出版《憤怒的葡萄》,該書以美國經濟大恐慌時期為背景,描寫中西部各州農民破產、逃荒和鬥爭。發表後引起轟動,促使政府對農田季節工人生活狀況進行調查。同年當選為全國藝術與文學院會員。
約翰·斯坦貝克作品約翰·斯坦貝克作品
1940年,《憤怒的葡萄》獲普立策獎、“美國暢銷書協會獎”和“今日社會服務工作獎”。同年斯坦貝克去墨西哥為電影《被遺忘的村莊》撰寫解說詞。1941年,出版與里克茲合寫的專著《柯特茲海》。
1942年,斯坦貝克和妻子離婚。出版為空軍撰寫的著作《投彈》。出版中篇小說《月亮下去了》,引起爭論。改編為劇本在紐約上演後,繼續引起爭論。
1943年,再婚,遷居紐約。任紐約《先驅論壇報》駐歐記者,從英國、北非、義大利等地撰寫有關二次大戰的通訊報導。
1945年,出版中篇小說《罐頭廠街》,該作寫小鎮生活,恢復到《煎餅坪》的喜劇風格。再版《小紅馬》,增第四部分。1946年,《月亮下去了》獲挪威國王哈肯頒贈的“自由十字勳章”。
1947年,出版取材於墨西哥民間傳說的中篇小說《珍珠》。初稿原名《世界的珍珠》,刊登於《婦女家庭良友》雜誌(1945年第12期)。成書後拍攝成電影。出版中篇小說《不稱心的客車》,寫一個任性的司機和各類旅客的表現。同年與攝影家羅伯特·卡巴訪問蘇聯。
1948年選入“美國文學研究院”。與卡巴合寫的《旅俄日記》出版。1950年出版中篇小說《烈焰》,與愛琳·司各脫結婚。
約翰·斯坦貝克約翰·斯坦貝克
1952年,出版長篇小說《伊甸之東》,寫兩個家族西遷加州後的變化發展。1953年,去歐洲為《柯里爾》等雜誌撰寫各種題材的散文。自選並出版《約翰·斯坦貝克中篇小說》,收《煎餅坪》、《小紅馬》、《人鼠之間》、《月亮下去了》、《罐頭廠街》、《珍珠》等六種。
1954年,出版中篇小說《甜蜜的星期四》,小說為《罐頭廠街》的續編,反映西部小鎮的喜劇性生活。後改編為輕歌劇上演。1957年,出版長篇小說《丕平四世的短命王朝》,副題“虛構捏造之作”,以法國為背景的滑稽故事。
1958年,出版戰地通訊集《過去有一場戰爭》。1961年,出版最後一部長篇小說《煩惱的冬天》。
1962年,斯坦貝克出版自己環遊美國的旅行札記《查利偕遊記》,考察戰後美國各地區的生活。12月憑藉《人鼠之間》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4年獲“自由新聞勳章”與“合眾國自由勳章”。1965年為《每日新聞》撰寫專欄,包括越戰報導。1966年初,斯坦貝克作為紐約報紙《新聞日報》的戰地記者前往南越。1968年,因心臟病病逝,葬於薩利納斯。

主要作品

中文名英文名體裁出版日期
《金杯》
Cup of Gold
長篇小說
1929
The Pastures of Heaven
長篇小說
1932
小紅馬
The Red Pony
1933
《獻給一位未知的神》
To a God Unknown
長篇小說
1933
《煎餅坪》
Tortilla Flat
中篇小說
1935
《勝負未定》
In Dubious Battle
中篇小說
1936
Of Mice and Men
中篇小說
1937
《長谷》
The Long Valley
短篇小說集
1938
The Grapes of Wrath
長篇小說
1939
The Forgotten Village
1941
《柯特茲海》
Sea of Cortez: A Leisurely Journal of Travel and Research
專著
1941
The Moon Is Down
中篇小說
1942
《投彈》
Bombs Away: The Story of a Bomber Team
1942
《罐頭廠街》
Cannery Row
中篇小說
1945
《不稱心的客車》
The Wayward Bus
中篇小說
1947
《珍珠》
The Pearl
中篇小說
1947
《旅俄日記》
A Russian Journal
1948
《燃燒的夜晚》
Burning Bright
中篇小說
1950
The Log from the Sea of Cortez
1951
East of Eden
長篇小說
1952
《甜蜜的星期四》
Sweet Thursday
中篇小說
1954
《丕平四世的短命王朝》
The Short Reign of Pippin Ⅳ: A Fabrication
長篇小說
1957
《過去有一場戰爭》
Once There Was A War
戰地通訊集
1958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長篇小說
1961
《查利偕遊記》
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
旅行札記
1962
America and Americans
1966
Journal of a Novel: The East of Eden Letters
1969
Viva Zapata!
1975
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
1976
Working Days: The Journal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1989
Steinbeck in Vietnam: Dispatches from the War
2012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在斯坦貝克的藝術世界中,對人類貧苦物質條件下各種生存狀態的觀照與描繪,具有一種突出的、決定性的地位。這是他小說創作(也包括大部分新聞紀實性作品)的一個普遍特徵。他對於人類生存的本質問題乃至超越性問題的思考。在斯坦貝克的小說中,“貧窮”主要指的就是物質上極其匱乏的狀態。斯坦貝克筆下的人物,一般總是生存在物質條件相當困窘的狀態中——或者說,他執意於描寫人類貧窮條件下的種種生活狀態。在具體的創作中,他有關貧因的書寫當然會和現實主題發生聯繫,但對貧窮問題的一般化考察和對人生無法擺脫的物質貧困狀態的探討則是他更內在、更深刻的藝術關切。
需要指出的是,在斯坦貝克的創作中,這種對物質貧窮的關注事實上還內在地轉化成了他對世界的一殷體驗方式。在斯坦貝克的筆下,貧因誠然給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毀滅性的痛苦,但是,他更著意刻畫的,卻是在此種看起來再也無法忍受下去的巨大痛苦中,沒有被擊垮、沒有被磨滅的人性尊嚴的部分。
約翰·斯坦貝克的許多作品以美國的土地和人民為題材。他替窮苦人說話,為被壓迫者申辯。他的小說刻劃了富於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他們生活時世的廣闊壯麗的圖景。
例如《憤怒的葡萄》以經濟危機時期中部各州農民破產、逃荒和鬥爭為背景。小說突出描寫這些破產農民的互助友愛的精神。互不相識的難民只要走在同一條逃荒路上,就有了共同的語言,就可以在同樣困苦的人們中間得到支援和接濟。作者通過人物的口強調說:“你如果遇到困難或者受了委屈,你就找窮人去。除了窮人,誰也幫不了你的忙。”這與奢侈的有產者扔出來的一點點布施有著本質的區別。
斯坦貝克筆下的農民並不停留在互相支援這一點上。他們以切身的經歷表現出階級覺悟的提高,體會到團結戰鬥的重要。

藝術特色

詩性語言
斯坦貝克在成為一個小說家的同時,也成為一位散文詩人或者說具有“詩性”寫作特徵的作家。斯坦貝克成為一個小說家的選擇是有意識的,他卻總是一個“行吟詩人”,對自己散文作品中的詩性和音樂性很感興趣,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強調語言的“聲音、視覺和感覺的重要性。斯坦貝克在自己的小說語言中形成了一種交響樂的風格,創造了一種美妙的音樂曲調,來表現作品宏大和崇高的主題,以便教育和愉悅讀者。他的小說語言的詩性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小說題目的隱喻性、人物口語的形象和哲理性以及敘述語言的詩意性。
女性形象
斯坦貝克在眾多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喬德媽眾神之母形象、被拋棄卻又重新擔當責任的羅莎香,壓抑、困惑的伊莉莎等等。在這些女性形象上基本可以看出斯坦貝克對女性的態度:斯坦貝克既對他們充滿了同情,又對她們寄予了希望,她們是新生的力量、不亞於男性的力量,不可或缺的另一極。而從喬德媽和羅莎香身上我們又看到了她們身上的女權精神以及斯坦貝克對其寄予的期望。斯坦貝克的女性主義意識與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相契合,我們可以說,斯坦貝克有意無意地表達了那個時代的女性的聲音和立場。
生態主義
長期以來斯坦貝克的小說經常被作為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諸條時期的“左翼文學”來加以解讀,評論界通常認為他最優秀的作品是寫於30年代。生態批評和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解構和顛覆文明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整體現或生態整體原則是生態主義和生態女性主義的共同原則之一,斯坦貝克生態整體現主要體現在他對人類破壞自然的控訴上,對人類中心的批判以及對人類團隊精神的讚美。

獲獎記錄

文學類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62諾貝爾文學獎《人鼠之間》獲獎
1946自由十字勳章《月亮下去了》獲獎
1940普利茲文學獎《憤怒的葡萄》獲獎
1940美國暢銷書協會獎《憤怒的葡萄》獲獎
1940今日社會服務工作獎《憤怒的葡萄》獲獎
1936加利福尼亞州1936年最佳小說獎《勝負未決》獲獎
1934歐·亨利獎《謀害》獲獎
榮譽類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1964自由新聞勳章獲獎
1964合眾國自由勳章獲獎

人物評價

從辛克萊·路易斯到歐內斯特·海明威中,斯坦貝克能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和成就。他的同情心總是在受壓迫的、無法適應環境的和受挫折的人一方;他善於將生活的單純喜悅與殘酷而陰冷的對金錢財富的貪慾作對比。然而,在他的作品中,人們發現了美國人的本質,即對大自然、土地、荒野、山脈和海岸的偉大感情。所有這些都成了斯坦貝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源泉,使他在人生之內或人生之外都能獲得活生生的題材。(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評)
約翰·斯坦貝克是從“嚴肅自然主義”轉向“神話式自然主義”的重要小說家。(英國評論家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現代美國小說》評)

後世紀念

2002年是斯坦貝克一百周年誕辰,美國在39個州舉行175場歷時一年的各類紀念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