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

雨果在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會上發表的演講。1878年的法國,拿破崙三世王朝已經推翻,建立了共和政府。作者也早已結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但是,德國對法的戰爭沒有停息,因為政治派別紛爭激烈。尤其對巴黎公社員的殺戮,到處瀰漫著血腥。“野蠻還在,刀劍猖狂”。作者本人代表左派,同情巴黎公社,不斷受到排擠。雨果這位從伏爾泰思想汲取力量的人道主義鬥士,發表富有戰鬥激情的演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
  • 創作年代:1878年
  • 文學體裁:演說
  • 作者:維克多雨果
原文,作者簡介,背景資料,整體把握,段落層次,有關資料,一、作者簡介,二、伏爾泰生平,三、伏爾泰的故事,課後詞語,

原文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顆巨星隕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時候有長壽的歲月,有等身的著作,還挑起過最榮耀的、也是最艱巨的責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類。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在他彌留之際,一邊有同時代人和後代的歡呼和讚美,另一邊有對他懷有深仇大恨的舊時代洋洋得意的噓叫和仇恨。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個使命。很顯然,他生來就被選定從事這件藉助他在命運的法則和自然的法則中最高尚的願望所完成的事業。他活過的八十四年,經歷了登峰造極君主政體曙光初現的革命時代。他出生的時候,路易十四還在統治,他死的時候,路易十六已經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搖籃映照著王朝盛世的餘暉,他的靈柩投射著大地深淵最初的微光。(鼓掌)
各位先生,在大革命前,社會的建築是這樣的:下邊,是人民;人民的上面,是由神職人員代表的宗教;宗教的一邊,是由法官代表的司法。
而在那個階段的人類社會,人民是什麼?是無知。宗教是什麼,是不寬容。司法是什麼?是沒有公正。
於是,伏爾泰啊,你發出厭惡的吶喊,這將是你永恆的光榮!(爆發出掌聲)
於是,你開始和過去打一場可怕的官司.你為人類的訴訟案辯護,駁斥暴君和凶神,你勝訴了。偉大的人物,你要永遠受到祝福!(新的掌聲)
伏爾泰直接面對這種輕薄無聊而又悽慘憂鬱的社會,獨自一人,眼前是各種力量的聯合,宮廷、貴族、金融界;這支不自覺的力量,是盲目的一大群人;這批無惡不作的法官,他們媚上欺下,俯伏於國王之前,凌駕於人民之上(喝彩);這批虛偽、狂熱、陰險兼而有之的神職人員,伏爾泰,我再說一遍,獨自一人對這個社會一切醜惡力量的大聯合,對這個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戰,他接受戰鬥。他的武器是什麼?這武器輕如和風,猛如雷電——一支筆。(鼓掌)
他用這武器進行戰鬥,他用這武器戰勝敵人。
伏爾泰戰勝了敵人。他孤軍奮戰,打了響噹噹的一仗。這是一場偉大的戰爭,是思想反對物質的戰爭,理智反對偏見的戰爭,正義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被壓迫者反對壓迫者的戰爭,是仁慈的戰爭,溫柔的戰爭。伏爾泰具有女性的溫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偉大的頭腦和浩瀚無際的心胸。(喝彩)
他戰勝了古老的法典、陳舊的教條。他戰勝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紀式的法官、羅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嚴賦予黎民百姓。他教導人、安撫人、教化人。他為西爾旺和蒙巴伊鬥爭,如同他為卡拉斯和拉巴爾鬥爭;他承受了一切威脅,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衊,流亡。他不屈不撓,堅定不移。他以微笑戰勝暴力,以嘲笑戰勝專制,以譏諷戰勝宗教的自以為是,以堅毅戰勝頑固,以真理戰勝愚昧。
我剛才用過兩個字,微笑,我說一下。微笑,就是伏爾泰
各位先生,我們要這樣說,因為,平靜是這位哲學家偉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態在伏爾泰身上最終總會重新確立。不論他正義的憤怒多大,總會過去,惱羞成怒的伏爾泰總會讓位於心平氣和的伏爾泰。於是,從這深邃的雙目里露出了微笑。
這是睿智的微笑。這微笑,我再說一遍.就是伏爾泰。這微笑有時變成放聲大笑,但是,其中蘊涵有哲理的憂傷。對於強者,他是嘲笑者;對於弱者,他是安撫者。他使壓迫者不安,使被壓迫者安心。以嘲笑對付權貴:以憐憫安撫百姓。啊!我們應為這微笑感動。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義,仁慈和誠實;它把迷信的內部照得透亮,這樣的醜惡看看是有好處的,它讓醜惡顯示出來。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會,平等、讓步的欲望和這叫做寬容的博愛的開始,相互的善意,給人以相稱的權利,承認理智是最高的準則,取消偏見和成見,心靈的安詳,寬厚和寬恕的精神,和諧,和平,這些都是從這偉大的微笑中出來的。
各位先生,只有希臘、義大利和法蘭西享有以人物來命名時代的特權,這是文明最高的標誌。在伏爾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國家領袖的名字來命名時代的先例;伏爾泰比國家領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領袖。到伏爾泰,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我們感到,從今以後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文明過去曾服從武力,文明以後將服從思想。權仗和刀劍已告折斷,光明將取而代之,也就是說權威變成自由。再也沒有別的最高權力,人民只有法律,個人只有良心。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進步的兩個方面很清楚的顯示出來,這就是:做一個人,我們要行使自己的權利;做一個公民,我們要恪盡職守
讓我們轉身望著這個死者,這個生命,這個偉大的精神。讓我們在這令人肅然起敬的墓前鞠躬。讓我們向這個人討教,他有益於人類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經熄滅,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讓我們向其他強有力的思想家討教,向這些光榮的伏爾泰的助手們討教,向盧梭、向狄德羅、向孟德斯鳩討教。讓我們與這些偉大的聲音共鳴。要制止人類再流血。夠了!夠了!暴君們。啊!野蠻還在,好吧,讓哲學抗議。刀劍猖狂,讓文明憤然而起。讓18世紀來幫助19世紀;我們的先驅哲學家們是真理的倡導者,讓我們乞求這些傑出的亡靈;讓他們面對策劃戰爭的君主王朝,公開宣布人的生命權,良心的自由權,理性的最高權威,勞動的神聖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里出來!(全體一致的經久不息的歡呼。從四面八方高呼:“維克多.雨果萬歲!”)
1878年5月30日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 1802 ~1885 )是 19 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 60 年以上,作品包括 26 卷詩歌、 20 卷小說、 12 卷劇本、 21 卷哲理論著,合計 79 卷之 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九三年》《海上勞工》等長篇小說。
維克多·雨果維克多·雨果

背景資料

本文是雨果在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會上發表的演講。1878年的法國,拿破崙三世王朝已經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政府。作者也早已結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但是,德國對法的戰爭沒有停息,因為政治派別紛爭激烈。尤其對巴黎公社員的殺戮,到處瀰漫著血腥。“野蠻還在,刀劍猖狂”。作者本人代表左派,同情巴黎公社,不斷受到排擠。於是,雨果這位從伏爾泰思想汲取力量的人道主義鬥士,發表了這篇富有戰鬥激情的演說。

整體把握

這篇演說,是對人類先賢的崇高禮讚,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的吶喊、對良知的呼喚。
演說一開始,雨果就用“巨星隕落”來評價伏爾泰在人類歷史上的非凡地位,並高度概括了伏爾泰生活的時代及其世紀性的貢獻。“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項使命。”這句話蘊涵著豐富的意義。首先,“一個世紀”指他所處的那個風雲激盪的法國18世紀,這是“登峰造極的君主政體和曙光初現的革命年代”,“他的搖籃映照著王朝盛世的餘暉,他的靈柩投射著大深淵最初的微光”。“搖籃”“靈柩”“深淵”“曙光”這些詞語極其生動地概括了法國18世紀的歷史特點。其次,見證了這個偉大時代的伏爾泰,他所行使的職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類”。正是這一點,使他成為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師。越是偉大的人物,越是遭受激烈的毀譽:“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過去”象徵著黑暗與邪惡,“未來”意味著正義與光明。伏爾泰所受的極端毀譽,正反襯出他與黑暗的勢不兩立,他對世人的啟蒙碩勛(“啟蒙”的西文原意,就是帶來光明)。雨果對伏爾泰的這些精彩評價,馬上激起了聽眾的共鳴,贏得贊同的掌聲。
隨後,演說的基調暫趨平穩,雨果開始帶領人們具體地回顧歷史。他從“大革命前,社會的建築是這樣的”說起,概要分析了當時法國社會的階級狀況(三級等級制度)以及宗教的殘忍、司法的不公、人民的愚昧和悽慘。正是面對這股巨大的醜惡力量的聯合,伏爾泰“獨自一人”開始了戰鬥。而他應戰的武器,就是那支如椽巨筆(“筆”寓示伏爾泰的歷史貢獻主要在其思想方面)。雨果用了一連串的排比,歌頌這場戰爭的偉大意義:“是思想反對物質的戰爭,理智反對偏見的戰爭,正義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被壓迫者反對壓迫者的戰爭,是仁慈的戰爭,溫柔的戰爭。”這裡的每一句評價,都富有耐人尋味的含義,“思想”“正義”“反壓迫”等詞,都蘊涵著啟蒙運動的精神實質,即“把人的尊嚴賦予黎民百姓”。伏爾泰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著作和思想,還包括他積極投身於現實的、為一個個受迫害者辯護的具體鬥爭:“他為西爾旺和蒙巴伊而鬥爭,如同他為卡拉斯和拉巴爾鬥爭;他承受了一切威脅,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衊,流亡。”正是思想啟蒙與現實關懷,成就了伏爾泰的偉大。
偉人的偉大之處,不僅在其豐功偉績,更在其非凡人格。演說的後半部分,雨果又專門禮讚了伏爾泰“睿智的微笑”。這微笑,“蘊涵有哲理的憂傷”,又“含有黎明的曙光”。微笑,是對憤怒情緒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塵囂之後的寬恕與安詳。對權貴與壓迫者的嘲笑、譏諷,是比對手站得更高的俯視、輕蔑;對弱者與被壓迫者的微笑、安撫,是最為真摯的仁慈與博愛。憂傷,也許來自一代精神巨人缺少知音的孤獨,來自對改造社會與人心之艱難的體悟;但“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濟世情懷,終究使他把一生獻給了人類的解放事業。於是,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義,仁慈和誠實”,把迷信和醜惡照得透亮,從而催生出平等、博愛、理智、和平等人類永恆的精神追求。
演說的最後,雨果從伏爾泰的時代回到了他所在的19世紀。正是以伏爾泰為領袖的一代啟蒙思想家,把“自由”“平等”“博愛”等理念的種子播撒到了世人的心田,所以從伏爾泰開始,“人類最高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意味著人民普遍地覺醒,再也不會盲目地臣服於權威與專制,人間的最高律令將是基於正義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作為公民,“恪盡職守”,就是要維護法律的尊嚴,防止強權與醜惡勢力對人權的踐踏;作為個人,“行使自己的權力”,就是捍衛自由,追求真理。這些偉大的精神,是由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帶來的,怎不讓後人對之肅然起敬並且繼續討教?雨果的時代,“野蠻還在”,“刀劍猖狂”,人類還在流血,還有君主獨裁,還有不息的戰爭,還有被壓迫者的痛苦和呻吟。於是,作為法國19世紀精神領袖的雨果,像他的前輩伏爾泰一樣,再一次向世人大聲疾呼“人的生命權,良心的自由權,理性的最高權威,勞動的神聖性,和平的仁慈性”。最後,仍然用富有激情的生動語言呼告:“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里出來!”表現出與黑暗專制勢不兩立、鬥爭到底的決心和信念,同時也暗示著:長眠於墳墓中的伏爾泰,他曾經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無論曾經怎樣被黑暗湮沒,但最終都將在人類歷史上大放光彩。這句話,極其巧妙地呼應了演講開頭的“他的搖籃映照著王朝盛世的餘暉,他的靈柩投射著大深淵最初的微光”一句;而且把18世紀與19世紀,把整個人類解放的光輝歷程,都融合在一起。
從歷史到現實,從伏爾泰的卓越貢獻到他的偉大人格,構成了整個演說的脈絡層次。演說起伏跌宕,高潮迭起,精彩語句,俯拾皆是,極富鼓動性和感染力。

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高度概括伏爾泰生活的時代,總體評價伏爾泰在人類歷史上的非凡地位和貢獻。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具體回顧法國大革命前的歷史狀況,講述伏爾泰的偉大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對伏爾泰的偉大人格進行評說和讚揚。
第四部分(第13~14自然段):簡述伏爾泰對社會的影響,表明繼承先哲遺志,將與黑暗專制勢不兩立,鬥爭到底。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 1802 ~1885 )是 19 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 60 年以上,作品包括 26 卷詩歌、 20 卷小說、 12 卷劇本、 21 卷哲理論著,合計 79 卷之 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九三年》《海上勞工》等長篇小說。

二、伏爾泰生平

伏爾泰(1694—1778),法國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本名弗朗索瓦—瑪麗·阿魯埃,生於巴黎一個公證人家庭。在耶穌會學校受中學教育。畢業後與貴族子弟交遊。由於寫詩諷刺權貴,曾兩次入獄。1726至1729年避居英國,潛心考察英國的政治制度、哲學和文藝,回國後發表《哲學書簡》(又名《英國書簡》,1734),宣揚英國革命後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書簡出版後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愛特萊夫人在西雷村的莊園,隱居15年。這期間他一度被宮廷任命為史官,1746年並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伏爾泰抱著對開明君主的幻想,應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請,於1750年來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卻把他當文學侍從看待。這一時期他接近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為《百科全書》撰稿,文稿後來收入他的《哲學詞典》(1764)一書。1753年離開柏林,寄居瑞士,1760年起定居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莊園,與歐洲各國人士保持頻繁的通信聯繫,並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撰寫大量小冊子,揭露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下法務部門的黑暗。1778年為出席他的悲劇《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返回到巴黎,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伏爾泰伏爾泰
伏爾泰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開明君主制。他在哲學上信奉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的經驗論。伏爾泰是自然神論者,提倡對不同的宗教信仰採取寬容的態度,終生與宗教偏見作鬥爭,但又認為宗教作為抑制人類情慾和惡習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主要歷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時代》(1751)和《風俗論》(1756)。他的歷史觀點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把歷史發展看做理性對謬誤、特別是對宗教狂熱的鬥爭,並且過分誇大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伏爾泰的文學觀點和趣味,基本上承襲17世紀古典主義的餘風,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悲劇創作上。他的史詩《亨利亞德》(1728年創作)以法國16世紀宗教戰爭為題材,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後登基為王,頒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詩中的亨利四世被當做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伏爾泰的哲理詩說理透徹,諷刺詩機智冷雋,有獨到之處。伏爾泰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50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伏爾泰的文學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哲理小說。這是他開創的一種新體裁,用戲謔的筆調講述荒誕不經的故事,影射和諷刺現實,闡明深刻的哲理。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有刪節)

三、伏爾泰的故事

伏爾泰晚年定居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莊園。
其間,法國發生宗教上的派性鬥爭,造成大批逃亡者。伏爾泰在自己的莊園內,先後收留過上百戶難民。他還多次打抱不平,替窮苦人伸張正義,平反冤案。影響最大的一次,莫過於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土魯斯市菲拉蒂埃街的一個住家發生了一場可怕的悲劇。
這家的主人讓·卡拉是頗受人尊敬的胡格諾派的商人。
當天深夜,讓·卡拉發現長子馬克—安東尼在店鋪懸樑自盡,一時全家慌了手腳,母親失聲痛哭,驚動四鄰。突然,在圍觀的人群中有人說道:“馬克—安東尼是被他父母殺死的,因為他選擇了天主教。”
天主教與新教經歷了16世紀的宗教戰爭,至今已有兩百多年,但對立依然十分尖銳。土魯斯一位法官聞訊趕來,一不調查,二不審訊,甚至連現場也沒看上一眼,便將“謀殺”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歸案。
馬克—安東尼為什麼自殺?原來,這位28歲的青年曾學過法律,一心想當律師,但因無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證明書,被迫從事商業。他想從父親那兒得到一筆錢作生意,遭父親拒絕,失望之餘,天天上咖啡館借酒澆愁,後因債務纏身,更覺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尋了短見。
頭髮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謀殺”之罪顯然難以成立。檢察官迪庫大義凜然,出庭替老卡拉辯護,卻被停職三個月。律師絮德爾想闡明事實真相,但陷入狂熱興奮中的法官卻不屑一聽,反倒認為這位律師無能。審判長濫施權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謀,卡拉義正辭嚴,斷然地說:“既然沒有犯罪,何來同謀?”
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顧一切無罪的證據,粗暴地判決卡拉車裂之刑。臨刑前,老卡拉悲憤地說:“我已經說明真相,我死得無辜……”
事發不久,伏爾泰便聽到各種傳聞。他對教會歷來持懷疑態度,認為無論天主教還是新教,都是無恥之徒。卡拉老漢的悲慘遭遇,激起了他對教會和司法當局的無比憤慨,他決心為維護人的尊嚴、為爭取信仰自由而奮鬥。
他通過各種渠道,沉著冷靜地親自調查和蒐集證據,並將被流放到日內瓦的卡拉的兩個兒子召到費爾奈,根據他們兩人提供的詳情和從過往旅客中聽到的反映加以比較,從而對整個事件作出個人的判斷。
其間,他發表了卡拉兩兄弟的口供,寫了揭露這起慘無人道的冤案的小冊子,並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費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輿論的注意。
1763年2月3日,伏爾泰親自寫了抗訴書,作出“我敢肯定這家人無辜”的結論。3月7日,樞密院下令重審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漢及其一家終於得到昭雪。
這年年底,伏爾泰發表了著名的《論宗教寬容》,猛烈抨擊反動教會的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草菅人命的黑暗現象,闡述了他的理想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
嗣後,他還曾為同樣遭到教會迫害的一位19歲的騎士拉巴爾和一位年過半百的風水先生西爾旺奔走呼號,並使這兩起冤案終於得到平反。
在整個晚年,伏爾泰以更加旺盛的鬥志從事大量的創作,先後為《百科全書》撰寫了613條辭目,並於1764年彙編成冊,以“哲學辭典”為題公開發表。此外,他還出版了哲理小說《查第格》《天真漢》,歷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史》和《論議會》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費爾奈定居期間,他一直與歐洲各國的各階層人士保持頻繁通信。據統計,僅保存下來的伏爾泰的信件就有一萬多封,和他通信的計七百人之多。他利用這種方式,跟通信者討論各種社會問題,宣傳他反專制反教會的啟蒙思想。伏爾泰所作的不倦鬥爭,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名字響徹整個歐洲的上空,不少社會名流慕名而來費爾奈求見。費爾奈成了歐洲輿論的中心,當時的進步人士尊稱伏爾泰為“費爾奈教長。”
1778年2月,84歲高齡的伏爾泰回到闊別28年的巴黎。訊息一傳開,全城都轟動起來。一些只聞其名、未見其人的年輕人更是欣喜若狂,紛紛涌到他的下榻處,使周圍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婦女們趁他經過時,偷偷地從他的皮衣上拔下一兩根毛,當做聖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爾泰因過於激動,加之尿毒症發作,被迫臥床。但他仍然堅持口述最後一部五幕詩體悲劇《伊雷娜》。劇本雖寫得平平,但演出時,巴黎和凡爾賽反應都十分強烈。王后出席了演出,伏爾泰也拖著病體臨場領略這最後的榮譽和幸福。
教會人士心懷鬼胎,想利用伏爾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價,因此趁伏爾泰病篤之機,企圖從中撈點油水。
一天,一個神甫鬼鬼祟祟地竄入伏爾泰的病房,要求伏爾泰作臨終懺悔。伏爾泰雖然不是無神論者,而是自然神論者,但他一貫與教會勢不兩立。他深知這位神甫的來意,毫不客氣地把他打發走了。
沒過幾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長重演故伎。伏爾泰一見他進來,便問:
“神甫,您從何處來?”
“啊,先生,我從上帝那裡來!”
“真的?您能給我出示上帝的詔書嗎?”
伏爾泰雖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他特有的辛辣諷刺,無情地揭露這些“披著僧衣的豺狼”的醜惡嘴臉。
5月12日,伏爾泰不住咯血,體溫急劇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這般受苦,給他送來了阿片酊。伏爾泰糊裡糊塗,竟把這種藥效顯著的鎮靜劑全喝下去了。三個神甫趁他昏迷之際闖了進來,待他稍為清醒後,問他是否承認基督的神聖。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本來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聽見“基督”“神聖”這兩個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個驚人的動作撐起病體,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說:“讓我安靜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時,伏爾泰與世長辭。反動教會對這位褻瀆宗教的宿敵恨之入骨,下令連夜將他的屍體運出巴黎,棄之荒冢。
可是,伏爾泰在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功績是抹殺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認為人民的領袖和導師。他的思想和學說將教育好幾代人,為反封建鬥爭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武裝了法國人民的頭腦。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後,伏爾泰的骨骸被移葬到偉人公墓。

課後詞語

詞目】:隕落
【注音】yǔn luò
【釋義】:1.謂星體或其他物體從上墜落下來。 清 姚鼐《寶扇樓後記》:“俯仰斯樓,循玩吾言,感念國恩之無窮,將有漼然不知泣涕之隕落者已。” 楊朔鐵騎兵》二:“星群脫離軌道,一定要隕落,八路軍掉隊了,卻能自動地打游擊。” 童恩正 《五萬年以前的客人》一:“ 順治 二年五月,有巨星自東隕落於 粵 。紅光燭地,聲如雷鳴。”
2.死的婉稱。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封泰山禪梁父》:“《傳》曰:‘五帝聖焉死,三王仁焉死,五伯智焉死。’其隕落崩薨之日,不能鹹至百年。” 冰心 《悼郭老》:“他並沒有隕落,他永遠不會隕落。”
【詞目】靈柩
【發音】:línɡ jiù
【釋義】:死者已經入殮的棺材。(據《現代漢語詞典》)
例句: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郁達夫《悼魯迅》)
【詞目】:凌駕
【發音】:líng jià
【釋義】:1.超越;壓倒:凌駕前人|凌駕世界諸先進國。2.駕馭;乘。
例句:殷謙《殷謙雜文全集》:“而我們現在有些藝人,似乎看來根本就沒有一點點仁愛和善良。在他們看來冷漠和殘酷似乎離表演藝術更近,而愛、憐憫、善念則幾乎是一些反影視藝術的落後而可笑的原始情感。而在他們的影視演藝的法典里,“表演藝術”是高於一切的——它凌駕於意義、情感、道德和價值觀之上,憑藉著演員藝人放縱的想像對世界和人物進行話語和行為施暴。”
【詞目】:睿智,亦作“ 睿知 ”。
【發音】:ruì zhì
【釋義】:[wise and farsighted] 見識卓越,富有遠見,聰慧;明智。
出處:唐 韓愈 《賀徐州張僕射白兔書》:“事之纖悉,不可圖驗。非睿智博通,孰克究明?”
秦觀《代賀太皇太后受冊表》:“恭以太皇太后陛下鍾睿知之資,御休明之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偕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睿智聿超鼠獄,玄明克駕雞碑。”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一·土魯番表文》:“皇上睿知天錫,如日升之無不照。”
郭沫若天地玄黃·歷史的大轉變》:“而在這裡當然也要靠人類的睿智繼續作正確的領導。”
<書> 英明有遠見
【詞目】: 彌留之際
【發音】 :mí liú zhī jì
【釋義】 :彌留:本指久病不愈,後多指病重將死;際:時候。病危將死的時候。
出處:《尚書·顧命》:“病日臻,既彌留。”
【詞目】:媚上欺下
【發音】:mèi shàng qī xià
【釋義】:短語,討好上司,欺侮下屬.
例句:不可媚上欺下.黎民百姓
【詞目】:兼而有之
【發音】:jiān ér yǒu zhī
【釋義】:指同時占有或具有幾種事物。
出處:墨子·法儀》:“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示例:在科學研究方面,基礎科學知識和套用科學知識應該~。
梁書˙沈約傳》:“約兼而有之,然不能過也。”
用法:作謂語;指同時占有或具有有關的各方面。
【詞目】:孤軍奮戰
【發音】:gū jūn fèn zhàn
【釋義】:奮戰:盡全力地戰鬥。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持、幫助 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鬥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 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單獨作戰
歇後語長坂坡前的趙雲
【詞目】 :惱羞成怒
【發音】:nǎo xiū chéng nù
【釋義】 :由於羞愧到了極點,下不了台而發怒。
【詞目】:黎民百姓
【發音】:lí mín bǎi xìng
釋義】:指普通百姓。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勛衛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與民同樂。”
【詞目】:恪盡職守
【發音】:kè jìn zhí shǒu
【釋義】:恪:認真。盡:完善。 謹慎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
儘自己的努力,嚴守自己的職業或崗位。
例句: 每個公務員都應該恪盡職守,不能徇私枉法
(選自《法國文學名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