糹氐

糹氐

(糹+氐)是一個漢字。 讀dī。

絲滓的意思。類推簡化字為(糹+氐),有別於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𥿄(糹+氐)
  • 讀音:dī
  • 釋義:絲滓
  • 出處:《說文》
𥿄(糹+氐)與紙,字典釋義,漢字造字,研究者研究,《中華字海》,《漢語大字典》,

𥿄(糹+氐)與紙

字典釋義

在《說文解字》的“糹”部里,有兩個字形極為相似的字,許慎對這兩個字的解釋分別如下:
,絮一苫也,從糹氏聲,(諸氏切)”。(中華書局影印1963版P276下)
“𥿄【糹+氐】,絲滓也,從糹氐聲,(都兮切)”。(中華書局影印1963版P271上)
類推簡化字類推簡化字

漢字造字

1. 漢字造字,都是先有物,再有名,而後再有字
漢字這種造字的規律,也可以從現代的造字歷程里見到。
近代,一種新型建築材料(水泥)出現在中國,如何來稱呼這種新材料,及其建築結構?最初,口語用了“洋石灰”這種俗稱;書面語則用了對英文詞cement的音譯 “水門汀”或者“士敏土”;後來採用了“混凝土”這個規範辭彙。1950年代,有人根據水泥混凝土的特點,造了一個會意字“”來表示它——砼,就是人工石頭。砼字在1960年代的《新華字典》里,還僅收字形,未注讀音;而後的版本,又依據形聲字的讀音法標註了tong的音標。現在,“水泥”是指一種建築材料原料,“混凝土”或者“”,是指以水泥為主要成分的複合建築材料。由於混凝土還有加進鋼筋的“鋼筋混凝土”,也有不含鋼筋的“素混凝土”之分別,於是在1970年代,西安地區的建築圖紙上曾出現過用“”來表示“素混凝土”,而用【金+仝】來表示“鋼筋混凝土”。但是,【金+仝】字給人顯示的意思,是“人造金”而不是“帶金屬的人造石頭”,這個字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雖自生,卻終究自滅了。
借用現代漢字的造字歷程來理解古字典里的字,可以討論《說文》。
①在《說文解字》成書的時候,“紙”字指稱的(麻纖維)絮渣,和【糹+氐】字指稱的“絲滓”都同時存在,因為性形和用途都不一樣,所以有不同的稱呼,也用不同的字來表示。
②“紙”和【糹+氐】會不會是同一樣東西的兩種叫法呢,就象“”和“”一樣。
《說文》里確實有不少表示同一個意思的不同漢字組,如 “,牒也”,“,札也”,“,牒也”;“也,從聲”,“也,從聲”;“也,從聲”,“也,從聲”;義同而形、音不同的字,在《說文》里是互訓的。
此外還有一類字,人會生不同的病,在《說文》里有“痛、瘣、疴、痡、瘏、癇、疵、瘨”等等十六個都訓釋為“病也”但讀音各不相同的字,顯然,這十六個“病也”字,指稱了不相同的病狀況,而不是指稱的同一種疾病,它們與“病”字是泛概念與具體概念之間的隸屬關係,而不是意義完全相同的互訓關係。可以解釋“,病也”,但不好說“,癇也”。從上述《說文》收字和訓釋的體例來看,“絮一苫也,諸氏切”的“紙”,和“絲滓也,都兮切”的【糹+氐】,確實是兩個字形極為相近而音義卻迥然不同的字,所指稱的東西,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③當公元105年許慎開始著手編撰《說文解字》的時候,社會上已經有了紙這種東西,民間用得多了,也有了通用的名字,許慎才收錄進字典里。就像“水門汀”這種東西在中國的出現在先,造“砼”字來專門表示它在之後,是一樣的情形。
糹氐

研究者研究

先有【糹+氐】字,還是先有“紙”字?
這個看起來近乎冒傻氣的問題,其實與古代中國的造紙術究竟起源於蠶絲紡織技術,還是起源於麻紡織技術有關。
研究者從工藝技術去分析,認為先有【糹+氐】字的可能性大一些。
《紙文化研究的補充》一文里曾論述過,在宋代以前沒有棉花的歷史時代,古代先民所穿衣服,是麻質的衣服,造紙術就是從處理麻纖維的紡前工藝技術發展而來。
中國雖然在氏族公社時代就有了蠶桑勞作,有了絲綢衣服;但是無論是古代的中國還是現代中國,蠶桑產業都沒有發達到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穿絲著綢的那種高度;社會裡的大多數成員在棉花之前的歷史時代,只能穿麻質的衣服。絲綢,從古至今都是一種貴重的衣料。因而在治蠶絲以求衣的生產實踐里,所剩餘下來的絲渣滓,也不會輕易丟棄,要刻意收集起來,這就出現了絲渣滓這種東西,出現了表示“絲滓”的【糹+氐】字。然而,對於治麻求衣的生產實踐里剩餘的麻渣滓,在一開始時並不一定會重視這種派不上用處的、價值不大的東西,把它隨意丟棄了。到了秦漢之際,這種原來派不上用場的麻渣滓有了新的用途,被象【糹+氐】那樣有意識地用簾模撈取出來,成為了“絮一苫也”的紙,於是隨後也出現了“紙”字。用簾模從水裡撈出的絲滓和麻渣,外形頗為相似,但是兩者質料完全不同,性能和用途也不同;既然是另一種東西,就另外起個名字好了。
如果許慎不在《說文》里專門解釋“【糹+氐】,絲滓也,從糹氐聲”,後世的人或許會把【糹+氐】字誤當作是“紙”字的異體字。
那么,植物纖維“絮一苫也”的紙,和動物纖維“絲滓也”的【糹+氐】有什麼不一樣呢?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著名的古代四大發明史專家潘吉星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中國造紙技術史稿》里就指出,只有植物纖維才能造紙,用單純的動物纖維造不出紙來。
因此,《說文》里的【糹+氐】字,表示的是一種沒有紙的那種纖維網狀結構,並不能當紙用的另一種東西。筆者沿著潘先生關於動物纖維造不出紙的思路往下走,如果動物蛋白纖維的分子鏈上也有植物纖維那種橫向鍵,可以使動物纖維也能結成網狀結構的話,那么蠶絲纖維之間的分子鍵結成了網,就無法抽出蠶絲來;動物的皮毛也就因毛纖維之間的橫向鍵牽手變成了氈片子。由此可見,《說文》里講的片頁狀的絲渣滓,並不是紙,而只是【糹+氐】。因為,動物纖維形成的【糹+氐】,沒有植物纖維紙那種適合於摺疊、裁剪、書寫等操作所需要的較高的乾狀態強度。
糹氐

《中華字海》

絲滓。
糹氐

《漢語大字典》

絲的渣滓。
糹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