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

糖塑

糖塑,傳統民間手工藝品之一,俗稱吹糖、糖人模,從事這行手藝的人叫吹糖人,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尤以湖北天門沔陽(今仙桃市)為最。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將糖加熱,使其變軟,調入紅、藍、黑等色素,根據需要可以調出數十種不同的顏色,然後藉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彈簧、石膏粉等輔助材料,經由藝人吹、拉、搓、扯、捏、壓、剪等技藝塑製成形。

天門沔陽糖塑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製作上高人一籌,常見的有連年有魚、二龍戲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掛帥楊宗保點兵等等,是一種傳統工藝品。2008年6月7日,糖塑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糖塑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88
  • 申報地區:江蘇豐縣、湖北天門、四川成都
  •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歷史源流,獨特之處,工藝特點,製作方法,工藝技巧,沔陽塑,“祖師爺”,天門塑,名揚武漢,發展困境,傳承意義,

歷史源流

楚地糖藝孕育於楚人以飴糖製品祭祀祖靈習俗,亦與長江流域地域間小手工藝的交流有很大的關係。楚地糖塑藝人供奉浙江人劉伯溫為祖師爺(至今糖塑藝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團聚參拜“劉祖師”)。鄂州糖藝從南京傳入,說明楚越兩地糖塑技藝之間的內在聯繫。
糖塑糖塑
在天門、沔陽(今仙桃市)一帶,糖藝多屬"吹糖人"類。舊時,這裡人多地少,地勢低洼,汛期常鬧水荒。為了謀生,人們被迫流浪在外地學手藝,學成後又回家鄉發展,糖塑由此發展起來。舊時農閒時節,沔陽藝人們便分赴外地,甚至遠到湖南、江西、河南等省賣藝謀生。天門糖塑也多為世代相傳的家傳手藝。舊時也曾自成幫派,互相扶持,共同發展。糖塑藝人身背一口精心設計、多功能的木箱,箱蓋上繪有供人轉彩的圓盤,周邊繪滿有趣的人獸花鳥圖案。圓心設一指針,供人車旋,旋到何物,糖塑藝人就現作何物。故而做糖人模也稱作"車糖人模"。

獨特之處

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將糖加熱,使其變軟,調入紅、藍、黑等色素,根據需要可以調出數十種不同的顏色,然後藉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彈簧、石膏粉等輔助材料,經由藝人吹、拉、搓、扯、捏、壓、剪等技藝塑製成形。天(門)沔(陽)糖塑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製作上高人一籌,常見的有連年有魚、二龍戲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掛帥、楊宗保點兵等等。
糖塑糖塑

工藝特點

1、原料可塑性強:麥芽糖是糖塑的主要原料,加熱後變軟,比麵塑更具可塑性,既可吹成薄而亮的各類造型,又可拉成粗細不同的糖絲。捏成不同形狀的配件,易粘且牢固;
糖塑糖塑
2、造型神形兼備:糖塑的技藝主要功夫在“吹”上,一塊糖坯在藝人手中,邊吹邊捏,再通過搓、壓、挑、剪等手段,加上輔助的小鐵絲,少則幾分鐘,多則半小時,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3、色彩和諧醒目:麥芽糖加溫變軟加入紅、綠、黃、黑四種色素,根據需要又可調和成數十種複色,色彩響亮和諧;
4、肌理變化豐富是糖塑獨具的特點:在糖塑中,附屬檔案變化萬千的肌理又與主體吹成光滑的表面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更加豐富耐看;
5、“活”的部件是糖塑的又一特點:有的部件裝上自製的鋼絲彈簧,一經拿在手中,部件都“活”起來了,更具生氣。

製作方法

沔陽糖塑的製作技巧以"吹"、"扯"為要。 "吹"是沔陽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語說:"糖模師傅的本事──吹出來的!"學徒學藝,先學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師傅把吹的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根據吹塑材料和對象分別運氣,吹出葫蘆、金瓜,皮薄中空;龍身、鳳體,豐滿光潤。有時連吹帶拉,用一個糖泡做成枝椏縱橫的枯樹,用一個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變冷的泡上粘個熱泡,還可吹出更複雜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藝人必須掌握的技巧之一。黃褐色的飴糖在藝人手中越扯越活,做起來十分順手;本色的糖稀,越扯顏色越淡,可變成淡黃色或乳白色,有如玉雕製品;加了食用色素的糖稀,則越扯越"出色"。

工藝技巧

此外,搓、拉、捏、團、挑、揉、按和壓、擦、撥、畫、挑、剪也是常用的技巧。糖塑有紅、綠、黑、黃四種,糖塑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沔陽糖塑的題材多為常見的飛禽走獸、神話傳說中的人與動物,滑稽活潑、俏皮有趣、寓意深刻。

沔陽塑

沔陽糖塑,又稱糖人模或胡場糖模,是以食用糖為原料來塑造形象的民間食品工藝,通常供小孩玩賞、食用。
傳說糖模工藝起源於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交戰時,陳友諒採用蜜蜂戰對付朱元璋,用蜂子刺朱元璋部隊土兵的眼睛。朱元璋多慮多謀,想出了用糖做人制蜂子的辦法,打敗了陳友諒。由此用糖做人和其它動物的藝術就發展開來,並成為人們謀生掙錢的一種工藝。
糖模工藝在沔陽(湖北省仙桃市)胡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舊社會,胡場年年遭受旱澇災害,人們靠務農難以維生,只得流浪他鄉。從事糖模工藝謀生。那時鄉里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小小工藝度春秋,五湖四海任我游,雖說不是銀錢客,走遍天下大碼頭!沔陽糖塑起源於仙桃胡場黃興場及周邊地區,位於地勢低洼的漢江南岸江灘上,舊社會沔陽“十年九水”,窮人紛紜外出逃水荒,遵照“荒年餓不死技術人”的古訓,在外學習各種藝業養家生活。此中黃興場劉年香的先人約於清朝中後期在外地拜師學會糖塑技術,歷代獨家單傳技術,秘不過傳。
民國初年,性格開朗、樂於助人的劉年香才開始在村表里致使縣表里廣收徒弟,毫無生存地教授本事,徒子徒孫代代相傳,到上世紀40年月,黃興場做糖塑技術達百多號人,每到農閒、春節,糖塑藝人奔赴省表里各地做“糖人模”謀生。由於日本侵略軍曾以黃興場為據點在江灘亂挖戰壕,給漢江大堤留下隱患,以致1952年大洪水到來時江堤潰口,黃興場老街全部沖毀。洪水退後,當局領導人民堵口復堤,在堤內建起一條新街名“黃新場”。其時以這裡為圓心,糖塑技術向四周村鎮及一江之隔的天門、漢川等地傳播,範疇逐步擴大,藝人越來越多。
牧童吹笛牧童吹笛
糖模工藝精湛,它以糯米糖為原料,用約一手指頭大小的糯米糖,就能做成形態百出,逼真動人的人物和其它動物模型。有歷史人物,有貼近現時生活的寫真。如“三英戰呂布”可把人引入歷史境界,“牧童吹笛”可使人沉浸在憂閒逍遙的美景中,如此等等,動人心弦。人們見到這奇異的工藝晶,往往讚嘆不已,毫不猶豫掏上幾角錢買上一個,盡情把玩或品嘗。
胡場從事糖模手藝的人很多,有的是“糖模世家”,培養出很多得意弟子,工藝高超出眾。如張道成、張和尚就技藝超人,五湖四海無人可與他們比試。他們走到哪裡,都能以自己的特技壓倒對方,憑自己的工藝優勢獲取可喜的報酬。

“祖師爺”

沔陽糖塑的“祖師爺”是明朝開國天子朱元璋的智囊劉伯溫。據仙桃老藝人有兩個分歧的傳說故事:
一是“劉智囊智破毒蜂陣”。朱元璋在平定大東北戰役中,當地武裝放出毒蜂螫傷打頭陣的將士,久攻不下。劉伯溫放肆蜂類喜食甜味的特性,熬制麥芽糖,用糖稀塗抹在穿著軍衣的草人上,全副武裝的戰士舉著草人衝鋒在前,毒蜂聞到糖味粘下去吸吮,哪還顧得上螫人?究竟馬到順利。為慶祝成功,做“糖人”犒賞全軍。 三英戰呂布
二是“朱元璋火燒功臣樓”。明朝初期,朱洪武擔心功臣篡位,子孫皇位不保,營建功臣樓,假意在樓上大宴功臣,公然派人縱火熄滅功臣樓。只有劉伯溫看破朱元璋的毒計,伺機扮裝逃脫,買下賣糖人的擔子,在闊別京城的地方,穿街走鄉以做賣“糖人模”為生,這才有了糖塑這一行技術。兩個版本,一個論斷:劉伯溫首創“糖人模”。至今糖塑藝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團聚參拜“劉祖師”。

天門塑

歷史天門糖塑興於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舊時,糖塑應是人們作為在如婚禮、壽禮、祭祀禮儀上的一種吉祥的,帶有祝福意義的供奉禮品。
特點 天門糖塑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吹”與“塑”巧妙結合,再加上小彈簧等一些部件可以讓作品活動起來,使其色、形、動於一體,因而造型生動,色彩鮮麗,人物肌理變化豐富。天門糖塑藝人把飛禽走獸,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話傳說都能作為題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糖塑也因此贏得人們的喜愛。糖塑,從藝術角度審視,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其易融化變形,不易保存,實乃遺憾。

名揚武漢

1997年元宵節,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劉守華教授應邀參加仙桃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建立大會。 會後,老教授要在仙桃城區尋找如今還別致存在的傳統民間藝術,於是由仙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蕭國春等陪伴,穿街走巷尋訪。他們聽到鑼鼓聲,到過號稱“五里三台”之多的一個個沔陽花鼓戲草台戲場。老教授對家鄉耳熟能詳的花鼓調非常親切,然而他沒來得及駐足觀看,仍在戲場表里接續穿行,事著實錢溝村露天戲台旁找到了他要採訪的目標:一位正在做“糖人模”的老藝人。老教授屏聲靜氣地擠在人群中觀看老藝人老練的塑造,邊吹邊拉、邊壓邊捏,像變戲法一樣,一小砣染了色的麥芽糖在手中即時成為一個個有板有眼的“十二生肖”小動物,明光亮亮,活靈活現,很快糖塑擔上插糖塑仙桃絕技“糖人模”滿一大排。當看到老藝回報一位父老做了一件抽象真切的“三怕”時,老教授不禁自主地拍手叫好,衝動地說:“我又看到了我少年時代喜愛的糖人模!”他驚喜地與老藝人扳話起來。老藝人名蕭新春,家住黃新場陳小垸村,春節剛過,和同村幾位老藝人在仙桃城區趕戲場做糖塑技術。劉教授請蕭新春老師傅也做件“三怕”帶回大學去和師生共享。蕭師傅興奮不已,細心塑造,老教授專心致志地細心審察:只見用黃綠色糖做成的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花蛇奮發著頭吐著紅舌頭捕向蟾蜍,一條紅頭紅夾黑脊黃腳的小蜈蚣朝向小蛇,一隻土黃色的蟾蜍匍伏在綠草叢中張口鼓眼望著蜈蚣。老教授愛不釋手,讚不絕口:“實在太像了!‘三怕’闡明了大做作中一物降一物的道理。”他把糖塑“三怕”小心翼翼地擎在手中,如獲得至寶,對蕭國春等人說:“糖人模是仙桃民間藝術中的絕技絕活,全省少見。”在回武漢的轎車中也仍然無比謹慎地用手拿著,恐怕被碰壞,一到家就馬上安排冰櫃中,一有空就拿出來與其餘教授和研討生欣賞一番。
糖塑糖塑
糖塑“三怕”糖塑“三怕”
2002年尾月三十吃過團年飯,由仙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蕭國春帶黃新場四位糖塑老藝人張大中、張道山、張正華、李在浩,應“湖北省暨武漢市民間藝術遊園活動”之邀,乘專車赴漢,飾演仙桃糖塑藝術。
大年初一上午,劉守華教授率領中南民族大學年輕教授何紅一(女)、現任省民協主席傅廣典、省民協秘書長鄢維新、省與武漢市剪紙學會負責人劉士標、江先孝、馬子遐等專家及新聞記者,一大早就先後來到黃鶴樓公園,為“民間藝術遊園活動”開園剪彩。隨即他們同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在園內參觀了武漢泥塑、麵塑、剪紙、歌舞、說唱和來自長陽山區土家族鑼鼓山歌的表演場地以後,停下來重點觀賞仙桃糖塑老藝人奇妙的糖塑表演。
劉守華和糖塑藝人在一起劉守華和糖塑藝人在一起
四位老藝人從仙桃農村來到大都市武漢,心情異常激動,沒想到“雕蟲小技”也能登上大武漢的大公園現場表演。除夕夜無心細看春節文藝晚會電視節目,商量了一夜,也準備了一宿,打算新年第一天“頭炮打響”,要拿出自己的絕技高招,做出糖塑精品獻給省城廣大遊客。果然,年逾八旬的張大中老師傅,寶刀不老,不一會,用彩糖塑出惟妙惟肖、富有生命光輝的“西天取經”師徒四個“糖人模”;古稀老人張道山技藝不減當年,用上好的糯米糖吹塑成憨態可愛、呼之欲出的“雙獅滾繡球”、“龜齡鶴壽”;年近花甲的張正華、李在浩老人也不示弱,一會兒做好“老鼠拖葫蘆”、“五毒”、“金雞報曉”、“龍鳳燭”等充滿生氣和靈氣的糖塑小玩藝。頓時,四位糖塑老藝人跟前被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讚揚聲不絕於耳,老外們不住地“OK”直叫。家長帶著孩子們擠上前去爭相購買糖塑藝術品。
糖塑糖塑
有一位十幾歲的男孩用武漢口音頌揚糖塑:“又好看,又好玩,又長知識又解饞。蠻划得來!”幾位老藝人又要做手藝,又要做出生意,忙得不亦樂乎!這時,領隊蕭國春和劉守華教授、何紅一教授、省民協秘書長鄢維新及武漢市民協在場的幾位負責人自告奮勇、興致勃勃地當起了仙桃糖塑的義務講解員。當有的遊客不解地問道:“為什麼大年初一盡做些毒蟲、老鼠之類的東西?”教授和專家們連忙釋疑解惑:“五毒即無毒,以毒攻毒,趨吉避邪。”“老鼠多子多孫,葫蘆諧音福祿,拖葫蘆大頭在後,象徵好日子在後頭。”“雙獅來源於皇朝時代的高官太師少師,寓意才子輩出,代代做官”。“龍鳳燭帶有紅、祝、龍鳳呈祥的好口彩。”大家聽了樂得紛紛搶購“糖人模”,更樂得老藝人心裡比糖還甜!妙趣橫生的仙桃糖塑藝術,隨著四位老藝人在熱鬧非凡的黃鶴樓“民間藝術游”十五天活動中的精彩表演,加上新聞媒體的報導,名聲大振,一舉轟動武漢三鎮!

發展困境

吹糖人氣溫不能太高,溫度高了麥芽糖發軟無法造型,所以農曆9月至次年3月的氣溫才適應吹糖人,這也意味著吹糖人每年只有半年的時間可以上街。另外,吹糖人這門手藝難以掌握,再加上謀生的手段也多了許多,所以許多糖塑傳人寧可外出打工,也沒有其他人再來挑這副擔子了。健在糖塑藝人僅10人左右。其中,年齡最大的已83歲,年齡最小的也60多歲了。其中有人因多年不從事這門手藝,手生了,捏出的糖塑質量也不高了。

傳承意義

糖塑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吹”與“塑”巧妙結合,再加上小彈簧等一些部件可以讓作品活動起來,使其色、形、動於一體,因而造型生動,色彩鮮麗,人物肌理變化豐富。天門糖塑藝人把飛禽走獸,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話傳說都能作為題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糖塑也因此贏得人們的喜愛。糖塑,從藝術角度審視,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其易融化變形,不易保存,實乃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