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療法一般指本詞條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或稱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論上的心理治療方法,聚焦於對來訪者的無意識心理過程進行分析,探討這些無意識因素是如何影響來訪者目前的關係、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的。通過對來訪者生活歷史的探索,探討來訪者是如何經歷既往的人生而發展變化,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應對當下的成人生活。

療法簡介,理論基礎,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特點,治療目標,設定,治療過程中的主要內容,治療對象,專家觀點,

療法簡介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或稱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論上的心理治療方法。
人類個體常常由無法意識到的因素決定或者影響著他們的情感和行為。這些無意識因素可能是造成他們痛苦與不幸的來源,這些痛苦可能表現為我們可以看到的症狀,也可以表現為困擾自己的人格特點,或者表現為工作、人際、親密關係上的困難,情緒的不穩定以及自尊的受損。由於這些因素都是無意識的,家人朋友的忠告、閱讀自助心理書籍、甚至依靠再堅強的意志力也無法緩解這些痛苦。精神分析治療,聚焦於對來訪者的無意識心理過程進行分析,探討這些無意識因素是如何影響來訪者目前的關係、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的。通過對來訪者生活歷史的探索,探討來訪者是如何經歷既往的人生而發展變化,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應對當下的成人生活。

理論基礎

當代動力學取向的精神分析至少包含了四種廣泛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
1、由Freud創立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及其衍生出的自我心理學;
2、從Melanie Klein與其他“英國學派”成員(包括Fairbairn、Winnicott及Balint)的著作所形成的客體關係理論;
3、源於Heinz Kohut及其後許多貢獻者的自體心理學;
4、依戀理論;這些理論指導著精神動力取向治療師的臨床工作。
精神動力學理論的共同點在於,它們強調除了人格中的遺傳因素,個體的早期經歷(往往指嬰幼兒及童年經歷)決定著人格的發展形成;人類行為、經驗、以及認知受到內在驅力的左右;這些驅力的大部分都是無意識的;治療師試圖將患者的驅力帶入意識中的努力會遭遇阻抗,這些阻抗會以防禦機制的方式出現;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衝突導致了心理問題,包括:神經症,焦慮、抑鬱等。無意識材料的影響隨著被帶入意識層面,其影響力則消失。
弗洛伊德在晚期於1923年發表了《自我與本我》一書,提出人格結構理論,將人格結構概括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包含有無意識的驅力,特別是性驅力與攻擊性驅力。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是無意識的,一部分是意識的,而其主要為意識的;它合乎邏輯,受現實原則支配。超我是從自我發展起來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這三種構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地互動作用著。自我在超我的監督下,按現實可能的情況,只允許來自本我衝動中的有限內容表現出來。在一個健康的人格之中,這三種結構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協調的。
自我同時服侍著三個嚴厲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們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協調,“它感到自己在三個方面被包圍了,受到三種危險的恐嚇。如果它難以忍受其壓力,它就會產生焦慮作為反應”。焦慮的產生,促使自我發展出一種機能,用一定的方式調解衝突,緩和三種危險對自身的威脅,使現實能夠允許,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滿足感。這種機能就是心理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下面是一些常見的防禦機制。
1.壓抑(repression)一些為社會倫理道德所不容的(亦即意識所不能接受的,超我所不允許的)衝動、欲望,在不知不覺中被抑制到無意識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識到其存在,這種機制叫做壓抑(如破壞的本能和俄狄浦斯情結)。
2.投射(projection) 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因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願望,這些動機和願望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忍或自我所難以控制的,通過將它們投放到外部,藉以實現對它們的控制(如我討厭某個同學,卻覺得對方處處針對我)。
3.否認(denial)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拒絕承認那些使人感到焦慮痛苦的事件,似乎其從未發生過(如拒絕承認親人的亡故,仍堅持說其未死)。
4.退行(regression) 當遇到挫折和應激時,心理活動退回到較早年齡階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應付當前情景(如成年人以兒童式的方式提出各種不適當的要求)。
5.固著(fixation) 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滯在過去的某一心理發展水平(如一成人害怕負起工作和家庭的責任,心理發展水平仍如青少年)。
6.升華(sublimation) 把為社會、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許的衝動的能量轉化為建設性的活動能量(如將攻擊性的欲望轉化為競技場上的拼搏)。
7.置換(displacement) 因某事物而起的強烈情緒和衝動不能直接發泄到這個對象上去,就轉而移到另一對象上去了(找個“替罪羊”發一通火是最常見的這種心理防禦機制的表現)。
8.抵消(undoing) 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如兒童以責罵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
9.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把無意識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衝動轉化為意識之中的相反的行為(如拿了桌子上蘋果的孩子,當媽媽詢問蘋果的下落時,馬上高聲說“我沒拿”就是這樣的例子)。
後期的自我心理學家(Hartmann)強調自我的重要性不只限於防禦,認為自我存在一個自主、無衝突的領域。如果提供一個一般可預期的環境,那么出生時就出現的自主性自我功能就能夠成長而不被衝突阻礙。這種自我的功能包括思考、學習、知覺、動作控制與語言等。
客體關係理論則認為驅力是在關係中湧現,驅力主要是朝向客體的追尋。簡單而言,外在的人際關係轉化為內在的關係表征。而衝突是內化的客體關係在相互對立時的碰撞。
依戀理論則小孩和照料者之間存在生物性基礎的連帶關係,被設計用來確保孩子的安全和生存,對安全的追尋也是一種基本的驅動因素。小孩的目標不是追尋客體,而是藉由親近照料者/客體達成一種安全狀態,繼而轉化為心理性的目標,獲得與照料者更親密的感覺。安全的依戀被存儲為心理模式,強烈地影響以後的人際關係。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特點

治療目標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獲得洞見與自我的了解被視為精神分析理論及精神動力取向治療的終極目標。自上世紀50年代起,精神分析取向治療師普遍認為建立治療關係本身也是治療的重要目標,並認為來訪者改變來自於建立可為其所用的治療關係。不同的理論治療目標的側重點亦有不同。古典精神分析注重用詮釋來消除衝突,客體關係理論注重改變患者的內在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取向的治療目標則在於增強自體的整合。

設定

精神動力學取向心理治療往往強調穩定的治療設定。包括治療頻率(古典精神分析頻率較高,3-6次/周;目前的精神動力取向頻率多為1-2次/周)、固定的治療時長45-50分鐘,儘可能穩定的會面時間。

治療過程中的主要內容

1. 共情:對於所有心理治療方法而言,共情是建立良好治療關係的基礎,患者感到被治療師理解往往是他們留在治療室的最基本訴求。
2.自由聯想:自由聯想法是弗洛伊德1895年創造的。他讓病人很舒適地躺著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進入頭腦中的)一切都講出來,在弗洛伊德看來,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關係的,藉此可發掘出無意識之中的癥結所在。 自由聯想是病人和分析師的溝通的主要模式。自由現象需要患者放鬆自己對思考流程習慣性的控制,說出腦中的想法,自由聯想的前提是自我的相對成熟的自我,足以維持觀察性自我和體驗性自我之間的分裂狀態。對於有自我缺陷,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患者,自由聯想可能反而更加導致退行。
3.詮釋:簡單而言,詮釋就是讓先前在無意識裡面的事物浮現在意識層面。詮釋是一種解釋性的說明,將患者的感受、想法和行為,與它的無意識意義或者根源連結起來。詮釋的重點往往在移情、患者過往以及當下的處境,或者是患者的阻抗或者幻想。一般而言,只有在無意識題材將浮現在意識層面,且因此得以被患者察覺時,治療師才會給予詮釋。
4.面質:說出患者不願接受的事,或者點出患者一味逃避或者避重就輕的表現。
5. 移情與反移情:嚴格來說,移情與反移情並非某種治療技術,而是精神分析治療中的一種現象,而對這種現象的處理構成了精神分析取向治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做精神分析治療所用的時間很長,病人會把對自己的重要關係中的人物,如父母、親人等的感情轉移到治療者身上,即把早期對別人的感情轉移到了治療者身上,把他當成自己的父母、親人等。這種移情有的是正性的、友愛的,有的是負性的、敵對的。但移情並非是對治療者產生的愛慕,也不是有意識的恐嚇,移情是病人無意識阻抗的一種特殊形式。治療者通過移情可以了解到病人對其親人或他人的情緒反應,引導他講出痛苦的經歷,揭示移情的意義,使移情成為治療的推動力。由於精神分析治療認為病人在分析過程中都會使治療者產生移情,由於對移情的處理成為病人對症狀領悟的重要來源,移情因此被認為是精神分析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反移情則是治療師將自己重要關係中人物的感情轉移到患者身上,覺察反移情往往也是治療師理解治療關係互動特點的重要途徑,而建立在安全治療關係前提下,治療師對自己情感的適度自我暴露也可能成為建立與患者連線的重要手段。
6.釋夢: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夢的釋義》一書。他在給神經症病人治療時發現夢的內容與被壓抑的無意識幻想有著某種聯繫。他認為睡眠時自我的控制減弱,無意識中的欲望乘機向外表現。但因精神仍處於一定的自我防禦狀態,所以這些欲望必須通過化裝變形才可進入意識成為夢象。因此夢是有意義的心理現象,夢是人願望的迂迴的滿足。 夢的工作通過凝縮、置換、視象化和再修飾才把原本雜亂無章的東西加工整合為夢境,這就是夢者能回憶起來的顯夢。顯夢的背後是隱夢,隱夢的思想,夢者是不知道的,要經過精神分析家的分析和解釋才能了解。對夢的解釋和分析就是要把顯夢的重重化裝層層揭開,由顯相尋求其隱義。為了得到夢的潛隱內容,治療者仍需採用自由聯想技術,要求病人對其夢中內容進行自由聯想。通過聯想,治療者就可獲得夢的真實意義。在分析過程中,由於阻抗的作用,病人可能會歪曲夢的內容。因此,治療者還需突破病人清醒時的防禦,才能達到理解夢的象徵性的目的。
釋夢被認為是了解患者無意識的重要途徑。患者通過對於所夢內容的聯想,了解夢的外顯內容之下的內隱內容。對夢的內容的象徵進行詮釋,有助於病人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無意識內容。
7.修通:詮釋往往被阻抗所干擾,需要治療師不斷重複詮釋,這種反覆詮釋移情及阻抗最後使得患者洞見深植於患者意識層面的自我知覺過程,稱為修通(work through)。Minninger提出,在治療中,患者在治療師反覆的詮釋下,將自己的外在關係的模式和移情模式以及與家人的關係聯繫起來,使得無意識中發生的連線浮現到意識層面,洞察這種關係,繼而能夠掌控它,而不為它所困。從客體關係理論角度出發,則是患者自體-客體-情感三者的結合體,不斷浮現在移情、移情外的人際關係以及過去關係的記憶中。治療的良好療效,是患者通過移情來重新體驗這些核心的關係模式,並在當下的治療關係中獲得新的關係體驗。

治療對象

具有以下特點的患者,可能更適合於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
1. 患者具有強烈的求治動機;
2. 主觀強烈的痛苦感,使得患者有動力承受治療的嚴苛挑戰;
3. 對治療中的退行具有一定的自控和反省能力;
4. 產生洞見的能力,及心理學頭腦,或心理悟性(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5. 相對完整的現實感;
6. 具有持久的客體關係;
7. 一定的衝動控制能力
8. 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
9. 可以套用類推和隱喻來思考;
10. 能夠反思試探性詮釋;

專家觀點

1.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對患者的心理領悟能力要求較高,對於較為嚴重的患者需要結合藥物治療或住院治療,穩定患者情緒,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才能更好地解決患者的心理疾病。
2.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通常針對個別患者工作,而患有心理疾病不僅僅是患者單一個人因素所致,其問題的根源往往與原生家庭有關,必要時還需結合家庭治療來調整患者的外部環境,爭取家人的支持與理解。
3.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屬於長程治療,由於其針對人格結構和深層心理問題做工作,力求達到對人格結構的修補和完善,因此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要比其他取向治療更長更多,而其療效則相對更加穩固。因此,適合具有穩定的經濟實力和家庭支持的患者。
4. 對於無法堅持長程精神分析的患者,可以考慮採用短程精神分析治療,設定短期的治療目標,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獲得洞見與自我的了解,把時間留給治療後的自我反思和調整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