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虱

粉虱

粉虱是同翅目粉虱科動物,是一類體型微小的植食性刺吸式昆蟲,分布在世界各大動物區系,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粉函科的科名來自希臘語:aleuro=wheaten flou白色的粉;aleurodes=like flour似粉狀;粉風whitefly—詞來源於其顏色和體型,"粉"指翅為白色,像小蛾子為其蠟腺分泌的白色蠟粉被其足塗抹到身體上而成,與鱗翅目昆蟲的鱗片性質不同,但也有的種類的翅為黑色、紅色或淡黃色的;"虱“”形容其體型微小,最大不超過3m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粉虱
  • 拉丁學名:Aleyrodidae
  • 別稱:煙粉虱、甘薯粉虱,俗稱“小白蛾子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Mandibulata
  • :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Pterygota
  • :同翅目
  • 亞目:胸喙亞目
  • :粉虱科
  • :棉粉虱 、煙粉虱、銀葉粉虱
  • 分布區域: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非洲、北美等國。
特徵,生物學特徵,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發生規律,危害,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關資料,

特徵

生物學特徵

粉虱若蟲期都是寄生在植物葉片上,大部分是在反面。粉虱的生殖方式主要為兩性生殖為主,有時也可以孤雌生殖;沒受精的卵直接發育成雄蟲,受精卵可以發育成雌、雄成蟲。雌成蟲會選擇一片良好的葉片產蟲,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一頭雌成蟲一次最多能產卵150-200粒。粉虱在不同地區發生代數不同,在溫帶及熱帶每年可發生多代,有明顯世代重疊現象。其生活周期有卵、4個若蟲期和成蟲期,通常將第4齡若蟲稱偽踴(puparium)。卵一端具有卵柄插入葉片組織中,通常被產在葉背面上,少數在葉上面或葉緣。第1齡若蟲從卵殼中孵化後會呆一段時間,最多12小時後會緩慢爬行,很活躍,具有觸角與足,搜尋一個適宜短暫停留並且可W取食的位置後將自己與葉片表面相連;1齡若蟲通常較透明或者顏色較淡,而且體型較小。第2、3、4、齡若蟲觸角和足退化至只可見一節,固定在葉面取食。成蟲從4齡若蟲背面的“T”形線羽化出來。據報導不同種類粉虱成蟲壽命有所不同,短的僅2-3天,長的達100天以上。
粉虱粉虱
粉虱科蛹殼的一般特徵:
外型(shape):—般為橢圓形,長橢圓形,有的為卵形,近圓形,亞圓形。
體型(size):蛹殼大小一般很少超過2mm。長與寬的量度和比例。
體色(color);為屬、種特徵。蛹殼顏色一般為黑色、褐色、棕色、淡黃色、白色等,有些種類體色上的色斑容易受到寄主植物種類不同而有所改變,有些種的體色還會季節性改變。
蠟質分泌物(wax secretion):蠟質分泌物有時是屬級特徵,體背上及體緣上的蠟質分泌物形狀有時也可以決定種級的特徵,但有時也因外界環境而有所改變,例如老熟或羽化已久的蛹殼蠟質分泌物容易脫落。
羽化縫(moulting sutures);羽化縫一般呈“丄”型,羽化縫延伸的形式經常可以作為屬級和種級的鑑定特徵。
背面(dorsal surface):粉虱體背面可分為背盤區(dorsal disc)及亞緣(submargin)。有些屬其亞緣區被溝(furrow)或褶(fold)所區隔。
背盤(dorsal disc):背盤可區分為亞背區(subdorsum)、亞中央區(submedian)似及中央區域(median),此分區為人為界定,方便描述其它構造如瘤突(tubercles)、剛毛(setae)等著著生位置。
頭胸區(cephlothorax):粉虱蛹殼頭部與胸部分區不明顯,通稱為頭胸區。
腹部(abdomen):—般粉虱腹部可見為8節,部分種類可見為7節,亦為屬級和種級分類特徵。
粉虱背面特徵:
體緣(margin):是蛹殼的輪廓,在屬間和屬內都會有變化,對屬級和種級水平的鑑定有幫助。體緣的形狀一般分為W下類型,光滑(smooth line)、波浪形(undulate)、純齒狀(crenate)、細圓齒狀(crenulate)、據齒狀(dentate)、淺圓裂(lobulated)和銳鋸齒形(serrate)等。為了比較小齒的寬度,通常還需測量0.1mm體緣內的小齒數量。
體緣毛(marginal setae);指的是除了前緣毛和後緣毛外的體緣剛毛。它們的數量可以作為種級水平的描述,比如皮粉虱屬Pealius,樹粉虱屬Apobemisia
亞緣區/亞緣區剛毛(submarginal/submarginal setae):亞緣區在有些屬中非常明顯,也是部分屬的重要分類特徵。
亞緣溝(submarginal furrow):是亞緣跟背盤的分界線。亞緣區是通過脊、縫、溝或槽分開的。亞緣溝其它功能就是對一些屬的鑑定有幫助。
胸氣管孔(thoracic tracheal pore):是一些在前胸兩側緣上的孔隙,它可能通過光滑的體緣或者內陷的小齒顯示。
粉虱腹面特徵:
觸角(antennae):觸角位於前足正下方或側方,觸角形狀、長短變異頗大。
腹剛毛(ventral setae):是一對著生在管狀孔基部或者第八腹節剛毛前端的剛毛。它們的長度及么間的距離對種類鑑定很有幫助。
通氣孔(spiracles):分布在腹面,有四對,分別位於腹足、中足、後足和管狀孔下面。
刻點/微刺(stipples/spinules):分布在胸氣管箱和尾氣管裙中的細微顆粒。
微剛毛(microsetae):這些是細剛毛,如果玻片做的不夠好很難觀察到。它們通常位於每條足的中間,每條足大概有一或二根微剛毛。微剛毛也會出現在蛹殼背面的亞緣區。
胸氣管褶(thoracic tracheal):胸氣管區域中脊狀延伸,有時比較明顯,有些屬種上不明顯。
喙剛毛(rostral setae):這是一對位於喙基部附近的微剛毛。這個特徵基本上在所有蛹殼上都有,但是由於玻片製作方法的原因很少看見,但是在掃描電鏡觀察下可以看到。

形態特徵

卵:煙粉虱卵不規則散產在葉背面,極少產於葉正面,長約 0.20mm,寬約 0.095mm。卵呈長橢圓形,基部有具有短柄,有光澤,基本與葉面垂直,卵柄通過產卵器插入葉表裂縫中。卵柄除了有附著作用外,在授精時,卵柄充滿再生質,有導入精子的作用。受精後,原生質萎縮,卵柄為一空管。卵柄周圍有一些膠體物質,水份通過膠體物質進入卵中。卵初產時淡黃綠色,以後顏色逐步加深,孵化前呈深褐色。
粉虱粉虱
若蟲:煙粉虱的若蟲不同時期或不同寄主上有一定變化,有的淡綠色,有的淡黃色。1 齡若蟲體長約 0.29 mm,體寬約 0.16 mm,2 齡若蟲體長約 0.40 mm,體寬約 0.24 mm;3 齡若蟲體長約 0.55 mm,體寬約 0.39 mm。1 齡若蟲具有足和觸角,孵化時體軀半彎,直至前足抓住葉片,並脫掉卵殼。腹末端有一對明顯剛毛,有 3 對足,能爬行。一齡若蟲找的合適的取食位點後便固定此處取食為害,直至成蟲羽化。煙粉虱的足和觸角會在二、三齡時退化,近剩一節。二齡後足會退化,煙粉虱便固定在葉背面上不動,取食植物汁液並分泌蜜露。
偽蛹:偽蛹橢圓形,淡黃色,長 0.6-0.9 mm,扁平,背面中央隆起,周圍薄,有 2 根尾剛毛,背面有 1-7 對粗壯的剛毛或無毛。偽蛹是重要的分類依據,其主要特徵是:管狀孔三角形,長大於寬,孔後端有小瘤狀突起,孔內緣具有不規則齒。蓋瓣半圓形可覆蓋孔約二分之一,舌狀器明顯伸出於蓋瓣之外,呈長匙形,末端具兩根剛毛。腹溝清楚,由管狀孔後通向腹末,其寬度前後相近。煙粉虱蛹殼的基本特徵,種間變化較大。如果植物葉片上有茸毛存在時,多數蛹殼會在發育中生有背部剛毛;如果植物葉片光滑時,多半蛹殼在發育中沒有背部剛毛,其形態上也有體形大小和邊緣不規則等的差異。蛹殼邊緣扁薄或自然下陷,無周緣臘絲。羽化時蛹背面裂開一道 T 型口,成蟲即通過背面的 T 型線羽化出來。
成蟲:雌蟲體長約 0.90-1.05mm,翅展約 2.10mm;雄蟲體長約 0.85mm,翅展約 1.80mm。蟲體淡黃色,翅白色,附有蠟粉,沒有斑點,前翅脈一條不分叉,左右翅合攏呈屋脊狀,從上方常可看見黃色腹部。雌雄個體常成對出現。複眼大,紅色,腎形,單眼兩個;觸角 5 節,足兩對,4-5 節;刺吸式口器,口針較長;成蟲喜歡在中午活動,早晨和傍晚不起飛,常常成群的起飛、遷移,似雲霧狀。絕大多數成蟲的羽化發生在光期,很少有成蟲的羽化發生在黑暗中,並且其羽化的高峰時期會因溫度的變化而推遲。可在植株內或植株間作短距離擴散,也可借風成氣流作長距離遷移。

地理分布

世界動物地理區系由古北區、新北區、東洋區、澳洲區、非洲區和新熱帶區6個大區組成。目前,全世界已記錄粉虱科3亞科、161屬、1556種,分布於各大動物區。
粉虱粉虱
粉虱亞科共有記錄149屬、1436種,當中分布最多的是東洋區,有73屬,占了粉虱亞科所有屬的49%,接近一半;種類有542種,占粉虱亞科所有種類的37.7%。其次為非洲區和古北區,分布的屬、種都各占約36.2%和18.5%。分布最少的是新北區,其中屬分布29屬,占粉虱亞科所有屬的約19.5%,分布126種,占約義8.8%。因為粉E虱亞科有很多屬只含有1個或很少種類,故很多屬的分布就在一個區,所這裡就不對每個區的特有屬進行統計分析了。因為我國地跨古北區和東洋區,故送兩個區的特有屬對指導我國粉虱分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東洋區特有屬有20個,古北區特有屬有8個,古北-東洋區特有屬1個。

發生規律

煙粉虱的種群發生動態與氣溫顯著相關。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年發生的世代數為 11-15,並且世代重疊現象特別明顯。煙粉虱可以在溫暖地區的野外雜草和花卉上越冬,但寒冷地區的煙粉虱則在保護地作物和雜草上越冬。煙粉虱可以在我國南方的露天大田中安全越冬,並可以全年危害作物;而在我國北方地區則無法露地越冬;在保護地中, 煙粉虱可常年發生,每年繁殖 10代以上。在浙江省臨海市,2 月下旬開始在田間發生;在新疆吐魯番,4 月中下旬溫室內少量煙粉虱可遷移到周圍雜草及蔬菜等寄主上繁殖危害;在寧夏惠農,5 月中下旬保護地揭膜後,煙粉虱開始轉移到大田為害。溫度、寄主植物和地理種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煙粉虱的生長發育和產卵能力。在 25℃條件下,從卵發育到成早需要 18-30 天。成蟲的壽命為 10-22 天。有報導稱煙粉虱以 26-28℃為最佳發育溫度。在此溫度下,卵期約 5 日,若蟲期約 15d,成蟲期壽命可達 30-60 d,整個世代歷期19-27 日。每頭煙粉虱可以在棉花上產卵 48-394 粒。在平均溫度為 28.5℃的 7、8 月份,平均每頭煙粉虱可產卵 252 粒;在平均溫度 22.7℃的 10、11 月份時,平均每頭煙粉虱會產卵 204 粒;在平均溫度 14.3℃的 12 月跟1月份時,煙粉虱平均產卵 61 粒。
粉虱粉虱
亞熱帶年生10—12個重疊世代,幾乎月月出現一次種群高峰,每代15-40天,夏季卵期3天,冬季33天。若蟲3齡,9-84天,偽蛹2-8天。成蟲產卵期2-18天。每雌產卵120粒左右。卵多產在植株中部嫩葉上。成蟲喜歡無風溫暖天氣,有趨黃性,氣溫低於12℃停止發育,14.5℃開始產卵,氣溫2l-33℃,隨氣溫升高,產卵量增加,高於40℃成蟲死亡。相對濕度低於60%成蟲停止產卵或死去。暴風雨能抑制其大發生,非灌溉區或澆水次數少的作物受害重。

危害

粉虱寄主範圍非常廣泛,可危害農作物、蔬菜、花卉、果樹和綠化植物等,其中不僅包括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還有蕨類植物。煙粉虱寄主植物達74科420多種,後來又增加到500多種,而且新的寄主還一直在不斷的被發現。列出全世界粉虱經濟害蟲有46種,在我國對農業造成危害的粉虱種類有煙粉虱Bemisia tabaci、溫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ariorum、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柑桔粉虱Dialeurodes citri、桑粉虱Pealius mori、稻粉虱Vasdavidius indicus還有近年來入侵海南的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等。
危害方式:(1)直接為害:成蟲、若蟲均能刺吸植物韌皮部的汁液。由於其發育快、繁殖力高,往往短時間內種群就可達到很高密度,從而吸取大量的汁液,導致植物衰弱。(2)間接為害;成蟲、若蟲分泌蜜露及蠟質物污染植物器官和果實,誘發煤煙病的發生,使植物光合作用受阻,導致葉片萎縮、枯萎和提前落葉,同時使農作物品質及質量下降。(3)部分粉虱是許多病毒病的重要傳毒介體,所傳播的植物病毒可引致植物噴形和果實敗育,造成嚴重損失。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防治煙粉虱的重要調節措施是農業措施,通過調整農作物的種植期、施肥量、種植制度等,或改變農田周圍環境,達到不利於煙粉虱發生或病毒傳播的目的,從而減輕其危害。在農業防治中,要注意為害或侵染來源的清除。根據煙粉虱在我國北方保護地越冬的特點,可以在保護地秋冬茬時種植煙粉虱不喜好的半耐寒性葉菜,這樣就可以切斷煙粉虱的自然生活史。應避免在冬春季加溫苗房內混栽,培育無蟲苗等都是重要的農業措施。調節播種期也是避免煙粉虱危害的有效措施,適當早播春季敏感作物,晚播秋季溫室敏感作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煙粉虱為害。農業防治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培育抗性品種。適宜的抗蟲品種可以增強植株抵抗力,減輕煙粉虱為害程度或增強對蟲傳病毒的耐受力。
粉虱粉虱

物理防治

對溫室作物而言,可套用防蟲網來阻止粉虱進入;煙粉虱對黃色有強烈趨性,可在溫室內設定黃板誘殺成蟲;也有利用苘麻進行誘集防治的報導。另外一種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延緩害蟲抗藥性產生的方法就是高溫悶殺法。該方法的具體處理方法是:溫度在 45-48 ℃左右,相對濕度 90 %以上,保持 2h 的悶棚時間,這樣處理煙粉虱可使其死亡率達到 100%。
田間鋪設反光膜驅避成蟲,或懸掛黃板誘殺成蟲,另外覆蓋作物殘茬或種植誘集作物對減輕煙粉虱的危害也有一定作用。

生物防治

煙粉虱的天敵資源豐富,其寄生性天敵有膜翅目昆蟲,捕食性天敵有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昆蟲和捕食蟎類等,以及一些寄生真菌。據不完全統計,在世界範圍內,煙粉虱有寄生性天敵 45 種(恩蚜小峰屬(Encarsia)和漿角蚜小蜂屬(Eretmocerus,等),捕食性天敵 62 種(瓢蟲、草蛉和花蝽等)和蟲生真菌 7 種(擬青黴、輪枝菌和座殼孢菌等)。荷蘭和英國釋放麗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並配合使用撲虱靈,可有效控制煙粉虱達 10 周之久。東方蚜小蜂對銀葉粉虱具有較高的抑制能力。

化學防治

煙粉虱的體表布滿蠟質,有世代重疊現象,有著較快的繁殖速度,因此化學藥劑很難防治,並且煙粉虱對多種化學藥劑具有抗藥性,但合理施用農藥仍是發生初期非常重要的應急防治手段。煙霧法和噴霧法是常規用藥方法的主要形式,可選擇使用的藥劑包括:阿維菌素、昆蟲幾丁質酶抑制劑、撲虱靈、吡蟲啉、銳勁特等。應選擇在煙粉虱成蟲活動性弱的清晨進行噴藥。當煙粉虱蟲口密度較大時,應適當增加噴藥次數。應保證噴藥時葉片反面均勻著藥。噴藥選擇在晨、晚露水未乾時會提高防治成蟲的效果。在進行化學防治時,為避免或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應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農藥,不可隨意加大用藥量,同時儘可能採取一定措施減少對天敵的殺傷。

相關資料

9月以來,在“秋寒”過後回暖時段,江漢平原一些地方的人們總會在空氣中,看到三五成群的白色漂浮狀小飛蟲,尤其在艷陽天,它們更加活躍,委實大煞風景!
這一不速之客叫煙粉虱,來自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是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種之一,對許多農作物都會造成毀滅性危害。一項由中國和澳大利亞完成的研究顯示,其交配行為能致危害性較小的土著煙粉虱滅絕並取而代之。它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侵入我國,取食蔬菜、棉花等葉片汁液,傳播病毒,殃及多種農作物。煙粉虱有許多不同遺傳群或“生物型”,而B型煙粉虱可能起源於小亞細亞——地中海一帶,已傳播到世界大多數地方,被認為是危害性最大的農業害蟲。
煙粉虱具有寄主廣泛、體表蠟質、世代重疊、繁殖迅速、傳播途徑多、對農藥易產生抗性等特點,對其防治困難大,因而必須採取農藝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綜合防治措施。當前要特別加強冬季保護地的防治,如在物理防治上,煙粉虱對黃色、特別是橙黃色有強烈的趨性,可在有煙粉虱的地方和溫室內設定黃色板誘殺成蟲。通常採用纖維板或硬紙板,將其表面塗成橙黃色,再塗上一層黏性油(可用10號機油),每667平方米設定30塊至40塊黃色板,置於與作物同等高度的地方。在7天到10天后,當黃色板粘滿蟲或黏性降低時再塗油,如此反覆,可有效除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