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9П戰鬥機

米格-19П戰鬥機

米格-19П(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19П,英文:Mikoyan-Gurevich MiG-19P)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飛機設計局採用兩台AM-5發動機和截擊瞄準雷達研製的超音速戰鬥機。1950年在蘇聯米庫林發動機設計局研製成大推力軸流式發動機AМ-3及其縮小型AМ-5,米高揚飛機設計局研製的以AМ-5為動力裝置的雙發噴氣式殲擊機。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從蘇聯引進了米格-19П全天候噴氣截擊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米格-19П
  • 英文名稱:Mikoyan-Gurevich MiG-19P
  • 前型/級:米格-17
  • 次型/級:米格-21
  • 研製時間:1951~1955年
  • 國家:蘇聯
  • 研製單位:米高揚飛機設計局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

發展沿革

米格-19П戰鬥機(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19П,英文:Mikoyan-GurevichMiG-19P),是蘇聯米高揚飛機設計局採用兩台AM-5發動機和截擊瞄準雷達研製的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
米格-19P戰鬥機米格-19P戰鬥機
1950年,蘇聯米庫林發動機設計局研製成大推力軸流式發動機AМ-3及其縮小型AМ-5,蘇聯政府於同年6月30日下令研製以AМ-5為動力裝置的殲擊機。米高揚設計局用СИ-2“米格-15比斯45度”的機體,換裝2台AМ-5A軸流式發動機,飛機改稱為И-340(圖樣代號СМ-1),於1951年4月20日首飛。後又用換裝了帶加力燃燒室的AМ-5Ф發動機。同時米高揚設計局還研製了裝大後掠角機翼的單發殲擊機И-350。在綜合了И-340發動機試驗成果和И-350大後掠機翼試驗成果的基礎上,米高揚設計局設計了И-360(圖樣代號CМ-2)超聲速前線殲擊機。首架原型機СМ-2/1於1952年5月24日首飛。CМ-2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馬赫數1.19。1953年,研製工作重點轉為換裝單台加力推力3250千克力的AМ-9Б(後改稱PД-9Б)發動機,由此產生了СМ-7和СМ-9。CM-7是全天候截擊機的原型機。1954年8月28日首飛。機頭裝有PП-1“綠寶石”截擊瞄準雷達。但後來大量生產的米格-19П換成了PП-5雷達,儘管這兩種雷達在外觀上沒什麼區別,但後者可用不同的頻率進行搜尋和跟蹤。PП-5可與АСП-5НМ光學瞄準具配合使用。
米格-19П戰鬥機米格-19П戰鬥機
第二架原型機CM-7/2採用了全動式水平尾翼和力臂調節器。批生產型加裝了下減速板和背部整流帶。CM-7/2被賦予米格-19П的型號,是蘇軍裝備的第一種超聲速全天候截擊機。1955年下諾夫格羅德的GAZ-21廠開始生產代號米格-19П的雷達截擊機。該機立即裝備了國土防空軍的截擊機中隊。所有的米格-19П和後來的米格-19ПM都是由GAZ-21廠生產的。

技術特點

米格-19П(Mig-19P)型,北約稱為其“農夫”B,是安裝有雷達的截擊機。
米格-19П戰鬥機三視圖米格-19П戰鬥機三視圖
在米格-19П與米格-19С之間也有不少區別:最顯著的就是安裝了雷達。另一個區別是空速管位置不同,米格-19С的空速管安裝在進氣道下方,米格-19П則安裝在右翼翼尖處。此外米格-19П進氣道上方裝有АСК-3М照相槍,機頭右側有了一個帶整流罩的С-13-100-ОС照相槍。飛行員的氧氣瓶增加到了5個(每個5升),無線電系統也作了改進,用РСИУ-4В電台取代了РСИУ-3МГ電台。
出於減重考慮,米格-19П只在翼根處裝備了兩門備彈120發的НР-23機炮,其炮口防焰板與早期的米格-19С型相近。另外米格-19П可以在機腹下掛一個ОРО-57火箭巢。米格-19П後機身上的冷卻空氣進氣口作了徹底的重新設計,米格-19С有3個進氣口一列排列,而米格-19П只有2個且不規則排列。

性能數據

米格-19П戰鬥機參考數據:
米格-19П參考數據米格-19П參考數據

服役事件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從蘇聯引進了米格-19П全天候噴氣截擊機。
中國空軍的米格-19П戰鬥機中國空軍的米格-19П戰鬥機
1957年10月15日,中蘇兩國政府簽署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其中包括蘇聯向中國提供米格-19米格-21飛機等新型裝備。1958年8月2日,從蘇聯以每架140萬盧布價格購買的首批8架米格-19П到達中國。空軍確定以11航校為改裝基地,1958年9月2日開始改裝訓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