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3戰鬥機

米格-13戰鬥機

米格-13戰鬥機(俄文:МиГ-13,英文:MiG-13),是蘇聯米高楊飛機設計局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設計研製的戰鬥機。

米格-13戰鬥機是一型活塞螺旋槳·噴氣混合動力飛機,其最大平飛速度達到825公里/小時,創造了當時蘇聯飛機的速度紀錄。米格-13也是蘇聯最後一種裝有活塞式發動機的戰鬥機。

米格-13原型為I-250戰鬥機,1945年3月3日I-250首飛時墜毀,試飛員不幸遇難。該機1946年定型並被正式命名為米格-13戰鬥機,後裝備蘇聯海軍航空兵。該機並未大批量生產,被更先進的米格-9戰鬥機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米格-13戰鬥機
  • 英文名稱:MiG-13
  • 研製時間:1944~1945年
  • 服役時間:1946年10月
  • 國家:蘇聯
  • 首飛時間:1945年3月
  • 飛機類型:螺旋槳·噴氣混合動力戰鬥機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美國研製,研發過程,技術特點,氣動布局,動力裝置,飛行性能,機載武器,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在20世紀40年代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常都有幾百甚至上千架飛機在空中鏖戰。1944年夏季的一天,盟國轟炸機編隊在執行任務時,突然遇到了納粹德國當時剛研製成功的Me-163噴氣式飛機,它裝備了一種液體火箭發動機。
德國Me-262噴氣式戰鬥機德國Me-262噴氣式戰鬥機
此後不久,德國製造的裝有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的Me-262戰鬥機開始參戰。這是世界上第一型具有實戰價值並且批量生產的噴氣式戰鬥機。其最高速度達870公里/小時,高出盟國戰鬥機120~200公里/小時。1944年9月的一次空戰,6架Me-262僅6分鐘即擊落盟國15架B-17轟炸機。1945年3月18日一天打下盟國21架轟炸機、5架P-51戰鬥機。從1944年9月到1945年5月,德軍Me-262共擊落盟軍各種飛機613架,自己僅損失200架(包括非戰鬥損失),給盟國空軍以很大威脅。裝備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戰鬥機不同凡響的表現,給航空界所帶來的衝擊難以估量的。它的面世,使作戰飛機研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二戰進行的如火如荼之際,戰爭雙方都加緊研製噴氣式或火箭發動機,誰先擁有新動力作戰飛機,誰就將在空戰中占有優勢。

美國研製

1943年2月美國瑞恩航空公司(Ryan Aeronautical Company)開始研製一種裝有螺旋槳和噴氣式兩套發動機的混合動力戰鬥機,即FR-1“火球”。
美國FR-1“火球”混合動力戰鬥機美國FR-1“火球”混合動力戰鬥機
美國海軍提出需要一種既有傳統螺旋槳發動機又有噴氣式發動機的混合動力戰鬥機,以便對兩種動力進行測試。1943年2月11日,在所有備選方案中,瑞恩公司的FR-1方案中標獲勝,美國海軍訂購了3架原型機和1架用於靜態測試的模型。
1944年6月25日,首架FR-1原型機完工並開始試飛。戰爭結束前,瑞恩公司生產出66架FR-1戰鬥機。美國海軍特意成立了VF-66中隊,專門裝備FR-1。但隨著對戰時政策的調整,原本價值1億美元的FR-1戰鬥機採購契約中止。
FR-1戰鬥機能夠僅依靠兩套發動機中的任何一套進行飛行,最高速度為每小時685千米。其常規螺旋槳發動機在低空起降時極為安全有效,而噴氣式發動機又可在高空中提供較高的速度,兩套發動機的切換十分靈活。因此,FR-1“火球”幾乎能在所有時候保持最佳飛行狀態。

研發過程

隨著二戰的推進,德軍的噴氣式戰鬥機震撼了整個盟軍世界,包括了蘇聯空軍和各個戰鬥機設計局。很顯然,繼續研製純粹活塞螺旋槳動力的戰鬥機,已經沒有多大前景,噴氣機才代表光輝的未來。
米格-13戰鬥機米格-13戰鬥機
但是早期噴氣發動機實在有太多的問題,這包括了可靠性、總推力、油耗等方面的問題。許多研製噴氣式戰鬥機的國家,都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研製成熟的活塞螺旋槳動力,與先進的噴氣式動力“混血”的戰鬥機。這樣一架戰鬥機可以兼有兩種發動機的優點。它們多數可以選擇根據具體,啟動最為有利當時飛行需求的發動機。而在同時使用兩種發動機時,可以獲得空前的飛行速度,贏得作戰的先機。米格-13(工廠代號I-250),成為了米高楊設計局設計的第一種混合動力戰鬥機。
蘇聯國防委員會於1944年5月22日下令著手開發一種螺旋槳·噴氣混合動力的戰鬥機。1945年2月,米格楊飛機設計局研製的首架混合動力戰鬥機的原型機完成,初期代號為I-250,由試飛員A.P.Deev負責進行試飛,工程師V.N.Sorokin負責測試。
1945年3月3日,首架I-250原型機在進行第一次試飛時墜毀,試飛員A.P.Deev不幸遇難。事後調查顯示,原因在於水平尾翼由於承受不了巨大的過載而斷裂。儘管試飛員跳出了坐艙,但因為飛行高度較低,沒有來得及打開降落傘便墜地身亡。
1945年5月,第二架I-250原型機試飛。該機吸取前一次失敗的教訓,水平尾翼自身強度以及與機身連線強度都大大增加,足以應付高速飛行。由蘇聯飛行研究中心試飛員A.P.Yakimov和米格設計局試飛員A.N.Chernoburov、I.T.Ivashchenko三人先後駕駛其成功地進行了試飛。期間,I-250的最高飛行速度達到了每小時825公里,大大超過了以前所有的蘇聯戰鬥機。在起飛時,如果結合使用噴氣發動機,最短起飛距離僅為400米。在蘇聯國防委員會的授意下,第381號工廠於1945年夏季開始小批量生產16架I-250戰鬥機,與此同時繼續對原型機進行進一步飛行測試。原計畫讓I-250戰鬥機參加在1945年11月的蘇聯閱兵儀式,但後來由於天氣條件過於惡劣而作罷。
米格-13戰鬥機米格-13戰鬥機
1945年末,首批I-250的量產工作基本完成。然而,對於原型機的測試卻尚未結束。這是由於I-250的標準發動機遲遲沒有定型。1946年上半年間,I-250原型機的發動機幾經更換。在1946年7月12日的一次試飛中,I-250原型機的VK-107型發動機突然起火,於Lubertsy機場緊急迫降,飛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因為第381號工廠已經開始量產I-250,有關監督I-250試飛的機關決定不再對原型機進行修改,而是直接對量產的I-250進行測試。1947年5月,I-250終於在GKNIIVVS通過了所有測試,其中發動機工作時間達到了35小時。
1946年12月,首架生產序列號為3810102的I-250量產機完工,並於1947年9月19日開始接受測試。與之前的原型機不同,這架量產機的機翼油箱容量增加了190千克。由於蘇聯空軍更願意接受採用單一噴氣式發動機的戰鬥機,故由蘇聯海軍開始接收I-250戰鬥機。從1947年10月9日到1948年4月3日為止,16架I-250量產機裝備了一個蘇聯海軍的航空兵中隊,在位於里加(Riga)的Skulte機場進行了廣泛的測試飛行。通過對I-250進行最終的改進和測試,VK-107R型活塞螺旋槳發動機和VRDK型壓縮機在後來的測試中再未出現異常狀況。這些測試的數據和經驗為後來蘇聯渦輪噴氣式戰鬥機的開發提供了重要參考。
米格-13戰鬥機四視線圖米格-13戰鬥機四視線圖
1946年,第381號工廠生產了8架標準化的I-250,被正式定型為“米格-13”。直到1950年,這批米格-13戰鬥機裝備了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和蘇聯空軍北方的戰鬥機部隊,接受服役測試。然而,隨著1948年早期,米格-9和雅克-15噴氣式戰鬥機的面世,別具特色的米格-13螺旋槳·噴氣混合動力戰鬥機就此停止了發展。

技術特點

氣動布局

米格-13戰鬥機採用下單翼、單座、後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其外形很象普通的活塞螺旋槳發動機戰鬥機。仔細觀察才會發現其噴氣式發動機的進氣口位於機頭螺旋槳下部。噴氣式發動機被安裝在機體內部機身後半段,其尾噴口開在機尾。飛機的主翼平直翼型、機翼面積有15平方米、主翼相對厚度10%,採用單垂尾。
米格-13戰鬥機三視線圖米格-13戰鬥機三視線圖

動力裝置

米格-13戰鬥機安裝有獨特的雙重動力系統。機頭安裝有克里莫夫(Klimov)VK-107RV-12型活塞螺旋槳發動機,它通過一根延長軸與後部的一台7缸VRDK型壓縮機相連。它實際上是一種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在機尾開有尾噴口。但VRDK型噴氣壓縮機僅僅只能連續工作10分鐘。
米格-13戰鬥機的發動機系統米格-13戰鬥機的發動機系統
與美國瑞恩FR-1“火球”混合動力戰鬥機不同,米格-13飛機必須依靠活塞螺旋槳發動機提供動力,在必要的時候啟動噴氣發動機。因此,它不具備單獨靠噴氣發動機推進保持飛行的能力。

飛行性能

米格-13最大的特點是飛行速度快。1945年3月米格-13首飛,即打破了蘇聯活塞螺旋槳式戰鬥機的最大速度紀錄,在同時使用兩套推進動力系統時,在高度5000至7000米高空,米格-13飛機測試獲得的平飛速度最高為825公里/小時。這雖然比德軍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的最大速度大概要少了10%,但卻依然滿足當時軍方提出的速度最低要求。同時米格-13比蘇聯各個設計局當時研製的純噴氣式戰鬥機性能更為均衡些。
米格-13戰鬥機動力系統示意圖米格-13戰鬥機動力系統示意圖

機載武器

米格-13的機載武器,有3門B-20型20毫米航炮。該機的混合動力結構也帶了嚴重問題,例如機內油箱、設備、武器空間嚴重被擠占,維護繁瑣複雜,因為螺旋槳的存在也難以繼續提高飛行速度。
米格-13戰鬥機米格-13戰鬥機
蘇聯空軍出於迫切需要高速戰鬥機的考慮,依然接受了這種獨特的解決方案。米高楊設計局設計的米格-13(伊-250)型混合動力飛機最終投入了小批量生產,並且服役到1950年。米格-13也是蘇聯最後一種裝有活塞式發動機的戰鬥機。

性能數據

米格-13戰鬥機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飛行員
1 人
發動機
1台Klimov VK-107R V-12 型活塞螺旋槳發動機;1台Khalshchevnikov VRDK型渦輪噴氣發動機
機長
8.20 米
翼展
11.05米
機翼面積
15.0 平方米
空機重量
3,028 公斤
滿載重量
3,931 公斤
翼載
262 公斤/平方米
性能參數
最高速度
825 公里/小時
升限
11,900 米
最大航程
1,820 公里
武備
3門20 毫米B-20型航炮

服役動態

1946年底,首架米格-13批量生產型號工作啟動,1947年9月開始進行各種測試。量產的米格-13,機翼油箱容量增加190升,改善了航程偏小的問題。
米格-13戰鬥機米格-13戰鬥機
但是很快蘇聯軍工行業能夠提供更好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於是空軍迅速轉為購買純噴氣式戰鬥機。
由於蘇聯新研製的米格-9噴氣式戰鬥機的投產,米格-13戰鬥機的生產驟然減速,而且被“處理”給了蘇聯海軍。1946年年10月到1948年4月,蘇聯海軍接收了一個16架量產型米格-13,並組建中隊部署在里加。
少量服役的米格-13戰鬥機並沒有發揮太大作用,草草部署幾年之後全部退役。但米格-13戰鬥機被用於進行了活塞螺旋槳發動機、渦輪噴氣機的各種測試,這為後來新型戰鬥機的研製提供了試驗成果。

總體評價

米格-13戰鬥機,是蘇聯第一次嘗試研製帶噴氣發動機的戰鬥機。作為一個暫時性的解決方案,米格-13在蘇聯戰鬥機發展史上占據了獨特的位置。但隨著相關技術的突破,它與美國、西歐的混合動力戰鬥機一樣淡出了歷史舞台。
米格-13戰鬥機米格-13戰鬥機
隨著戰後噴氣式戰鬥機時代的全面來臨,螺旋槳·噴氣動力和混合動力戰鬥機很快明顯落後了。各國軍方對對其逐漸失去了興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