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州

簡州

隋仁壽三年(603年)置,治陽安(今四川簡陽市簡城鎮),大業三年(607)廢入蜀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陽安、平泉、金水三縣立簡州,州治陽安。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簡州為陽安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為簡州。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降簡州為簡縣。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升簡縣為簡州。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摘取簡州和陽安之首字,命名簡陽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簡州
  • 類別:古地名
  • 別名:陽安郡,簡陽縣
  • 建成時間:仁壽三年(603年)
基本介紹,具體內容,

基本介紹

隋文帝仁壽三年(603年)置簡州,隸益州總管府,轄陽安、平泉、資陽三縣,州治陽安。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撤簡州,所轄陽安、平泉二縣還屬蜀郡,資陽縣復隸資州。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益州復置簡州。為避李淵諱,改金淵縣為金水縣,簡州轄陽安、平泉、金水三縣,屬劍南道
宋乾德五年(967年)簡州下轄陽安、平泉二縣,屬成都府路管轄。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潼川府路的資州及其所轄盤石縣(現資中縣)、資陽縣、內江縣和龍水縣因荒廢被撤,併入簡州。
元初撤平泉縣併入陽安縣,至元二十年,並倚郭陽安縣入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劃靈泉縣(現龍泉驛區)入簡州,時簡州轄靈泉縣,屬成都府路,元末析簡州復置資州。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降簡州為簡縣,撤靈泉縣入簡縣。洪武十年(1377年)撤資陽縣併入簡縣,成化元年(1465年)復置。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升簡縣為簡州,資陽縣復歸簡州。樂至縣於正德九年(1514年)改屬簡州,嘉靖元年(1522年)還屬潼川州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資陽縣劃出簡州。簡州為散州,不轄縣,屬成都府轄。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摘取簡州和陽安之首字,命名簡陽縣,屬西川道。

具體內容

簡州,陽安。直。開元戶二萬二百二十三。鄉三十九。元和戶二千五百二十二。鄉四十。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漢武帝分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牛な音髀。
縣也。李雄據蜀,夷獠內侵,因茲荒廢。南齊於此置牛な戍,隋仁壽三年於此置簡州,因境有賴箭池為名。大業二年省,武德三年復置。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八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里。正西微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正東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資州三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綿綢一十五匹。元和貢同。
管縣三:陽安,金水,平泉。
陽安縣,上。郭下。本漢牛な縣也,後魏恭帝二年,於此置陽安縣,屬武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武德三年置簡州,縣又來屬。
分棟山,在縣西七十七里。
中江水,即牛な水也。昔羅尚乘牛な水凍征李雄,即此水也。
賴簡池,在縣東九十六里。
陽明鹽井,在縣北十四里。又的牛な等四井,公私仰給。
金水縣,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廣漢郡之新都縣地也,縣有金堂山水通於巴、漢。東晉義熙末,刺史朱齡石帥建平生〔獠〕征蜀,仍於東山立金泉戍。
後魏平蜀,置金泉縣,隸金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益州武德元年,以避神堯諱,改為金水縣,屬簡州。
金堂山。在縣北二十四里。
銅官山,在縣北四十九里。
大渡津,在縣北三十里。
平泉縣,中。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漢牛な及符縣地,後為夷獠所居。後魏恭帝二年於此置婆閏縣,屬益州,〔開皇〕十八年改為平泉縣,以縣內有泉源出於平地,故以為名。隋仁壽三年置簡州,以縣屬焉。皇朝因之。
大塔山,在縣西北六十三里。與分棟山連屬,南入陵州界。
赤水,經縣南七十步。
上軍井、下軍井,並鹽井也,在縣北二十里,公私資以取給。
婆閏故縣,在縣南四十六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