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箭)

箭(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箭,又名矢,是一種藉助於弓、弩,靠機械力發射的具有鋒刃的遠射兵器。因其彈射方法不同,分為弓箭、弩箭和摔箭。弓用之箭較長,通常在70厘米以上(個別戰箭長度超過一米);弩用之箭較短,在50—60厘米上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箭
  • 拼音:jiàn
  • 五筆:TUEJ
  • 筆畫數:15
基本信息,演變歷史,古箭類別,古文說箭,詞組,結構,配置,歷史發展,發明,使用技巧,現代射箭,

基本信息

箭(Arrow)
拼音:jiàn
五筆:TUEJ注音:ㄐㄧㄢˋ
筆畫數:15
筆順編號:314314431251122

演變歷史

箭(矢,簇) 用於弓射或用於射。弓用之箭較長,約為70厘米左右;弩用之箭較短,在50—60厘米上下。它的製作在春秋時期也有了較大的進步,逐漸拋棄了從商代西周的傳統的雙翼扁體型,而改為三翼三稜錐體型。
中國書法中國書法
靠機械力發射的一種兵器。因彈射方法不同,分為弓箭弩箭和摔箭。 箭由箭頭、箭桿、箭羽三部分組成,箭頭,又名箭鏃,多為鐵制,頭銳而底豐,式樣有三菱形,三角形,圓錐形等。其刃薄而鋒利,旁有槽。箭桿以木或竹製成,嵌於箭頭之下。箭桿為圓柱形,用箭端製作而成。箭羽常以鵬鶻等巨禽翅製成,夾於箭桿尾端,使箭在飛行中平穩地命中目標。
古代置計時器漏壺下用以指示時刻之物 [Handle of water clock]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王維《冬晚對雪憶胡處士家》

古箭類別

(1)矢: 箭的別名,〈廣雅·釋器〉:“矢,箭也。”“矢,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矢: ①箭類的總稱。②中國古代的八種箭:《周禮·夏官·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殺矢、鍭矢,用諸近射田獵;矰矢、茀矢,用諸弋射;恆矢、庳矢,用諸散射。”鄭玄註:“此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矢、殺矢、矰矢、恆矢,弓所用也,絜矢、鍭矢、茀矢、庳矢,弩所用也。”
(3)匕: 古時箭頭的別名。《左傳·昭·二六年》:“謝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槍三劍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箭桿以木或鐵制,供弓弩發射用,因其一次可發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 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為本叉形,中有尖刃,兩側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大羽箭:箭的一種。箭習與箭桿比普通箭為長。唐·杜甫《丹青引》詩:“良相頭上進賢冠 ,猛將腰間大羽箭。
(7)小鑿頭箭: 箭的一種。箭頭形狀如鑿頭,箭桿較細,以木或製成。供子弩發射。
(8)飛鳧: 箭的一種,《六韜·虎韜·軍用》:“飛鳧雷影自副。“《注》:”飛鳧。赤莖白習,以鐵為首。”
(9)飛虻: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其三鐮(棱)長尺六者,謂之飛虻。”《東觀漢紀》:“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
(10)無扣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角細小如針。箭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11)無羽箭: 箭的一種。又名“沒羽”。《宋史·兵志》:“湖北享西造納無羽箭。上曰:“箭不用羽,可謂精巧。”
(12)木羽: 弩箭的一種。據《宋史·兵志》載:“宋真宗鹹平元年,石歸宋獻木羽弩箭,能致遠,入鎧甲。”
(13)木箭: 箭的一種。以木製之。(14)木朴頭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以硬木製成,頭大尾小成滴水狀。
傳統木箭傳統木箭
(15)木兔叉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三棱椎形,後面有兩個月牙鏟形尖齒朝前突出,植於箭桿,桿以楊木製,箭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6)水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形狀如鏟。長五分,寬七分,以與箭桿相連,【骨交】以梨木製,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7)烏龍鐵脊箭: 鐵制。箭頭呈扁平蛇矛狀。用弓發射。
(18)月牙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前頭為月牙狀,有朝前突出之兩尖刃。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19)月牙鈚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呈月牙鏟形,長一寸五分,寬一寸二分,頭部鋒利,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20)鳳羽: 弩箭的一種。元《東南記聞》載:“趙執中制木乾箭,能射三百步外,名鳳羽。”
(21)半邊扣箭: 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端尖細如針,後部有二個倒鉤,非常鋒利,箭桿以木或竹製成。為明代弓射箭。
(22)平題: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明鏃…… 者謂平題”。
(23)艾葉頭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艾葉狀,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於尖刺,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24)號箭: 傳遞信號的響箭。《水滸傳》第十一回:(朱貴)搭上那一枝響箭,向對港敗蘆折葦裡面射去,林沖道:“此是何意?”朱貴道:“此是山寨里的號箭,少刻便有船來。”
(25)四扣馬箭: 箭為扁平圓錐形,箭桿為木製,桿末端扣弦處為交叉成十字的兩個月牙形,此箭多用於射馬。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 弩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後有四須,兩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過。此箭體過程,不能遠射,常用腰開弩發射。
(27)白羽: 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張守節《正義》引文穎曰:“引弓盡箭鏑為滿,以白羽羽箭,故云白羽也。”(28)皮頂角頂小朴頭箭: 箭頭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頭用繩縛於箭桿之上,桿以木或竹製,此箭專為演習、對抗射擊之用。明代弓射箭。
艾葉頭箭、木朴頭箭、頭部點火的箭艾葉頭箭、木朴頭箭、頭部點火的箭
(29)羊頭: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凡箭鏃……三鐮(棱)者謂之羊頭。”
(30)齊鈚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鐵制,呈平頭鏟形,長一寸七分,寬七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1)桿頭箭: 箭為扁平形雙棱狀,箭桿較短,供木弩發射用。
(32)夾骨包箭: 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五棱狀,與骨【骨包】相連,長三寸三分,骨【骨包】以獸角制,環穿十個圓孔,桿以楊木製,羽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竹箭: 以竹製。見《唐六典·武庫令》。
(34)殺矢: 箭的一種。因殺傷力強而得名。《周禮·夏官·司弓矢》:“殺矢、疾矢,用諸近射、田獵。”鄭玄註:“殺矢,言中則死。”
(35)合包哨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長二寸一分,為扁平方鏟狀,頭部薄而鋒利,闊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桿銜接,骨【骨交】以獸骨製成,長一寸,呈圓錐形,上有四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 角鏃長一寸一分,闊四分,狀如鑿子箭而小。見《清會典圖·武備·快箭圖說》。
(37)鑿子箭: 頭闊如鏟形。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里津樓諸軍呈百戲》:“又雙柳枝插於地,數騎以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兩開肩箭: 頭為扁平銳三角形,後有一隻三角形倒鉤,桿為木製,為明代戚繼光所制之弓射箭。
(39)連珠箭: 可供連發。《秦並六國評話》:“李信不用長槍,抬弓取箭,射三隻連珠箭,張吉落馬。”
(40)兵箭: 為步兵所用。見《唐六典·武庫令》。
(41)角頭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為枚針,長四寸二分,桿為楊木製,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 古箭名。《周禮·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殺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鄭玄註:“枉矢者,取名變星,飛行有光,今之飛矛是也。”
(43)槍頭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長槍頭,長三寸,寬四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梳脊鈚箭頭,只是在后角處切去一塊,長二寸,寬二寸一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45)鳴鏑: 響箭。箭在空中急速飛行時能發出鳴響。《史記·匈奴列傳》:“冒頓巧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集解》:“矢鏑飛則鳴。”
(46)鳴鈴飛號箭: 響箭的一種。矢為圓錐形槍頭狀,桿以竹製,上有六至八隻凹凸方孔,以箭以弓發射,時會發出哨聲。
(47)金僕姑:箭的一種。《左傳·魯莊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楊伯峻註:“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義不可強求。”
(48)金箭: 以金為鏃而得名,《舊唐書叱蕃傳》:“其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亦名“金鏃箭。”
(49)弩箭: 為弩射之箭。《漢書·霍光傳》:“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
(50)兔叉箭: 箭頭為扁平橢圓形,刃口鋒利,後有十字交叉,鐵鉤分向前後,桿多又木製,明代弓射用箭。
(61)魚叉箭: 長二尺九寸,頭如鈀形,寬一寸四分,長一寸九分,分為5個鐵齒,每個齒均帶有倒鉤,齒尖,桿為楊木製,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為箭。
(62)柳葉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形似柳葉。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3)蕎麥棱箭: 頭為扁平鏟形,頭部平,當中略向後凹,後部有月牙形倒鉤,桿以木製或竹製。明代弓射用箭。
(64)點鋼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小而尖,其後有兩個倒鉤小刃。整個箭頭為純鋼打制而成,呈扁平狀。
(65)鈚箭: 桿長而頭薄。《集韻》:“鈚木依矢。”漢·揚雄《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鐮謂之鈚。”
(66)眉針箭: 箭矢前部為針狀,中部三角形,後部為倒月牙鏟形,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67)皇帝大禮隨侍箭: 全長三尺一寸,頭為三角形,中有脊闊,一寸六分,頭長二寸九分,桿以楊木製, 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紅色。為清代弓射箭。
(68)皇帝大闊【骨包】箭: 全長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狀,下部圓柱形,上有8個小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漆成綠色。為清代弓射箭。
(69)皇帝吉禮隨待哨箭: 全長三尺一寸,箭頭為中棱形,平頭而銳利,箭頭安裝於角【骨包】上,骨【骨包】以獸角製成,為圓形,上有8個小孔,箭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成。為清代弓射用箭。
(70)皇帝行圍哨箭: 全長二尺八寸,箭頭為槍頭形,中有脊,下部以獸角做成【骨交】,扁平狀,長二寸,四周有8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71)皇帝隨侍鈚箭: 式樣用皇帝大禮隨侍鈚箭。為清代弓射用箭。
(72)皇帝隨待兔叉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六棱銳角形,後有4個前曲尖鉤裝於【骨包】上,【骨包】以獸角制,前銳後圓,長一寸六分,四周有5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73)恆矢: 箭的一種。為禮射用。《周禮·夏官·司弓矢》:“恆矢、痹矢,用諸散射。”鄭玄註:“恆矢,安居之矢之。”
(74)索倫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稜錐形,長二寸八分,寬五分,桿以楊木製。為清代弓射箭。
(75)哨箭: 箭鏃上加骨角哨子,發則哨響。古稱“嗚鏑”。清代稱哨箭。
(76)鴨嘴哨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扁平形,薄而鋒利,以【骨交】與桿相連,梨木製,前微扁銜箭頭,四面有環,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77)鐵箭: 弩箭的一種。箭頭以鐵或銅鑄成。中脊線高起,兩旁各有凹槽,槽內可貯毒藥。箭頭下裝有細箭桿,裝配不求太緊,以插住為限。一旦鐵箭射入人體。箭桿一撥即出,而箭頭則嵌入人體而不能自拔。
(78)鐵朴頭箭: 箭頭扁平銳角形,後倒月牙鏟狀鐵鉤,頭中有小孔,桿以木製,為打獵或傳號之用,發射時有“唿唿”聲。為明代弓射箭。
(79)鐵兔叉箭: 長二尺九寸,頭由枚鐵片組成銳三角形,長二寸五分。下有四個向前突出倒鉤,鉤尖鋒利,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80)鐵骨利錐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狹小而特別尖銳,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稱“鐵骨麗錐箭”。
(81)鐵羽大鑿頭箭: 頭尺寸較大,形狀如大鑿頭箭頭,桿較粗,以竹或木製,羽為鐵片制,供大合蟬弩發射用。
(82)狼舌人箭: 頭為扁平狀,兩隻相連,純圓,桿以木製。專供射馬用。
(83)射虎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棱形,長一寸五分,寬九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84)透甲錐箭: 頭為圓錐形,前尖中粗後略細,桿以竹或木製,明代弓射箭
(85)【豆斗】子箭: 箭的一種。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隻后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為木或竹製,供三弓【豆斗】子弩發射。
(86)梅針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與角頭箭箭頭相似,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87)菠菜頭箭: 頭如菠菜狀,扁平鈍圓形,後有兩排倒鉤,均很鋒利,桿以木或竹製。明代弓射箭。
(88)鏟子箭: 頭前部扁平尖針狀,中部如倒月牙鏟形,後部為銳三角形,桿以木或竹製,專為射馬,明代弓射箭。
(89)鑿子頭箭: 頭扁平如月牙鏟狀,桿以木製,其多用於射馬。明代弓射箭。
(90)筒子箭: 用竹製成箭囊,內裝15-20枝,囊上縛帶可背或束於腰際,頭為扁平槍頭形,桿為竹製,長尺半,桿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擲箭。
(91)雹箭: 以骨為鏃的箭。《南史·齊本紀上》:“蒼梧王漸行兇暴,屢欲害帝……及取雹箭,一發乃中帝臍。”
(92)綦衛: 古時用綦竹製的羽箭。《列子·仲尼》:“引烏號之弓,綦衛之箭。”張湛註:“烏號,黃帝弓。綦,地名,出美箭;衛,羽也。”
(93)踏橛箭: 箭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隻后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以木製,呈方棱形。供手射弩發射用。
(94)篇矢:竹箭。《呂氏春秋·貴卒》高誘註:“小曰鏃矢,大曰篇矢。”近人陳奇猷註:“‘篇’為竹名。則篇矢以竹為,不以金為鋒。”
(95)燕尾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扁平燕尾狀,燕尾剪尖略向外翹,長二寸,尾尖寬一寸五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96)矰①古代系生絲以射鳥雀箭。《史記·老子傳》:“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矰。”②短箭《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97)鞭箭: 短小,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頭部細針狀,桿以木或竹製。明代用銅溜子發射的箭。
(98)攢竹箭: 頭為3個上連的棱形,中有脊,桿以竹製,較一般箭長。明代弓射箭。

古文說箭

箭,矢竹也。——《說文
其利金錫竹箭。——《周禮·職方氏》
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爾雅·釋地》
如竹箭之有筠也。——《禮記·禮器》
箭籌八十。——《儀禮·鄉射禮記》
自關而東謂之矢,關西曰箭。——《方言九》
吾奈無箭何?——《韓非子·十過》
急湍甚箭。——吳均與朱元思書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甫《兵車行》
船往如箭。——《資治通鑑》

詞組

箭筍:箭竹嫩筍。
箭茁:筍芽。
箭萌:小筍。
箭筠子竹:一種竹棍子。
箭笄:竹製的簪子。

結構

箭由箭頭、箭桿、箭羽三部分組成。箭頭,又名箭鏃,多為鐵制,頭銳而底豐。式樣主要
有三菱形,三角形,圓錐形等。其刃薄而鋒利,旁有槽。但古人製作時非常講究各部分的尺寸、形狀、比例、選材等。單就箭鏃來看,殷墟出土的銅鏃有四種:一是薄匕式,類似匕首的鋒部,鏃中有脊,兩側分葉,外緣帶刃,兩刃向前聚成鋒並向後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連線箭桿的鋌。二是三棱式,這種鏃呈長條形,有三刃棱,上有尖鋒,下出鋌。三是圓錐式,鏃頭短而體輕,上銳下圓,形似圓錐。四是平頭式,形如圓柱,鏃頭平而無鋒,僅可撞擊不能射殺,是專門用做習射時的“志矢”。在實踐中證明“三棱式鏃”最適用,其優點是:製作簡便,鏃體堅固,鏃鋒銳利,穿透力強。還因鏃體近似流線型,故箭飛行時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證了箭射出後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又具有較強的殺傷性能。所以,到戰國末年,三棱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陝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棱銅鏃占99.85%,足以說明先秦時期已由多種鏃型趨於單一形式的三棱鏃。箭桿古代稱“梃乾”,一般用竹或木兩種材料製做,嵌於箭頭之下。箭桿為圓柱形,用箭端製作而成。古時候,人們把用竹製做的箭桿稱為箭;把木製的稱為“矢”。
青銅弩箭箭鏃青銅弩箭箭鏃
另外還有用硬紙做的紙羽箭,或短小的無翎箭。大弩上使用的長箭則是鐵片製成的鐵羽箭。

配置

箭端:製造箭桿的工具。為方形硬木所制,箭端中有並一圓槽,略比箭桿為大,圓槽貫兩端。一端敞開,一端裝有鋼板上有一圓孔。圓孔呈薄刃形,圓孔大小如箭桿原子筆而平直,此器因使箭桿斜而更正,曲而復直,故取名為端。
元-古格金紋皮箭筒元-古格金紋皮箭筒
箭制:指箭的規定編制,中國古代軍隊從廣泛用箭,各朝各代對箭的式們都有規定。《唐六典·武庫令》載:“箭之制有四:一曰箭、二曰木箭、三曰兵箭、四曰弩箭。”各朝代的箭制大抵相同。
徒:箭鏃的別稱。《釋名·釋兵》:“鏃,關西日徒。鉸也,言有交刃也,”
鏃:指箭頭。《文選·西都賦》:、“爾乃期門齊飛,列刃攢。”箭名。《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四既鈞。”《爾雅·釋器》:“金箭謂之。”“以金為鏃,齊者名鏃”。
鏑:箭鏃的別稱。〈歷記·秦楚之際月表〉:“銷鋒鏑。”
抉拾:古代射箭用器具。抉指扳指,載右指上,用以鉤弦。拾零。著以左臂,用以護肩,抉用棘或骨製成,拾以革製成。
現代箭(上),仿中世紀箭(下)現代箭(上),仿中世紀箭(下)
步叉: 箭袋。〈釋名·釋兵〉:“步叉,人所帶,以箭叉於其中也。”〈後漢書·興服志〉:“箭袋謂之步叉。”
箭筒: 裝箭器具,亦作箭袋。以皮革制,外飾花紋,長短與箭之尺寸為標準。盛箭器具。用木或獸皮製成。〈周禮·夏官·司弓夭〉:“中秋獻。”
箭擦:弓箭手腰帶上掛的毛紗懸垂物,用以擦箭。
現代箭(上),仿中世紀箭(下)
步叉:箭袋。〈釋名·釋兵〉:“步叉,人所帶,以箭叉於其中也。”〈後漢書·興服志〉:“箭袋謂之步叉。” 箭筒:裝箭器具,亦作箭袋。以皮革制,外飾花紋,長短與箭之尺寸為標準。盛箭器具。用木或獸皮製成。〈周禮·夏官·司弓夭〉:“中秋獻。” 箭擦:弓箭手腰帶上掛的毛紗懸垂物,用以擦箭。

歷史發展

箭的歷史伴隨著弓的產生,遠在石器時代就作為人們狩獵的工具。傳說黃帝蚩尤涿鹿,純用弓矢
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箭的製作在春秋時期有了較大的進步,表現為:第一,製作上趨於科學、規範化:如箭簇、箭桿、羽毛間的比例及箭桿的長與直徑、桿的前後部的重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比例規定。從出土的春秋時箭簇實物標本看來,《考工記·矢入》中所規定的規格、尺寸、比例關係,與實際基本相符。第二,箭骸雖多為青銅質,但形制有了較大的改革,即逐漸拋棄了從商代西周的傳統的雙翼扁體型,而改為三翼三稜錐體型,即由兩翼的側刃前聚成鋒改為三棱的三條凸起的棱刃前聚成鋒,簇鋒小而銳,大大提高了箭簇的穿透力和殺傷力。即使是仍然保持著扁體雙翼型的箭簇,也加長了脊部,縮窄了雙翼,且使兩翼角下垂,以增強穿透的能力。在春秋前期,三稜錐型的箭矢仍是少數,但到了春秋晚期,它卻迅速增多,被大量使用。如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出土的46枚銅簇中,三稜錐體型的箭骸多達29枚,就是明證。
青銅箭簇青銅箭簇
箭歷經迄今約有三萬能年的演化。古代軍隊把箭列為作戰的武器隨著火器的出現,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近代以後,射箭從軍事上分離出來,成為習武強身的體育運動項日,射箭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之一。
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由於遠古的箭桿難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棱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牧馬山出土的東漢鐵鏃呈扁平的銳角三角形,既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殺傷力。這種形制遂為後代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
三棱式鏃三棱式鏃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現的時間,也許可以上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后羿射九曜的傳說,向來膾炙人口,這也是關於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廣告—— 一個半人半神的英雄,居然將天上的十個太陽射掉九個!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顯地是一個“反弓”的形象。這就引出了一個直接的結論,即這是一張複合弓。複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況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狹小的環境中,例如馬車或馬背上,弓身必須短小。戈也是馬車上使用的專門武器。
另一個例子來自《詩經》中的“騂騂角弓”。這首詩有可能是東周早期的作品。詩中不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還提到了反弓的特點。製造角弓異常複雜,但是它們在發射力量方面與普通木弓相比並不占優勢,角弓只是占用的空間更小。在馬背上或馬車內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弓。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商周戰場射術的貴族傳統是同駕馭馬車的技術密切相關的。在靜止的戰車上使用高技術的角弓射箭,只有富有的貴族階層才能負擔得起。
箭桿多用竹製,也有木製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雲夢澤和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桿,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桿。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粘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的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鵰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曆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兩邊粘羽處剔空,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東周時期的制弓業的發展難以考證。雖然弩的發展和套用脈絡清晰,但是東周弓的性質和發展卻難以確考。考古發掘出土過角弓,但是由於缺失太多而無法拼湊出原來的形狀。雖然歷史文獻中有很多有關楚弓的評論,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們只是塗漆的木質長弓,或是由竹篾製成的弓。許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證明,斯基台人或薩加人的弓在中國北部和東部邊境非常流行。西周禮器上的圖案顯示許多步兵手持劍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頭朝下,插入周圍地面。同時,中國人很快從他們的北方鄰居那裡學會了騎射技術,而保留反角弓有利於騎射。
漢代的圖案仍然反映了騎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據從科霍坦地區的景厥和樓蘭附近區域出土的弓,可以發現東漢後期和西晉初期引進了一種樣式與以前大不相同的弓。這種弓設計獨特,特別適合在在馬背上使用,尤其是兩軍酣戰之時,因為這時無法使用更多的騎射技術。為增大箭的殺傷效力,後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佗醫治。神醫華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藥用植物,中草藥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習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隨著金屬鎧甲的出現,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晉代多用鐵質箭鏃。唐代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種,前兩種用於狩獵,後兩種用於戰鬥。用於戰鬥的箭鏃用鐵製成,刃部較長,能穿透堅甲。除了毒箭以外,還有在箭桿上縛有縱火物(油脂或火藥)的火箭(中國古代火箭),在戰爭中廣泛套用。
從唐代到明代,曾經有過成排使用弩手的紀錄。弩手共分為三排,前排射擊,中排準備,後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機械裝置圖中,瞄準對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來對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們廣泛採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這種弓矢對付過十字軍。據說這是蒙古人大量雇用突厥僱傭軍的結果。在明代李呈芬和高穎的作品中,還能發現在14世紀歐洲的阿拉伯禁衛軍的文獻中提到的技術,甚至能發現他們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獻中的話。明代軍隊偏好使用輕裝甲的輕騎兵,這一兵種強調速度和在飛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清朝建立後,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備穿甲能力的長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已有千年歷史。這種弓的拉力很大,達到30公斤以上,弓身也長,達到1.8米。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用特別長且重的箭來對付裝甲,即使它不能射穿裝甲,三十米內還是能夠輕而易舉地將對手射落馬下。實際上,清代武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要看能否把放在樁上的重球射落地面。
明清時代,出現了一種飛行中帶響的箭叫“鳴鏑”。據《前漢演義》描述,這種箭出自匈奴國太子冒頓之手。冒頓為爭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為所欲為,便發明了一種骨箭,上面穿孔,發射時有聲,稱為“鳴鏑”,由他專用。遂傳令部眾:“汝等看我鳴鏑所射,便當一齊射箭,不得有違,違者立斬!”此後,冒頓常率部眾外出狩獵,只要他鳴鏑一發,部眾萬矢齊攢,稍有延遲,立斃刀下。眾人甚是畏懼,不敢怠慢。一日,冒頓牽出自己心愛的好馬,用鳴鏑射馬,部下亦爭相競射,冒頓見狀喜笑顏開,遍加獎賞。然而冒頓並不因此而滿意,又先後用鳴鏑射殺自己的愛妻,射殺了國王頭曼的好馬,部眾聞聲急射,稍有遲疑者,立即喪命。從此,只要嗚鏑一響,眾箭飛至,無一敢違。冒頓認為時機已成熟,這一日,請國王一同出獵,自己隨在馬後,用鳴鏑對準頭曼射去,部眾隨聲同射,匈奴國王頭曼斃於亂箭之下,冒頓弒父自立為王。明清時的“鳴鏑”是在箭鏃上加了一個用骨或獸角製成的小哨。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衝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漸腐化,騎射之古風蕩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今天,體育比賽所用的弓和箭都用先進複合材料製成,準確性和射擊距離都大大超過前人。箭加裝了鏃還有羽翼,提高了穿透力和穩定性。同時弓也得到發展,由單體弓(一條木頭或竹子為弓臂)最後發展到了複合弓(由竹木乾材加上動物角組成的多層弓臂)。
現存最早的箭
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箭,是在內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遺址出土的,系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所制。此箭全長67厘米,裝三棱銅鏃,竹桿,有三條尾羽,鏃和羽均纏絲塗漆用以與箭桿相固聯。
內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遺址出土箭內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遺址出土箭

發明

1963年,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該遺址的年代約為距今2.8萬年。這個發現確鑿地證明了中國先民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使用弓箭。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械存儲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鬆手釋,,弓體迅速恢復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恩格斯說:“弓、弦、箭已經是很複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而且弓箭的發明或許與音樂的起源也有某種關係。英國科技史家貝爾納(J.D.Berrnal)曾說:“弓弦彈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樂器的起源。所以弓對於音樂的科學方面和音樂的藝術方面,都有貢獻。”
關於弓箭的發明,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據說是黃帝之孫——“揮”所發明,他任監管制造弓箭的官職“弓正”。 據傳說正因為揮發明的“弓箭”使黃帝的政權更加強大,黃帝打敗了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勞。揮也是張姓的始祖,因他發明“弓”而得到張的封姓,所以張也就是有一個“弓”和“長”組成。

使用技巧

搭箭手式
搭箭的手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中海式,主要流行於西方使用單體弓的區域。這種方式,是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左側。第二種是蒙古式,主要流行於普遍使用複合弓的東方世界。這種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右側。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則必須在拇指上套上指環,中國古稱“抉”,後世稱為“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製成。
射箭術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與視線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 箭,沿水平方向朝後拉滿弦,然後釋放--箭會自由急速 飛出,射向目標。多多練習。弓套里多裝幾枚箭,可以快速連發。
防止被箭磨傷
許多射手發現,箭在飛離弓弦時,常會磨傷臉頰和手 部的皮膚。臉頰部可用頭巾或其他布料遮擋,手腕部帶上 皮革護套。

現代射箭

現代射箭運動最早出現在英國,英格蘭約克郡自1673年起舉行的方斯科頓銀箭賽,延續至今。1787年英國成立皇家射箭協會,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射箭組織。18世紀初,射箭傳入美國,1828年成立費城射箭聯合會。1844年舉辦第1屆全英射箭錦標賽。1861年英國射箭協會成立,統一競賽規程。1879年成立全美射箭協會,同年在芝加哥舉行第1屆全美射箭比賽。1931年,以英國和法國為主,成立了國際射箭聯合會,同年在波蘭的里沃夫舉行了第1屆世界錦標賽。在世界射箭運動中占優勢的國家有美國,俄國,韓國。射箭運動要求有平衡,注意力集中,協調和時間感覺等素質和能力。
射箭運動射箭運動
射箭運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現代射箭運動卻開展較晚。新中國成立前,射箭作為武術項目中的表演項目,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以前射箭仍然為表演項目,1956年開始列為比賽項目,1959年才開始按照國際規則舉辦比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