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鍇

蔡廷鍇

蔡廷鍇(Tsai Tingkai),字賢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於廣東羅定,畢業於護國第二軍陸軍講武堂,19路軍上將總司令,1968年4月25日逝世。

蔡廷鍇憑過人的戰功,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占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東北不抵抗之後,中國還是有一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後參與領導福建事變,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1934年1月因內部瓦解而失敗。抗日中一度復出,因無兵而沒有大的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廷鍇
  • 外文名:Tsai Tingka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羅定
  • 出生日期:1892年4月15日
  • 逝世日期:1968年4月25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護國第二軍陸軍講武堂
  • 主要成就:帶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領導人之一
  • 故居:羅定市羅鏡鎮蔡廷鍇故居
  • 軍銜:民國陸軍上將
人物經歷,裁縫從軍,初露鋒芒,北伐前後,圍剿紅軍,淞滬抗日,福建事變,無兵司令,參加民革,新中國成立,文革時期,主要貢獻,淞滬抗戰,福建事變,家族成員,人物紀念,廷鍇紀念中學,蔡廷鍇故居,影視形象,

人物經歷

裁縫從軍

1892年4月15日出生於廣東羅定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9歲,蔡廷鍇到鄰村的書館入學讀書。母親突然去世,僅上了3年學的蔡廷鍇被迫輟讀。
13歲的蔡廷鍇過早地擔起生活的重擔。忙時他和姐姐種地,閒時他和父親學裁縫。生活的磨難,練就蔡廷鍇倔犟的性格和健壯的體魄。隨著年齡的增長,蔡廷鍇的眼界越來越寬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欺侮,清政府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常使他憤恨不已。一本《三國演義》蔡廷鍇看了又看,愛不釋手。他相信自己有一天會像趙子龍那樣馳騁疆場殺敵報國。 1908年9月,蔡廷鍇與本地農家女彭惠芳結婚。
作戰中的蔡廷鍇作戰中的蔡廷鍇
1910年,新軍來到了羅定縣,蔡廷鍇瞞著父親、妻子,以外出替人裁縫衣服為藉口,加入新軍。
蔡廷鍇先後4次投軍都時間不長就被迫離去,1918年到李耀漢肇軍的陳銘樞營當排長。1919年肇軍解體,陳銘樞營改屬於護國軍林虎部,蔡被選入護國第二軍陸軍講武堂學習一年。

初露鋒芒

1920年,蔡廷鍇所在部隊編入護國軍第二軍陳銘樞營,同年8月入該軍武堂學習,翌年9月畢業。1922年蔡廷鍇轉任粵軍第一師第三營第十一連連長,並由陳銘樞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5月,參加第一次北伐,在江西率全連日行軍50多公里,攻占信豐城,獲記功一次。1924年,應孫中山大本營補充團一營長鄧世增所邀,任該營連長。同年,率部到鬱南縣都城鎮平定桂軍劉玉山、陳天太部叛亂。不久,接任鄧世增的營長職務。1925年,參加第一次東征及平定劉震寰楊希閔叛軍的戰鬥。10月,率部在開平縣單水口與數倍已的鄧本殷叛軍激戰3晝夜,繳獲敵槍千餘枝。1926年7月,升任第四軍十師二十八團上校團長。10月,率部北伐,參加圍攻武昌的戰鬥,最先攻入武昌城賓陽門。年底任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少將副師長。次年春,升任該師師長。
蔡廷鍇蔡廷鍇

北伐前後

1927年7月,蔡廷鍇所部撥歸葉挺將軍指揮。8月,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不久脫離起義隊伍。1928年,奉調海南島“圍剿”瓊崖紅軍。其間也參與當地剿匪。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蔡廷鍇率部助蔣作戰,立下戰功。蔣介石擴編蔡廷鍇、蔣光鼐兩師為19路軍,任命蔣光鼐為19路軍總指揮,蔡廷鍇為19路軍軍長,並頒獎100萬元,特獎蔡廷鍇本人數萬元,二等寶鼎章。1930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成立十九路軍,任命蔡廷鍇為副總指揮兼軍長。

圍剿紅軍

1930年底,蔡廷鍇奉命參加對中央蘇區的“圍剿”。部隊行至贛州,蔡廷鍇回想起北伐時駐軍於此,於是親往四軍烈士陵園致祭。到了興國,蔡廷鍇看到村民一齊躲避,與北伐時民眾對他們的態度大不一樣,深感痛心。1931年初,19路軍入江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二、三次“圍剿”,8月在高興圩的戰役中,19路軍和紅軍打的兩敗俱傷,蔡廷鍇本人親率手槍營反擊才打退紅軍圍攻。

淞滬抗日

1931年11月,十九路軍奉命調防京滬沿線擔負警衛。次年1月下旬,日軍圖謀侵占上海,要十九路軍後撤15公里。國民黨當局擬同意日方的要求,並派軍政部長何應欽理滬向蔡廷鍇轉達。蔡當即表示拒絕。他反覆申明:上海是中國領土,十九路軍是中國連隊,有權保衛上海。如果日軍膽敢來犯,我軍決心迎頭痛擊。1月28日,日本侵略軍悍然進攻上海。蔡廷鍇下令反擊,並同獲蔣光鼐和戴戟聯名通電全國,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棄”的決心。不久,又賦詩一首表明意志:“戎馬倥傯到此間,身心勞瘁任艱難,家書兩載叮嚀寄,不掃倭寇誓不還”。
廣州的十九路軍陵園廣州的十九路軍陵園
當時,十九路軍與隨後到達的第五軍只有4萬餘人,以輕武器為主。蔡廷鍇率十九路軍,與裝備有飛機、軍艦、坦克的六七萬日本侵略軍血戰33天,迫使日軍四度易帥,死傷萬餘人,也無法攻占上海。蔡廷鍇從此深得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港澳同胞的擁護和愛戴,被譽為“一代名將”、“抗日民族英雄”。戰後獲南京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福建事變

1932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同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把十九路軍調到福建“圍剿”工農紅軍。8月,蔡升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12月底,任福建綏靖公署主任。在“圍剿”紅軍的戰鬥中,蔡部屢遭慘敗。蔡廷鍇、蔣光鼐為十九路前途起見,多次主動和中國共產黨聯繫,最後與紅軍達成停戰協定。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鍇與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人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蔡任中央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兼十九路軍總指揮。僅兩個月,福建人民政府失敗,蔡廷鍇出洋遊歷。所到之處,積極宣傳抗日救國,控訴日本侵華罪行,抨擊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深受海外華僑和外國友人的歡迎。

無兵司令

1935年4月,蔡廷鍇回到香港。為繼續抗日反蔣,他與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大同盟,宗旨是:推翻漢奸政府,樹立人民政權,聯合各黨各派一致團結實行抗日。為宣傳這一主張,他們集資擴充《大眾報》。在他們的努力下,《大眾報》很受民眾的歡迎,銷售量極大。
1936年兩廣“六·一事變”爆發,李宗仁白崇禧打起抗日的旗號反對蔣介石,派李任仁請蔡廷鍇入桂。蔡廷鍇為抗日大計,將19路軍公積金數十萬交桂當局成立謝鼎新獨立團,並決定不計成敗入桂。7月蔡廷鍇帶區壽年、李盛宗抵南寧,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支持下,重建19路軍。然而不久,李、白與蔣介石言和,徵求蔡廷鍇的意見,蔡坦然地說:“如果大家確有誠意和平,息爭一致抗日,我極表同情。但未實行抗日前,我個人為貫徹主張起見,即解除兵柄,返港休息。吾人為革命抗日而來,絕不會有做官之念。”在離桂時,蔡留下一封信請人轉交李、白,信中說,19路軍縮編成一兩個師,歸廣西部隊建制。
蔡廷鍇故居蔡廷鍇故居
1937年5月,蔡廷鍇再次出遊南洋。行至菲律賓驚悉“七七事變”,為參加抗日立即回國。9月1日,蔣介石召見蔡廷鍇,委任蔡為大本營特任參議官。 9月17日,蔡廷鍇夫人彭惠芳在香港逝世,蔡非常悲痛,深感“妻雖一田間出身之鄉下女子,但深知人情世故,對於家務處理,照顧兒女,與及人情客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賢內助。10月19日蔣介石在南京再次召見蔡廷鍇,說:“你已休養數年,等我到漢口命你帶兵。”在返回住地的路上,蔡所乘之車被撞,蔡廷鍇左腿負傷,回香港住進瑪麗醫院治療。
1938年,廣州淪陷後,蔡廷鍇被推舉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常務委員,負責指揮西江南路團隊。 1939年,蔣介石起用蔡廷鍇任第16集團軍副總司令。不久,接任總司令。7月,蔡廷鍇與羅西歐女士結婚。10月蔡調任第26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蔡廷鍇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崑崙關戰役,蔡任東路總指揮。戰後,第26集團軍奉命改編為粵桂邊區總司令部,蔡廷鍇任總司令。原屬蔡廷鍇管轄的93師,奉命調武鳴歸建制。蔡除南路游擊隊外,已成無兵總司令。他深知有人為19路軍抗日反蔣之事在報復他,因此,多次提出辭職。蔣介石藉機照準。蔡廷鍇以上將參議官的名義閒居桂林。桂林將陷,蔡又回家鄉居住,直至日本投降。
蔡廷鍇將軍故居蔡廷鍇將軍故居

參加民革

1946年,蔡廷鍇從香港到南京,與住在梅園新村的周恩來見面。一番懇談,使蔡廷鍇頓開茅塞。了解了中國共產黨,認清了只有共產黨能夠救中國,從而堅定了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決心,回香港後,他投身於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政治鬥爭中。3月12日,蔡廷鍇等在廣州李章達的住所舉行會議,正式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4月14日,又舉行了第二次會議,公推李濟深為主席,實際由蔡廷鍇代理,推舉李濟深、蔡廷鍇、李章達、張文、李民欣、秦元邦陳此生、譚冬青、司馬文森、葉少泉、余勉群為常務理事,並發表《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宣言》,宣布民促忠誠於孫中山的革命三民主義,反對蔣介石內戰獨裁,要求國民黨根據孫中山“天下為公”的精神,自動結束黨治,建立聯合政府。7月15日,蔡廷鍇發表呼籲和平的談話。蔡廷鍇領導的“民促”是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的早期組織之一,在廣西、廣東一帶開展活動,並出版《現代》月刊,在香港《華商報》發表其政治主張。民促的進步活動,遭到國民黨統治集團的迫害,《現代》月刊被封閉,蔡廷鍇、李章達被迫離開廣州,民促不得不轉入地下,總部遷往香港,繼續堅持反蔣民主活動。
1947年秋,民促與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及其他國民黨愛國民主人士的代表,在香港舉行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會議,決定聯合,但繼續保持民促組織的活動。1948年1月,蔡廷鍇與李濟深等人在香港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兼財政部部長。
9月12日,蔡廷鍇作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首席代表,應邀和沈鈞儒、譚平山等民主黨派領導人從香港啟程,經過半個月的長途旅行,於9月29日到達哈爾濱,受到中共中央東北局的熱情接待。剛一安頓下來,蔡廷鍇、譚平山等就致電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表示“願竭所能,借效綿薄,今後一切,期待明教”。10月3日,毛澤東等復電,“諸先生平安抵哈,極為欣慰……準備明年適當時機舉行政治協商會議”。10月21日,高崗、李富春根據中共中央的精神,與蔡廷鍇、王紹鏊高崇民朱學范等人舉行第一次座談會。蔡廷鍇對於新政協諸問題均表示同意中共中央的主張,並希望將出席新政協的各單位儘快組成。在東北,蔡廷鍇除了寫信向香港家人報平安外,還要兒子蔡紹昌把羅定縣老家封存多年的一大批武器送給在當地活動的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
1946年4月,蔡廷鍇與李濟深、何香凝等在廣州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被公推為主席。10月,從香港來到南京,會見周恩來。此後,更堅定了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決心。同年,寫成《蔡廷鍇自傳》書稿。1947年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
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蔡廷鍇被選為中央常委兼財政部長。

新中國成立

1949年1月,作為民主促進會的首席代表,應中共中央的邀請來到北平,出席新政協籌備委員會和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被選為政協常務委員。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
抗美援朝中,他被推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51年,蔡廷鍇被推為慰問團總團的副團長(總團團長為賀龍)前往朝鮮慰問。
蔡廷鍇不但經常到祖國各地視察,而且幾乎每年都要出一次國。他到過朝鮮、蘇聯、日本十幾個國家,和這些國家的人民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對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團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50年11月,蔡廷鍇作為我國代表團成員前往波蘭首都華沙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並被推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此後六七年間,為爭取世界持續和平,蔡廷鍇奔走呼號,不遺餘力。
1956年起,長期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出席華沙世界和平大會。在會上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
1957年,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前往日本東京參加第三屆禁止核子彈、氫彈大會。
1961年初,隨同周恩來總理赴緬甸進行友好訪問。
1964年12月至1968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革第一、二屆中央常務委員,第三、四屆中央副主席。

文革時期

1966年“文革”———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災難降臨在中國人民頭上。紅衛兵橫衝直撞地“破四舊”,全國陷入恐怖混亂的深淵。民主人士首當其衝。蔡廷鍇的老朋友蔣光鼐家裡最先被紅衛兵抄家。紅衛兵走後,蔣光鼐深怕性情剛烈的蔡廷鍇受不了突如其來的衝擊和侮辱,急命夫人黃晚霞給蔡廷鍇打電話,讓蔡做好思想準備,不可衝動、不能發火,免吃大虧。蔡廷鍇接電話後當然非常震怒。他一言不發,在屋裡來回踱步。幸虧周恩來在關鍵時刻向毛澤東建議,對13位高級民主人士進行保護。毛澤東批准了這個建議。蔡廷鍇家由於有解放軍的把守才幸免於難。
蔡廷鍇蔡廷鍇
1968年4月25日,蔡廷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主要貢獻

淞滬抗戰

“九一八”事變爆發。蔡廷鍇在贛州率部誓師,要求抗日,反對內戰。他率十九路軍駐防上海後,日本海軍陸戰隊不斷向上海增兵,並進一步製造事端。1932年1月22日,日本領事村井向中方提出無理要求,要十九路軍後撤30公里,蔡廷鍇堅決不允,軍政部長何應欽來滬與蔡面談。蔡廷鍇說,駐地是我國領土,撤退殊無理由。政府要撤,請不限於敵方要求,調我全軍離開京滬路,我當絕對服從。
1月23日,蔡廷鍇與蔣光鼐在上海召開了十九路軍營以上幹部會議,做出了堅決抵抗日軍決定,並作了具體部署。24日,蔡廷鍇又到蘇州召開十九路軍駐蘇高級將領緊急會議,宣布抗戰決心,並讓全軍做好準備。
1月28日夜,日本悍然向閘北一帶進攻,十九路軍立即奮起抵抗,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爆發。1月29日,蔣光鼐、蔡廷鍇等人向全國發出通電,表示守土有責,尺地寸草,不能放棄,為救國保家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絕不退縮。
十九路軍全軍官兵在廣大民眾的鼓舞、支援下,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堅守陣地,不斷擊退日軍的猖狂進攻。蔡廷鍇以大無畏的膽略,在槍林彈雨中親臨前線督戰,激勵士氣。

福建事變

“一·二八”淞滬抗戰後,蔣介石將十九路軍調到福建。蔡廷鍇等率十九路軍入閩後,在蔣介石的催迫下,向根據地發起進攻,先後占領了閩西、閩北等蘇區。1933年秋,紅軍主力由江西東征福建,先在閩西連城等地殲滅了十九路軍的3個團,繼而又在閩北殲滅2個團,並圍困廷平、順昌、將樂等縣城,威脅福州。經過折兵損將,蔡廷鍇識破蔣介石讓紅軍和十九路軍兩敗俱傷的意圖,他因此毅然決定,停止剿共,“反蔣抗日聯共”,並立即派人與紅軍聯絡,在9月下旬實現停戰。
10月26日,由周恩來主持、紅軍全權代表潘漢年與十九路軍全權代表徐名鴻在瑞金簽訂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
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發動了抗日反蔣的“福建事變”(也稱“閩變”),在福建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推舉李濟深為政府主席,蔡廷鍇為人民革命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兼十九路軍總指揮等職。並發布了對蔣介石、汪精衛、何應欽等國民黨要人的通緝令。

家族成員

彭惠芳(?-1937),蔡廷鍇的原配妻子,廣東羅定人,貧農出身,在蔡廷鍇入伍後,勤勤懇懇,支撐起蔡廷鍇一大家。
羅西歐(1919-1987),蔡廷鍇第二任妻子,廣東陽春圭岡人,知識婦女。崇敬蔡廷鍇英勇抗日,盡心盡力照料其生活起居29年,一生沒有生育。
蔡達鍇,蔡廷鍇胞弟,開明地主,曾經在羅鏡等地很有影響。
蔡紹輝,蔡廷鍇的第二個兒子,軍人出身,也曾打過不少仗。
蔡紹芝,蔡廷鍇的女兒,1932年7月出生,廣東羅定人。中共黨員,民革成員。畢業於湖北大學。現任民革湖北省委會專職副主任(副廳級),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省婦女人才促進會副會長。
蔡醒民,蔡廷鍇的長孫,從事過地質勘測、在中大任教等,廣州政協委員,現已退休。

人物紀念

廷鍇紀念中學

為紀念蔡廷鍇將軍,羅定市政府在其故鄉羅定建起了“廷鍇紀念中學”。該校學生秉承將軍精神,努力拚搏,學校常獲佳績,為當地的驕傲。

蔡廷鍇故居

蔡廷鍇故居位於廣東省羅定市羅鏡鎮龍巖村。建於民國初年,三進,院落式布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粵西典型農家大屋,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主屋兩側有閣樓,內置暗廊貫通全屋。兩側設附屋,有豬舍、牛欄、舂米房、廁所等。后座兩角置炮樓。屋前為地坪、池塘。屋後有菜園、果園、石砌圍牆。通巷設水井。 1992年維修,吳南生為故居題寫匾額。
1985年5月20日羅定市政府公布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廣東省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是雲浮市、羅定市革命歷史教育基地。近年年均遊客2萬左右。

影視形象

2009年 《建國大業》 蔡廷鍇 飾演者黎明
2011年 20集電視連續劇《蔡廷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