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反擊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大規模“圍剿”的作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 發生時間:1932年8月7日~10月10日
  • 發生地點: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區
  • 參戰方:國民黨 共產黨
事件簡介,事件經過,事件意義,

事件簡介

中文名稱: 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又名: 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發生時間: 1932年8月7日~10月10日
發生地點: 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區

事件經過

1932年6月,蔣介石親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組成左、中、右三路軍,除以左路軍10餘萬人“圍剿”湘鄂西蘇區外,以中、右兩路軍9個縱隊、2個總預備隊共24個師又6個旅,計30萬人,及4個航空隊,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中路軍司令部設在河南省信陽(後移湖北省廣水鎮),蔣介石兼司令官;右路軍司令部設在安徽省六安,豫鄂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李濟深兼司令官。該兩路“圍剿”軍採取“縱深配備,並列推進,步步為營,邊進邊剿”的戰法,企圖第一步攻占湖北省黃安(今紅安)、七里坪和河南省新集(今新縣縣城)、商城等要地,將紅四方面軍驅逐出鄂豫邊境;第二步東西夾擊,進占以金家寨為中心的皖西地區,再由北而南,將紅軍壓迫於長江沿岸加以殲滅。
此時,中國共產黨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書記兼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由於積極貫徹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又被黃安、蘇家埠等4次戰役的勝利沖昏頭腦,因而對形勢作出了錯誤的估計。認為這次蔣介石的重兵“圍剿”不堪一擊,拒絕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提出的暫時停止進攻,將紅軍主力集結於適當地區休整待機,預作反“圍剿”準備的正確建議,堅持不停頓進攻的戰略方針。先是命令紅四方面軍向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信陽至廣水段出擊,進而威逼武漢,繼又令紅軍南下奪取湖北省麻城,繼續實現其威逼武漢的冒險計畫。紅四方面軍主力兩次圍攻麻城未下,費時近月,極大地疲勞和消耗了部隊,致使反“圍剿”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地位。8月7日,國民黨軍開始大舉進攻。10日,其主力中路軍第2縱隊第2、第3、第80師由湖北省宣化店向黃陂站、七里坪急進;第6縱隊第10、第83師由茅店、夏店直撲河口鎮,第89師由長軒嶺進抵河口一帶,直撲黃安。張國燾見黃安危急,被迫決定撤圍麻城,令紅四方面軍主力倉促趕向黃安以西迎擊,企圖一舉粉碎“圍剿”。11日,紅四方面軍主力先在馮壽二、馮秀驛地區迎擊第6縱隊,經3日激戰,形成對峙。這時,第2縱隊3個師已迫近七里坪,威脅紅四方面軍主力側翼。紅四方面軍總部鑒於再戰不利,即率主力轉向七里坪倒水河以東阻擊第2縱隊的進攻。15日,紅四方面軍主力經勇猛反擊,殲第2縱隊擔任主攻的第2師4個團大部,迫使第2縱隊主力在七里坪西北據險防守,雙方形成相持狀態。以上兩戰,紅四方面軍共斃傷國民黨軍5000餘人,但未能轉變整個戰局,並遭受重大傷亡。17日,第6縱隊2個師由黃安北出,企圖與第2縱隊夾擊紅軍,紅四方面軍主力即轉移到檀樹崗地區另尋戰機。
22日,國民黨軍第2縱隊避開檀樹崗一帶險要地勢,繞道黃陂站向宣化店集結,擬經陡山河與第1縱隊靠攏,會攻鄂豫皖蘇區政治中心新集。張國燾認為國民黨軍這一調整部署的行動是潰退,令紅四方面軍主力北上攻擊第1縱隊。但紅四方面軍剛到達新集以北地區,第2縱隊4個師就由西面逼來,紅四方面軍主力遂在新集滸灣西北和西南的扶山寨至金蘭山一線進行阻擊,激戰5天,斃傷第2縱隊2000餘人,迫其轉為防守。9月6日,國民黨軍第1、第6縱隊分別從北面和南面向紅四方面軍側後進逼,與第2縱隊構成三面合圍之勢,紅四方面軍續戰不利,經白雀園、余家集、湯家匯向皖西金家寨地區轉移。國民黨軍即以第2、第6縱隊平行尾追,以第1縱隊和右路軍各縱隊分頭堵擊。新集、商城、金家寨、獨山、麻埠、羅田、英山相繼被敵占領。9月底,紅四方面軍主力南下,擬攻英山,因未獲戰機,即分兩路向黃安、麻城地區轉移。
當年10月8日,紅四方面軍主力抵達黃安城以西河口地區,與國民黨軍第1、第88師各一部共6個團遭遇,激戰數小時,將其擊潰。9日,國民黨軍第2師再向河口東北的紅四方面軍陣地猛攻,紅軍連續打退其七八次衝擊,斃傷其近千人。戰鬥中,紅25軍軍長蔡申熙、第11師政治委員甘濟時犧牲。這時,國民黨軍第2、第3縱隊等部從東、南、北三面逼近。10日,張國燾在河口以北的黃柴畈召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緊急會議。會議根據與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留下第27、第75師及各獨立團在蘇區堅持鬥爭,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外線作戰,伺機打回蘇區。12日,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第10、第11、第12、第73師及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從廣水、衛家店間越過平漢鐵路,開始了脫離蘇區的戰略轉移。此次反“圍剿”作戰,歷時兩個月,紅四方面軍和鄂豫皖蘇區人民進行了英勇的鬥爭,但終因張國燾戰略指導上的錯誤而失敗。

事件意義

鄂豫皖根據地軍民的第4次反“圍剿”鬥爭,歷時2個多月,儘管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鬥,但最終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其根本原因在於張國燾貫徹“左”傾冒險主義及其錯誤的形勢估計與戰略指導。張國燾片面誇大紅軍的勝利和國民黨的失敗,認為國民黨軍已成“偏師”,在國民黨軍大規模“圍剿”到來之前,仍堅持執行“堅決進攻”的戰略方針,令紅軍出擊京漢線,威逼武漢,造成了作戰之初紅軍就處於不利態勢。在國民黨軍大軍壓境的嚴峻形勢下,張國燾不是採取誘敵深入、避強擊弱、各個擊破的方針,而令紅軍主力黑夜西移,迎擊國民黨軍主力,試圖與其決戰 ,一舉打破敵人的“圍剿”。結果在馮壽二、七里坪等戰鬥中,雖然紅軍指戰員進行了極為英勇的戰鬥,但沒有打破敵人的“圍剿”,也未改變不利的戰局,而陷於更加被動的局面。最後不得不撤離根據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