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反圍剿

紅軍應對國民黨蔣介石的封鎖所做出的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次反圍剿
  • 時間:1930年冬至1936年
第一次反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這是紅軍第一次反“圍剿”中活捉了敵第18師師長張輝瓚,心情愉悅的主席揮筆寫下了名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第一次反圍剿中,由南昌出發的國民黨軍分三路縱隊,從袁水流域到贛江以東,一次次撲空,始終找不到紅軍主力。主席親筆撰寫的對聯上聯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下聯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幾天后,紅軍總部偵察得知,敵第一縱隊司令兼第18師師長張輝瓚正大步向龍岡推進。毛澤東一直等待的機會出現了。群山環抱的龍岡,中間是狹長的盆地,當地民眾又能幫助封鎖訊息,是紅軍設伏的好場所。在這次反圍剿戰役中,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1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第二次反圍剿
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後,於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二十萬人的兵力,積極部署對紅1方面軍的第二次“圍剿”。紅軍決定採取由西向東橫掃,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從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紅1方面橫掃七百餘里,連打五個勝仗,殲敵三萬餘人,繳槍二萬餘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紅軍粉碎敵人“圍剿”後,乘勝轉入進攻,分兵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解放了贛東閩西黎川南豐建寧泰寧寧化長汀等廣大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打響了國民黨軍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蔣介石親任總司令,趕赴南昌指揮,並請德、日、英軍事顧問參與戰事籌劃。紅軍第一方面軍30000人,在毛澤東指揮下,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避敵主力,共殲敵7個師,17個團,俘15000餘人,繳槍20000支。第三次反“圍剿”取得重大勝利。
第四次反圍剿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1933年1月底,蔣介石到南昌親自兼任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指揮這次“圍剿”,決定採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將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於黎川、建寧地區。
紅1方面軍此時共有7萬餘人的兵力,遵照黨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指示,於2月上旬西渡撫河,圍攻南豐。陳誠急令中路軍各縱隊向南挺進,企圖以優勢兵力同紅1方面軍主力在南豐地區決戰。面對當面嚴重的敵情,總政委周恩來和總司令朱德於13日毅然決定,改強襲南豐為佯攻,接著又主動撤圍南豐,採取退卻步驟,以一部兵力將敵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轉移到東韶、洛口地區,待機殲敵,準備殲滅撫河西岸援敵之一部。這時,何應欽誤認為紅軍主力往東向黎川地區轉移,即令其中路軍三個縱隊向廣昌、黎川地區追求,迂迴包圍我軍。2月27日至29日,在宜黃之黃陂地區,紅1方面軍採取大兵團伏擊的戰法,殲敵第52、第59師,俘敵第52師師長李明和第59師師長陳時驥。在三天的時間內,紅1方面軍取得了一仗殲敵兩個整師的重大勝利。
敵軍兩個師被我殲滅後,完全陷入被動,陳誠被迫調整其中路軍部署,將分進合擊改為中間突破,其以6個師分成前後兩個縱隊,向廣昌方向進攻。紅1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吸引敵前縱隊加速南進,而主力則向北移動。當敵後縱隊與前縱隊相距100里,前後處於孤立態勢時,紅1方面軍於3月21日,在草台岡突然向敵發起進攻,殲敵第11師大部。22日,敵第9師一部企圖增援第11師,在東陂地區遭到我軍沉重打擊。敵第11師被殘後,陳誠的中路軍其他各部紛紛後撤。經過黃陂、草台岡兩仗,共殲敵近3個師,俘敵1萬餘人,繳槍萬餘支,基本上打破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紅1方面軍主力和地方紅軍擴大到8萬餘人。
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9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對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的戰役開始。從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間,蔣介石調集約100萬兵力,採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這時,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在紅軍中占據了統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澤東的正確建議,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運動戰,用所謂“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使紅軍完全陷於被動地位。經過一年苦戰,終未取得反“圍剿”的勝利。最後於1934年10月倉促命令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主力退出根據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