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發生在1860年,戰後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聯軍的控制。參戰方有大清、英國、法國,最後英法聯軍獲得了勝利。

基本介紹

  • 名稱: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 地點:大沽口炮台、新河跟塘沽
  • 時間:1860年8月
  • 參戰方:大清;英國、法國
  • 結果:英法聯軍勝利
  • 參戰方兵力:2.5萬英法聯軍,200艘戰艦和船
  • 傷亡情況:清軍:700人戰死、317人受傷
    英軍:17人陣亡、162人受傷
    法軍:15人陣亡、129人受傷
  • 主要指揮官:僧格林沁; 格蘭特、孟托班
背景,戰爭經過,新河、塘沽戰局,大沽口戰局,結果,

背景

英法聯軍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大敗,使本來想教訓清朝的英政府相當憤怒。英國《每日電訊》出現占領北京城,永久占領廣州,把皇帝趕出皇宮的聲音。英國內閣從1859年9月16日起開8天的會議,最終一致主張對中國增兵,並攻入北京作為目的。雙方決定由英國出兵1.2萬人,法國則出兵7000人。法方任命孟托班為總指揮。聯軍在上海聚集,1860年4月21日占領定海,後陸續占領大連灣、煙臺,以完成對渤海灣軍事上的封鎖。大連灣和煙臺則作為聯軍進攻大沽口的基地。

戰爭經過

占領北塘:清軍在北塘除了裝設一部分地雷外,並無駐軍加強防備,給了可趁之機。1860年8月1日,藉助俄國人的引導,聯軍出動軍艦30多艘和陸戰隊5000人在北塘附近順利登入,沒有遭到任何攻擊,並就地掠奪物品。

新河、塘沽戰局

順利占領北塘後,1860年8月12日聯軍5000人在往大沽探路途中與清軍遭遇,開了打響戰鬥的第一炮,隨後占領新河。接著與2000名配備大刀、長矛和弓箭的蒙古騎兵戰鬥,在動用了阿姆斯特朗大炮後擊退清軍。清軍撤回塘沽。8月14日聯軍進攻塘沽,集中36門來複線炮和阿姆斯特朗大炮炮轟清軍陣營,便發起衝鋒。聯軍士兵紛紛架起梯子試圖爬進城牆,最後施米茨中校站在城上揮舞三色旗,清軍士兵開始撤退。戰鬥結束了。

大沽口戰局

1860年8月21日,英軍部屬2500名士兵,法軍部屬一千多人和2連炮兵及印度殖民地和非洲僱傭軍共2500人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兵力。早上6點法軍炮兵和英軍的榴彈炮對著右岸第一座炮台開炮。英軍以47門大炮同法軍密集的炮轟那炮台,聯軍戰艦也發炮協助。清軍在炮火的差距下漸漸不敵,而且射擊無法精準。7點半時聯軍發起衝鋒開始白刃戰,臨近10點攻下第一座炮台。接著約100名清軍士兵逃亡,多數守軍壯烈戰死。當晚,大沽炮台的剩餘清軍全數繳械投降。

結果

以聯軍勝利而結束。在被擊沉3艘戰艦,被重創6艘戰艦的代價下(這是算上了上一次進攻的損失),聯軍繳獲了大炮518門(110門為銅製大炮)和軍用物資。透過勸降的手段,聯軍只攻取了兩座炮台,殺死炮台守將後成功使剩餘清軍就地投降。8月23日英軍上將賀布北上直達天津,總督恆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
清軍使用的火炮清軍使用的火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