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之戰

北塘之戰

清鹹豐九(1859)年第二次大沽之戰英法聯軍慘敗的訊息傳到倫敦巴黎,引起英、法等國統治階級內部一陣爭吵和叫囂。他們叫囂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占領京城,將皇帝逐出皇宮。英、法政府為了報復大沽口的慘敗和在中國掠奪更多特權,於十年正月再度任命額爾金、葛羅為全權專使,並以克靈頓(Hope Grant,1808―1875)為兩國聯軍司令,準備擴大侵華戰爭

基本介紹

  • 名稱:北塘之戰
  • 地點:天津
  • 時間:1860年
  • 參戰方:大清帝國,英法聯軍
  • 結果:英法聯軍攻占大沽炮台
  • 參戰方兵力:英法聯軍17000人,大清5000人
  • 主要指揮官:克靈頓(Hope Grant) 克興阿 文祥
他們叫囂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占領京城,將皇帝逐出皇宮。英、法政府為了報復大沽口的慘敗和在中國掠奪更多特權,於十年正月再度任命額爾金、葛羅為全權專使,並以克靈頓(Hope Grant,1808―1875)為兩國聯軍司令,準備擴大侵華戰爭。十年春,英法聯軍戰艦和運輸輪船200多艘(英國173艘,法國32艘),士兵2.5萬人,陸續駛達上海集結,隨即開始第三次北犯。閏三月初一(4月21日)英法聯軍占領定海。四月初七聯軍占領大連灣。十九日占領煙臺,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此後,聯軍即以大連灣和煙臺兩處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基地。五月二十一、二十三日額爾金和葛羅分別乘軍艦抵達大連灣和煙臺。美使華若翰和俄使伊格那提也夫(Hиколаи ПаbоьичИднатъеB,1832―1908)也隨同北上,先後趕到渤海灣。他們表面上仍偽裝“中立”,擔任“調人”,而暗中與英、法互通信息,竭力慫恿英、法打仗,從中取利。當時負責天津海防的僧格林沁,自上年大沽獲勝後驕傲輕敵,為了讓英、法等國公使從北塘登入進京“修約”,除在北塘敷設地雷外,竟盡撤該地防務,專守大沽口,為侵略軍登入作戰造成了可乘之機。六月十五日,英、法軍艦30多艘,陸戰隊5000人由俄人帶路,未遇任何抵抗,就順利登入,並占領北塘。接著,後續部隊相繼登入。北塘失陷為海口防禦造成極大缺口。但鹹豐帝這時為了集中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對外仍求苟安妥協,於六月十六日起,屢次諭令僧格林沁等:“不可因海口設防嚴密,仍存先戰後和之意,……總須以撫局為要。”“不可貪功挑釁,致誤撫局。”六月十七日,侵略軍2000人偵察通往大沽的道路,與清軍發生遭遇戰。二十六日拂曉,英法聯軍1萬多人從北塘出發分路猛攻新河和軍糧城。9時,清騎兵2000人勇敢衝鋒反擊,但最終全軍覆沒,新河、軍糧城失陷。二十八日凌晨4時,聯軍由新河向塘沽逼近。塘沽與大沽相距8里,僅一河之隔,是大沽北岸炮台側後的重要屏障。清軍由副都統克興阿、侍郎文祥(1818―1876)等率部駐守,連同從新河撤來的馬隊,總兵力約3000人。凌晨6時,聯軍抵塘沽近郊。7時半發起總攻,炮轟塘沽。守軍發起反擊,奮力抵抗。雙方激戰兩小時,守軍傷亡很大,力不能支。9時半,塘沽失陷。七月初二白河兩岸的大小梁子亦告不守。至此,英法聯軍一方面從北塘將軍艦集結到大沽口外,另一方面從陸路攻打大沽口後面,水陸夾擊,致使大沽炮台腹背受敵,於七月初五失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