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子營

竿子營

中國的軍隊中,有一支歷史悠久的職業僱傭兵團,那就是出自湘西——主要是苗漢古城鳳凰——的 “竿軍”。“地方居民不過五六千,駐防各處的正規兵士卻有七千”,居民的門楣上常常題記著“貴州巡撫”,“提督軍門”,“太子少保”,“欽差大臣”,“國軍少將”等等,便是對湘西竿軍的簡單注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竿子營
  • 編制:營
歷史,沿革,抗日戰爭,

歷史

有人說,鳳凰古城是座刀槍庫。古城的娃兒都是伴著槍炮聲墜地的。古城的娃兒從小就在城門試著舉著那把百八十斤鎮門大刀。古城娃兒長大後唯一的光彩職業就是參加“竿軍”用腦袋換銀元換媳婦。古城就這樣代代為朝延輸送天下最強悍的“竿軍”。但是,古城“竿軍”絕不僅僅是只是揮舞著鐵血大旗衝鋒陷陣的猛夫,他們骨子裡涌動著的古城文脈讓他們高人一籌。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緒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間,就從“竿軍”里拔出20人提督,其中7個為朝延重臣封疆大吏,21個總兵,43個副將,31個參將,73個游擊等三品以上軍官,民國時期,“竿軍”又冒7箇中將,17個少將,230個旅團以上軍官。現代“竿軍”,貴為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的朱早觀將軍,位居中國武裝警察部隊政委的李振軍將軍就是傑出代表······

沿革

元朝,在渭陽縣(今湖南湘西鳳凰縣)境內設五寨長官司,駐地在竿子營,即今鳳凰縣竿子坪鎮,明正德八年設鎮竿守備,明嘉靖三十三年移麻陽縣參將駐鎮竿城。清順治三年設鎮竿協副將,康熙三十九年升協為鎮,鎮竿成為清朝全國六十二鎮之一。康熙四十三年廢土司,移辰沅靖道駐鎮竿。鎮竿成為全國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於湘西北設永順府,辰沅靖道改為辰沅永靖兵備道,鎮、道員均住鳳凰,治轄範圍覆蓋湘西二十餘州縣廳,為全國八大兵備道之一。

抗日戰爭

1937年11月以鳳凰籍官兵為主組成的國民革命軍第128師,由師長顧家齊率領奔赴浙江嘉善狙擊侵華日軍第六、第八兩個軍團,這場鳳凰軍人出演的竿軍歷史上最為驚天地泣鬼神,直到今天都不能也不可能被忘卻的壯舉中,他們的命運仍然是悲壯與慘烈的。這隻純地方部隊一經與日軍交火,立刻顯出裝備的劣勢,進入陣地的第二天,守衛楓涇的一個連的官兵就已經全部壯烈犧牲。喋血苦戰的七晝夜,他們前赴後繼與敵人在陣地上拉鋸,白天日寇憑恃強大炮火控制的陣地,一到夜晚又被竿軍兄弟靠肉搏白刃戰奪了回來。敢死隊每人一把馬刀,在深秋的寒夜中以赤膊為記號,摸到穿衣服的,一律揮刀而斬。128師因超限完成了任務,受到國民黨最高統帥部的明令嘉獎。然而這一戰,使全師官兵傷亡四分之三,全師連以上軍官亦傷亡過半,鳳凰城內外家家掛白幡。在以後的南昌保衛、宜昌反攻、荊沙爭奪、長沙會戰以及洞庭湖南岸的據點爭奪等一系列抗日戰役中,每一硬仗苦戰都有竿軍加入。每一批新應徵的子弟離開家鄉去為國家征戰的時候,家鄉父老總要在城門口打出“ 竿軍出征,中國不亡 ”一類鼓舞士氣的橫幅為他們送行。儘管那些在風中翻飛的旌旗下邊,一張張皺紋滿布的臉上充滿了絕望的悲戚之色,而戴了孝的少婦和孩子紅腫的眼睛中淚水還未消止,他們仍在義無反顧地送別親人。抗戰前夕的鳳凰,大約不到一萬戶人家,卻擁有三千左右連排下級軍官,以及五個師的兵力儲備。經過八年殊死征戰,到了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的1945年,鳳凰二十五歲以下的男丁死傷數目驚人,至少有三千位少婦守了寡,上萬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老無所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