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軍

竿軍

鳳凰,以前基本上是苗族控制的地域,因宋明以後朝廷通過征戰和軍墾來到這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竿軍
  • 古稱:鎮竿
  • 時期:唐宋
  • 原因:人口膨脹
名稱來歷,歷史及影響,歷史由來,產生原因,深遠影響,中國軍中情況,

名稱來歷

鳳凰古稱鎮竿,唐宋以前基本上是苗族控制的地域,因人口膨脹宋明以後朝廷通過征戰和軍墾來到這裡。不斷的移民,不斷的戰爭,逐步形成了苗漢分界線。幾百年來不斷的苗漢衝突和戰爭使這裡常年擁有一隻軍隊,因地名鎮竿,故稱“竿軍”。

歷史及影響

歷史由來

竿軍的發端:傅鼐為代表的嘉慶時期
清乾隆六十年(1795),在湘黔邊境地區的松桃、鳳凰及永綏(花垣)三廳交界地,爆發了震驚清王朝的苗民武裝起義,史稱“乾嘉起義”。起義軍圍攻三廳廳城及乾州廳城,直搗麻陽、辰溪、瀘溪三縣,並占據了以乾州城為中心的湘西大片地區。清廷迅速調集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及兩廣七省兵力,分三路圍剿起義軍。到了嘉慶元年底,起義才基本上被鎮壓下去。
嘉慶二年(1797)三月,七省大軍撤移北上,參加鎮壓發生於湖北、四川的白蓮教起義。為加強對苗疆的控制,防範可能再度發生苗民起義,時任鳳凰廳同知傅鼐苦思苗疆長治久安之計,大力推行“苗防屯政”之策。
需要指出的是竿軍的起源是清朝鳳凰廳同知傅鼐,且主要兵員為漢族,苗兵只有2000人,不到五分之一。因此有些詞條里所說的竿軍的先祖是明朝的苗兵並不準確
在鳳凰,只要涉及它的歷史,你就無法忽略本城居民對他們先輩的榮譽最為經典的表述:無湘不成軍,無竿不成湘。清鹹豐年間,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湘軍中,竿軍部隊“虎威營”在首領田興恕率領下,轉戰十幾省,歷二百餘戰皆勝,所向披靡,被曾國藩命名為“虎威常勝軍”。竿軍兵勇喜歡在左臂刺上“虎威常勝軍”的青字,攻城格鬥時,常赤裸左臂,揮刀躍馬,自家人互相呼應鼓舞士氣,敵方則見之喪膽。在攻打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時,田興恕與同鄉人張文德等帶頭爬上城牆充當攻城尖兵,慶功領賞時,鳳凰官兵兩人升為提督,六人升作總兵,另有副將九人,參將十一人。凱旋之日,這些人帶著朝廷賞賜的黃金白銀綾羅綢緞,帶著從天京王府里掠來的古玩家私衣錦還鄉,前呼後擁吆三喝四,那叫一個光宗耀祖揚眉吐氣。留在閉塞小城駐守老營的兵丁對這些一步登天的兄弟內心是何等羨慕,思來想去,認準了只要衝出鳳凰,滿世界去廝殺,提督、巡府的花翎說不定也有機會頂上一回。假使以性命拚得了一官半職,晚年解甲歸田,居家納福,則可以蓑衣斗笠垂釣春江,擎蒼牽黃狩獵秋野,曾經滄海之人,凡事不在心上亦不在話下。那些並不走運的竿軍官兵,一生以青年時代的驍勇氣概為榮,倘若不曾戰死沙場,也不曾以戰功換取紅綠頂戴花翎,到了年老體衰之時孓然一身甚或淪落為乞丐,尚要尋找機會將左臂上的刺青亮上一亮,對孩子們擺一擺爺爺當年滅“長毛”時何等英雄榮耀。

產生原因

這看似鼓舞人心的榮譽,其實聯著一段悲劇性的歷史,那便是由清末實行的“屯田養勇”制所造成的“全民皆兵”的畸形社會形態下鳳凰人的生活。乾嘉苗民起義後,清政府在已損毀南方長城沿線修建汛堡、屯卡、碉樓、炮台、關門一千幾百座,其中鳳凰境內修築了八百餘座,徵得屯田六萬畝,養屯丁四千,戰丁一千,苗兵二千,總計七千人之多,加上朝廷綠營總鎮約四千人的兵額,當時鳳凰十萬左右的人口有一萬人常年兵役在身,比例高得驚人。屯丁分田到戶,且耕且守,戰丁專事操練,由屯田佃租中撥糧關餉,數以萬計的鳳凰人就這樣被屯田的繩索牽在朝廷的戰車上,以致使當兵吃糧成了世代傳統。凡有兵役的人家門口,都釘上一塊白木小牌,上邊用紅字記有服役人的姓名、年歲和身份。在街頭巷尾一路看過去,幾乎家家都有這么一塊“光榮牌”,並可按月各自到營上領取一份銀子和一份口糧。“地皆屯田,民皆兵籍”的狀況,斷絕了鳳凰人另操他業的一切通道,只剩下以血肉之軀來換取生活這一條路子可走。
如此這般,鳳凰人尚武成習就毫不奇怪了。當本城還處在邊防要塞位置的時候,軍旅的粗獷氣質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小城人口。孩子們從小就習慣了看兵營里的士兵舞槍弄棒,喜歡看大人獵取野豬或豹子宰殺了來分肉,喜歡看殺人割下耳朵掛在牆上,還喜歡看宗族家長把不守婦道的年輕媳婦綁來沉潭。他們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唯一可以想到的發達之路就是當兵吃糧,靠了自己的不怕苦和不惜命混出人樣,成了一名軍官,甚至成了大官,然後衣錦還鄉。還沒長到桌子高,他們就已經在稚氣十足的遊戲裡,自封為將帥,弄得街頭巷尾沖衝殺殺喊聲一片。這些孩子等不到成人就入了伍,竿軍里多了一個懵懵懂懂的新兵,家中的飯桌上也少了一張永遠填不飽的嘴巴。年輕的鳳凰兵被崇尚武功的強大傳統裹挾,帶著對錦繡前程的無限嚮往,在戰場上拚死奮戰,甚至把一腔熱血都噴灑在異鄉的土地,也無怨無悔。

深遠影響

1937 年11月以鳳凰籍官兵為主組成的國民革命軍128師,由師長顧家齊率領奔赴浙江嘉善狙擊侵華日軍第六、第八兩個軍團,這場鳳凰軍人出演的竿軍歷史上最為驚天地泣鬼神,直到今天都不能也不可能被忘卻的壯舉中,他們的命運仍然是悲壯與慘烈的。這隻純地方部隊一經與日軍交火,立刻顯出裝備的劣勢,進入陣地的第二天,守衛楓涇的一個連的官兵就已經全部壯烈犧牲。喋血苦戰的七晝夜,他們前赴後繼與敵人在陣地上拉鋸,白天日寇憑恃強大炮火控制的陣地,一到夜晚又被竿軍兄弟靠肉搏白刃戰奪了回來。敢死隊每人一把馬刀,在深秋的寒夜中以赤膊為記號,摸到穿衣服的,一律揮刀而斬。128師因超限完成了任務,受到國民黨最高統帥部的明令嘉獎。然而這一戰,使全師官兵傷亡四分之三,全師連以上軍官亦傷亡過半,鳳凰城內外家家掛白幡。在以後的南昌保衛、宜昌反攻、荊沙爭奪、長沙會戰以及洞庭湖南岸的據點爭奪等一系列抗日戰役中,每一硬仗苦戰都有竿軍加入。每一批新應徵的子弟離開家鄉去為國家征戰的時候,家鄉父老總要在城門口打出 “ 竿軍出征,中國不亡 ”一類鼓舞士氣的橫幅為他們送行。儘管那些在風中翻飛的旌旗下邊,一張張皺紋滿布的臉上充滿了絕望的悲戚之色,而戴了孝的少婦和孩子紅腫的眼睛中淚水還未消止,他們仍在義無反顧地送別親人。抗戰前夕的鳳凰,大約不到一萬戶人家,卻擁有三千左右連排下級軍官,以及五個師的兵力儲備。經過八年殊死征戰,到了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的1945年,鳳凰二十五歲以下的男丁死傷數目驚人,至少有三千位少婦守了寡,上萬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老無所依......

中國軍中情況

大英帝國的陸軍序列里,最英勇善戰的並非沙漠之鼠第七旅,或者格羅斯特聯隊,而是來自尼泊爾廓爾喀僱傭兵,這些膚色黝黑,善用彎刀的山地部族世代為大英帝國提供最優秀的戰士。他們視死如歸,勇悍猙獰,在帝國的各次戰役中屢建功勳,他們的威名遠振,以至於英阿馬島戰役中,只要聽說對手是廓爾喀營,阿根廷軍隊就望風而逃。
在中國的近代軍事歷史上,也曾經存在這樣一支從大清中葉一直活躍到解放前的神秘職業僱傭兵集團----湘西“竿軍”。而它的最後一位“舵爺”龍雲飛自殺,已經是一九五一年的春天了。隨著湖南衛視描敘湘西“竿軍”的抗日大戲《血色湘西》的熱播,這一神秘的軍團也引來更多世人的注目.
最出名而又最不被人知曉的“竿軍”是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人物-沈從文. 《血色湘西》中的主角龍耀文即是以他為藝術原型.如果不給大家說明,做夢也想不到沈從文原來世代行伍,十四歲就在竿軍中作陸軍中士,而且還是竿軍中的“副爺”,他退而從文,是離開軍旅以後的事情。沈從文的祖父是將軍,沈從文本人當過‘竿軍’的副爺,“因為他性格文弱,字寫得又好,便被愛惜文化的軍爺勸而從文了”. 沈從文的弟弟沈荃也是位英勇善戰的傳奇人物。沈荃是“竿子軍”一位重要代表,而且還是“竿軍”中的“神槍手”,鳳凰城的老一輩描述他的槍法說:“把二三十根香點在牆根,用駁殼槍一槍一根地把它們滅掉,對他來說輕而易舉!”。他畢業於黃埔軍校,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也是1937年淞滬嘉善戰役中,128師倖存的一位團長。當時因負傷而撤下火線,傷愈歸隊後又率部隊參加抗擊日寇的九江沽塘血戰,土改的時候被作為反動軍人槍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