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黑痣病

竹黑痣病又稱為葉疹病,在產竹區普遍發生。竹子被害後生長衰退,病葉易枯萎脫落,出筍減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黑痣病
  • 別稱:葉疹病
  • 發生:產竹區
  • 類型:病
分布與危害,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黑痣病又稱為葉疹病,在產竹區普遍發生。竹子被害後生長衰退,病葉易枯萎脫落,出筍減少。

症狀

發病初期,感病葉面產生蒼白色小斑點,以後擴大為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病斑,病斑漸變為橙黃至赤色。發病後期,病斑上產生疹狀隆起、有光澤的小黑點,為病原菌的子座。其外圍有明顯的橙黃色的變色圈。病斑可互相聯合成不規則形。最後病葉局部或全部變褐枯死。

病原

病原為禾黑痣病菌(Phyllachora graminis),隸屬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目真苗。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子座在病葉中越冬。翌年4-5月子實體成熟,釋放子囊孢子,子囊孢於借風雨傳播進行危害。病竹發病從近地面的葉片開始,然後逐漸往上蔓延。

防治方法

①減少侵染來源:在早春之際,收集病枝、葉,集中銷毀。
②加強撫育管理:及時鬆土、施肥,以促進竹子生長,增強抗病力。
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施1:1:100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噴1次,噴1-2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