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鈴芝

竹鈴芝

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春、秋、冬皆可採收,但以秋季為多,選枝葉枯黃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採收後洗淨,曬乾。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主要成分是一種蛋白酶稱雷丸素,含量約3%,為驅絛蟲有效成分,加熱失效。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強,酸性溶液中無效,0.06微克在10毫升弱鹼性(pH8)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質作用。主治消積,殺蟲。治蟲積腹痛,疳疾,風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竹鈴芝
  • :真菌界
  • :真菌門
  • 亞門:擔子菌亞門
  • :層菌綱
  • 亞綱:同擔子菌亞綱
  • :傘菌目
  • :白蘑科
  • :臍菇屬
  • :竹鈴芝
形態特徵,藥品簡述,用藥禁忌,中藥化學成份,藥理作用,臨床套用,

形態特徵

竹鈴芝 菌核體通常為不規則的堅硬塊狀,歪球形或歪卵形,直徑0.8~2.5厘米,罕達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細密的縱紋;內面為緊密交織的菌絲體,蠟白色,半透明而略帶粘性,具同色的紋理。越冬後由菌核體發出新的子實體,一般不易見到。為多孔菌科植物竹鈴芝的菌核。春、秋、冬皆可採收,但以秋季為多,選枝葉枯黃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採收後洗淨,曬乾。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主要成分是一種蛋白酶稱雷丸素,含量約3%,為驅絛蟲有效成分,加熱失效。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強,酸性溶液中無效,0.06微克在10毫升弱鹼性(pH8)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質作用。

藥品簡述

主治:治蟲積腹痛,疳疾,風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撲或煎水洗。
生態環境:多寄生於病竹根部。
資源分布: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肅、陝西、湖北、河南等地。主產四川、貴州、雲南、湖北、廣西、陝西。此外,浙江、湖南、廣東、安徽、福建等省亦產。
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
採收儲藏:春、秋、冬皆可採收,但以秋季為多,選枝葉枯黃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採收後洗淨,曬乾。
炮製方法:
1、揀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曬乾;或洗淨曬乾,用時搗碎。
2、《雷公炮炙論》:"凡使霄丸,用甘草水浸一夜,銅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湯浸一宿後蒸,從巳至未出。日乾,卻以酒拌,如前從巳至未蒸,日乾用。"

用藥禁忌

1、有蟲積而脾胃虛寒者慎服。
2、《別錄》:"久服令人陰痿。赤者殺人。"
3、《本草經集注》:"荔實厚朴為之使。惡葛根。"
4、《藥性論》:"惡(扁)蓄、(葛)根。芫花為使。"
5、《醫學入門》:"久服傷陰,男女同。"
6、《本草匯言》:"如病蟲積日久,脾胃衰憊者,亦禁用之。"

中藥化學成份

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
主要成分是一種蛋白酶稱雷丸素,含量約3%,為驅絛蟲有效成分,加熱失效。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強,酸性溶液中無效,0.06微克在10毫升弱鹼性(pH8)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質作用。

藥理作用

1、驅絛蟲作用:將未用藥自然排出的絛蟲節片置於37℃的5~30%雷丸浸出液中,快的在2小時40分鐘,慢的在9小時後均致死亡,但放在生理鹽水中可以生存40~62小時,放在蒸餾水中亦可生存24~30小時。雷丸對人感染有鉤及無鉤絛蟲,犬絛蟲均有驅蟲作用。把服用雷丸後排出的蟲體,放在微溫生理鹽水中,大多數是不會活動的,其細節部被破壞的程度最為顯著,因此雷丸的驅絛蟲作用不是麻痹蟲體,而是由於雷丸中的蛋白酶對蛋白質的分解,致蟲節破壞所致。
2、對蛔蟲的作用:體外試驗對豬蛔蟲有效,但對蛔蟲感染者無效。
3、抗陰道毛滴蟲作用:10%的雷丸煎劑,藥液與培養基成1:1的濃度,5分鐘後大部分蟲體顆粒化變形,個別蟲體仍有活動。

臨床套用

1、治療絛蟲病:取雷丸製成粉劑,每次20克,以涼開水加糖少許調服。每日3次,連服3日。第4天服硫酸鎂15~20克(不服亦可)。臨床觀察20例,蟲體多在第2、3日全部或分段排下,治療後複查未見蟲體,全部症狀消失。
2、治療鉤蟲病:取雷丸研成極細末,加適量乳糖或葡萄糖粉用開水調服。成人每劑60克,1次頓服或3次分服(體弱者可分2~3日服完),隔幾天再服1劑。臨床試治11例,服藥2次以上經1~3次大便檢查,除2例找到少量蟲卵外,其餘均陰轉。但亦有觀察19例,連服2次後複查,結果不管淘蟲及糞檢蟲卵都不夠滿意。
3、治療蟯蟲病:取雷丸1錢,大黃3錢,二醜3錢,共研細末混勻,晨起空腹時用冷開水1次送服。小兒可按年齡遞減。臨床治療188例,除2例無效外,其餘均治癒。一般在服藥後1~2日即可排蟲,隨之自覺症狀消失。服藥期間有13例發現短暫而輕微的腹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