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文學

立陶宛的民間文學非常豐富。16世紀中葉有了文字,17至18世紀除宗教著作外,也出現了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立陶宛文學
  • 出現時間:16世紀中葉
  • 國家:立陶宛
文學綜述,發展情況,新作家,

文學綜述

18世紀時,詩人多涅拉伊蒂斯(1714~1780)著有描寫立陶宛農奴生活和大自然景色的長詩《一年四季》(在他死後1818年出版),奠定了立陶宛民族文學的基礎。繼承他的傳統的有波什卡(1757~1830)、巴拉納烏斯卡斯(1835~1902)等詩人。前者以長詩《熱瑪伊泰和立陶宛的農民》(1886)聞名;後者寫的長詩《阿尼克夏伊松林》(1860),通過枯松林的景色的描繪,曲折地反映出立陶宛農民身受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情景。
18世紀80至90年代,立陶宛開始了資產階級的“民族覺醒”運動。這時出現了作家和政論家庫迪爾卡(1858~1899)、 詩人馬伊羅尼斯(1862~1932)和馬奇斯-凱克什塔斯(1867~1902),他們都在自己的作品裡表現出民主知識分子爭取民族解放的願望。女作家熱瑪伊泰(1845~1921)成為19世紀立陶宛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描寫農民的艱苦生活,揭露沙皇、地主的統治和天主教教士的橫暴。

發展情況

隨著俄國1905年革命的爆發,在立陶宛誕生了無產階級文學。這時出現了作家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米茨基亞維丘斯—卡普蘇卡斯(1880~1935)、詩人吉拉(1886~1946)和雅諾尼斯(1896~1917)等人。雅諾尼斯是立陶宛第一個無產階級詩人,他的詩歌預言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來臨。
十月革命後,立陶宛在1919至1940年資產階級法西斯專政時期,出現了不少有才華的作家。他們團結在進步刊物《第三戰線》的周圍,其中有女詩人涅里斯(1904~1945)、 小說家茨維爾卡(1909~1947)、詩人蒙特維拉(1902~1941)、蒂爾維蒂斯(1904~1969)、文茨洛瓦(1906~1971)、科爾薩卡斯(1909~ )、希姆庫斯(1906~1965)等人。涅里斯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民歌體抒情詩,對立陶宛詩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茨維爾卡的小說《弗蘭科·克魯克》(1934)和《哺育我們的大地》(1935),在這個時期的進步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編《第三戰線》的文茨洛瓦是詩人和小說家,1954年曾來中國訪問,寫有《中國紀行》一書。
在立陶宛建立蘇維埃政權後和衛國戰爭期間,上述這些作家和詩人都繼續寫作。在戰後年代裡,古達伊蒂斯-古賈維丘斯(1908~1969)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描寫立陶宛人民在1918至1926年間為建立蘇維埃政權而鬥爭的多卷長篇小說《鐵匠伊格諾塔斯的真理》(1948~1949,獲1951年史達林獎金)、《弟兄們》(1951~1955)、《陰謀》(1964~1965) 也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新作家

此外,立陶宛新作家不斷湧現。女作家西蒙納伊蒂泰(1897~ ),小說家和劇作家巴爾圖希斯 (1909~ ) 、小說家斯盧茨基斯(1928~ )、詩人梅熱拉伊蒂斯(1919~ )、列伊梅里斯(1921~ )、小說家阿維茹斯(1922~ )等。其中梅熱拉伊蒂斯以歌頌人的詩集《人》(1961)最為著名,獲1962年列寧文學獎金。阿維茹斯的長篇小說《失去的家園》(1973),獲1976年列寧文學獎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