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文

突厥文

突厥文(Turkic script),7~10世紀突厥維吾爾黠戛斯等族使用的拼音文字。又稱鄂爾渾-葉尼塞文、突厥盧尼克文。通行於鄂爾渾河流域、葉尼塞河流域以及今中國新疆、甘肅境內的一些地方。突厥文各種文獻中所用字母數目不一,形體多樣,一般認為有38~40個。大部分源於阿拉米字母,一部分來自突厥的氏族或部族標誌,還有一些是表意符號。詞與詞之間用雙點:分開,但是偏正詞組有時寫在一起。行款一般從左至右橫寫,也有從右至左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突厥文
  • 外文名:Turkic script
  • 使用時間:7~10世紀
  • 通用區域:鄂爾渾河、葉尼塞河流域
突厥文簡介,突厥文的發現,譯釋及研究,已發現的突厥文,猛獁骨文,

突厥文簡介

突厥曾經是北亞的一支遊牧民族。關於突厥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但其應有匈奴的血統。6世紀中葉,突厥人遷至蒙古高原,逐漸強盛起來。突厥人曾經創製了自己的文字——突厥文,出現年代約在公元6世紀左右,中國的史籍《周書·突厥傳》記載“其書字類胡”,說的是突厥文與粟特文有相似之處。有學者據文字的發現地額爾渾河流域和葉尼塞河流域,命名其為“鄂爾渾——葉尼塞文“。
突厥文是一種音素、音節混合的文字,除了突厥人使用外,西遷之前的回鶻人以及居住在葉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也使用這種文字。突厥文的字母主要來源於阿拉米字母,在不同的時期,其所用的字母數目和形體不是完全相同,一般在38個到40個之間。除此之外,突厥文里還有一些突厥的氏族或部族的標誌,另外就是生活中的表意符號,如氈房、半月等等。突厥字母不連寫,詞與詞之間用類似冒號的雙點隔開,有時詞組也寫在一起。書寫方式不統一,一般從右往左橫寫,有時也從左往右橫寫。
突厥文突厥文
現存的突厥文的文獻大多是突厥文碑銘。1889年,俄國人雅德林采夫帶領考察隊在鄂爾渾河流域發現了《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這是根據這兩塊石碑,丹麥的語言學家湯姆遜解讀出了古代突厥文。突厥文的文獻絕大部分保存在國外,在國內主要是國家圖書館、中國民族圖書館收藏了部分突厥文的碑文拓片,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其內容涉及突厥的歷史、宗教、語言等多方面的內容,對研究突厥、回鶻等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突厥文的發現

《周書·突厥傳》 稱:“其書字類胡”;《北齊書》載:"後主命世清作突厥語涅盤經,以遺突厥可汗。"但未見關於這種文字的具體材料。1730年,瑞典人P.J.von斯特拉連貝爾格 (1676~1747)在《歐亞的北部和東部》一書中首次公布了一批用這種文字寫成的碑銘。1884年,芬蘭人J.R.阿斯培林(1842~1915)出版《葉尼塞碑文》,對這種文字進行了初步研究。1889年, 俄國人H.M.雅德林采夫(1842~1894)等於蒙古高原鄂爾渾河流域和碩柴達木湖畔發現《厥特勤碑》(圖1)《毗伽可汗碑》(圖2); 1890年,芬蘭人A.O.海開勒(1851~1924)又發現《九姓回鶻可汗碑》,為研究這種文字提供了新材料。1893年, 丹麥人V.L.P.湯姆森(1842~1927) 釋讀突厥文獲得成功,並於1894年刊行《鄂爾渾和葉尼塞碑文的釋讀──初步成果》。
突厥文突厥文

譯釋及研究

清光緒十九年(1893),中國學者沈曾植(1850~1922)作上述三碑跋,繼而王國維作《九姓回鶻可汗碑跋》。20世紀30年代韓儒林(1903~1983)、岑仲勉(1885~1961)、王靜如(1903~ )分別對碑銘進行了譯釋及研究。
突厥文各種文獻中所用字母數目不一,形體多樣,一般認為有38~40個。大部分源於阿拉米字母,一部分來自突厥人的氏族或部族標誌,還有一些是表意符號。4 個後元音a、?#91;、o、u及4個前元音e、i、═、y都只用4個字母表示。元音字母在一定條件下常被省略。b、d、l、n、r、s、t、j8個輔音用兩套字母表示。一套只和後元音相拼,一套只和前元音相拼。字母不連寫。詞與詞之間用雙點“:”分開,但是偏正詞組有時寫在一起。行款一般從左至右橫寫,也有從右至左的。

已發現的突厥文

已發現的鄂爾渾碑有11通,年代較久的是《雀林碑》(688~691年間建)。各碑分屬突厥汗國(552~744)或維吾爾汗國(744~840)時期。葉尼塞碑銘約80塊,多為黠戛斯人的墓誌,屬 9~10世紀。手寫本文獻20世紀初發現於敦煌、新疆的古樓蘭廢墟及吐魯番。包括歷史、傳記、墓誌、石刻、宗教文書、行政檔案、日常器皿的刻文等。突厥文的釋讀擴大了突厥語族語言文字史及文學史研究的領域。
突厥文突厥文

猛獁骨文

2018年6月下旬,在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的納姆齊區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骨頭,上面刻有符文銘文。
突厥文
俄羅斯東北聯邦大學研究發現是一種具有鄂爾渾-葉尼塞文古典字母古代突厥語符號的文物,由猛獁象骨頭上的四個字組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