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李莊麵塑

穆李莊麵塑

麵塑是穆李莊人賴以為生、養家餬口的手藝。清鹹豐四年(1854年),江西弋陽縣麵塑匠人王清源、郭湘雲二人,遊藝菏澤,寄居曹州西南的穆李莊,與當地藝人楊建清、楊保林、楊貴林等合作,研製麵塑,由塑動物、瓜果發展到塑人物,進一步發展了麵塑藝術,使麵塑初步形成了藝術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李莊麵塑
  • 地區:穆李莊
  • 發源時間:清鹹豐四年
  • 俗稱:捏麵人
簡介,穆李麵塑有碑作證,麵塑世家傳承百年,巧手捏出千姿百態,穆李藝人八方獻藝,

簡介

麵塑,俗稱捏麵人,是一種源自民間、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造型藝術,在我國已有千餘年歷史。它以優質麵粉、江米麵等為原料,經過民間藝人的捏制,變成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噴芳吐蕊的花卉。麵塑的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菏澤麵塑是北方麵塑的代表,而穆李莊則是菏澤麵塑的發源地。2005年初,在菏澤市牡丹區文聯主席王道俊的陪同下,記者探訪了這個“百年麵塑村”——穆李莊。

穆李麵塑有碑作證

菏澤地處黃河下游,遠古時代,南有菏山、菏水,北有雷澤,故名菏澤。西周時期,這裡曾是曹國領地,後故名曹州。相傳堯、舜、禹三位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歷史久遠的菏澤,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其中,麵塑藝術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奇葩之一。
出了菏澤市區,折向西南,約10公里,就來到穆李莊。“其實,穆李莊是以前的叫法。歷史上,黃河的洪水曾在這一帶肆虐,水患之後,穆李莊被洪水分成了四個自然村——東穆李、西穆李、南穆李和北穆李。但是,這四個村子數百年來,都在傳承著古老的麵塑藝術,很多小孩子都會捏麵塑。”王道俊向記者介紹說,“穆李莊麵塑藝術起源於明朝,成型於清初。據考證,這一帶的居民均是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桐縣遷入,已繁衍20多世。當時,村民就有捏麵塑的風俗,但直至清初才使麵塑初步形成了藝術品。”
如今,在“穆李莊”的中央,東穆李的村西場地里,樹著幾塊石碑,其中南首的一塊為“穆李麵塑碑”。
清末進士杜維楨,在王、郭二人病逝後,為其撰寫的碑文稱讚曰:“每構一象,形容畢肖,眉目如生,有栩栩欲活之效。……嗣乃廣收門徒,循相傳授,繼繼續續七十年來,相傳五世,蔓延曹屬以及附近直隸河南兩省,後是藝者不下千餘人,遨遊於亞非歐美,逐處銷售,或興家立業,或衣食無虞,莫不賴是藝為資助。”
麵塑,成為穆李莊人賴以為生、養家餬口的手藝。菏澤麵塑的種類主要有:“花供”麵塑,多為家畜家家禽、桃梨瓜果、胖娃娃、老壽星等,其捏制手法粗獷,風格質樸,色彩單純,對比強烈;單人麵塑,多為文雅官員、風流仕女、武將俠客、天真兒童等,其做工細緻,色彩複雜;有聲麵塑動態麵塑,多為兒童玩具;盒裝組塑,在一禮盒內,塑幾個人物,表現一個故事,為高檔工藝美術品;
寫生麵塑,根據眼前人物或動物即席捏製成像。

麵塑世家傳承百年

當時,穆李莊人李朝訓就是王清源、郭湘雲的高足。1908年左右,李朝訓的麵塑藝術已馳名曹州,並傳藝給其侄李俊月、李俊和李俊興、李俊福四兄弟及徒弟李新起等數十人。
其中,李俊興善捏文人仕女,李俊福長於武將英姿,被譽為“文武二李”。自1920年起,李氏兄弟及師兄弟十幾人,多次離家去上海、廈門、廣州等城市展銷面人,後經香港出國,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賣藝。1926年9月,李俊興被邀至寮國王宮表演麵塑。1931年,李俊興又隨一雜技團去莫斯科把麵塑當一個節目表演,很受蘇聯人民的喜愛。從此,菏澤麵塑已形成一種獨特藝術而馳名國外。
記者在東穆李村的一個普通農家院,見到了李俊福之子李芳清。今年75歲的李芳清老人,是全國著名的“麵塑大王”——1979年,李芳清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受到了鄧小平、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李芳清頒發了“中國民間文藝家”證書;多次受邀出國表演,到過德國、法國、瑞士、澳大利亞等國……
李芳清是個很有靈性的人,六七歲開始隨父親李俊福以及伯父李俊興學藝,“十幾歲時就小有名氣”。
從11歲開始,李芳清就跟著父輩們到各村的大集上捏麵人,“直至村裡的孩子都有了,再換個地方”。13歲時,李芳清隨伯父李俊興及幾個鄉親去了上海,以捏麵人為生,“一直到解放後才回到家鄉”。
“在上海那段時間,純粹是為了謀生,一天捏100多個,造型都比較簡單。不過,坎坷的經歷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和實踐。”李芳清回憶起多年前的往事,仍然感觸頗深。
已是古稀之年的李芳清身形清瘦,精神矍鑠,眼不花,耳也不背。老人早已從濟南工藝美術研究所退休在家,但藝術創作從未停止。家裡有一間加蓋的小屋,這就是李芳清的工作室。李芳清每天都要在小屋裡呆幾個小時,捏弄他的面人。他坦言,在這間小屋裡,“捏的雖是面人,悟出的卻是人生真諦”。
如今,李芳清的子女們也都從事麵塑藝術。過去傳男不傳女的規矩李芳清沒有遵從,兒子、女兒、女婿、兒媳一樣傳授。“我希望這門藝術能永遠流傳下去,世世代代都以其為榮。”質樸的話語表達了一位民間老藝人的美好願望。

巧手捏出千姿百態

在菏澤,李芳清被譽為德高望重,手藝最好的老藝人。為此,菏澤市牡丹區麵塑藝術家協會成立時,古稀之年的李芳清仍被推舉為協會主席。在李芳清的家中,記者親眼目睹了老人捏麵人的絕活。
老人打開他的“百寶箱”,裡面盛放著各種顏色的麵團、竹籤、剪刀等工具。“麵塑以優質麵粉為主料,加入三分之一的江米麵,用水和好,加入化學原料著色,蒸熟後就可以捏了。素材可以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現實中的人物、花鳥、風景等等。做麵塑,看起來很容易,但若想做得很好,形態逼真,就需要對生活深入地觀察、思考,悟性也很關鍵。研究造型的比例、構造以及色彩搭配非常重要,否則捏出來的麵塑會很彆扭。”老人一邊向記者介紹麵塑藝術,一邊捏起了面人。
一根竹籤捏在他手裡,紅、黃、藍、白、黑的各色麵團在他十指中揉、搓、拈、壓、貼、拍地連連動作之下,不到20分鐘,就“變成”了一個俏皮的孫悟空——身穿虎皮裙,頭戴緊箍帽,足登皂靴,手提金箍棒,神態逼真,栩栩如生。而使用的僅僅是剪子、刀子、撥子、梳子這些日常的工具。看他捏制面人真是一種藝術享受。
李芳清的作品多種多樣、形態各異,取材廣泛,大的高1.64米,小的僅有花生米大小,一個火柴盒裡放得下好幾件。李芳清曾捏制過一套“一百單八將”麵塑,不僅把《水滸傳》中描述的108條梁山好漢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且還塑出了相應背景,共花費李芳清3個多月時間。
李芳清把今天的藝術成就歸功為自己在濟南工藝美術研究所的幾十年的學習和工作。“1956年,我隨伯父到濟南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以前沒上過學,沒有美術功底,僅僅是憑著感覺捏。捏出的麵塑雖然好看,往往不成比例,也缺乏動感,經過培訓學習後才發現問題的根源。”

穆李藝人八方獻藝

麵塑藝術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藝人們作為副業活動,在春節期間或農閒時趕集串鄉,隨捏隨賣,養家餬口。後來從此藝者愈來愈多,流傳到曹州及周圍地區,開始以面授技藝興家立業。他們雲遊全國各地城鄉,以至出國賣藝。自1920年起,李俊興、李俊福及師兄弟十餘人,多次離家去上海、廈門、廣州、香港捏塑面人,並出國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國賣藝。1926年,李俊興被邀至寮國王宮表演麵塑,受到王宮一片讚揚。1928年,李俊興、李俊福、常天緒、李本化、李本純等十多人去新加坡賣藝,受到讚譽。李俊興兄弟當年回國,常天緒、李本化、李本純等長期留居新加坡,繼續經營麵塑藝術。1931年,李俊興去莫斯科表演麵塑,受到蘇聯人民的歡迎。經過麵塑藝人的不斷努力創造,麵塑藝術不斷提高,題材不斷發展擴大,製作更加精緻,使菏澤麵塑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如今,穆李莊的藝人們依然保持著傳統的遊藝方式。菏澤穆李莊一帶20多個村子,每年有300多付挑子,仍按傳統習慣,農閒而出,農忙而歸,雲遊全國各地賣藝。北方的吉林、黑龍江、北京,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都有菏澤麵塑藝人留下的足跡,一些技藝高超的,還曾到國外獻藝。
記者在穆李莊採訪時,遇到了已準備好行裝,即將到煙臺製作展銷麵塑的武金髮。今年36歲的武金髮,也住在東穆李村,學習捏麵塑已近20年時間。
“自學成手藝後,農閒時就到處奔波,賺些錢貼補家用。這一帶會麵塑的幾乎都是這樣,每年要在外面忙半年。”武金髮對記者說。
據武金髮介紹,麵塑藝人一般是三五人一幫,相互照應。近幾年來,去的地點也相對穩定下來,“有了比較固定的路線”。收入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除去費用,可以有幾千元以上的純收入”,成為當地人收入的主要來源。
李芳清非常看好麵塑的發展前景,“麵塑與很多日益衰落的民俗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僅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可以謀生的手藝,這就注定了麵塑具有超強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