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麥複種制

稻麥複種制是一種耕作方法,目的是提高農田的產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稻麥複種制
  • 外文名:無
  • 屬性:耕作方法
  • 目的:提高農田的產量
簡介,記載,

簡介

複種,是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播種和收穫兩次以上的耕作方法;複種可以充分利用單位面積的土地,提高農田的產量。我國最早實行複種輪作是在戰國時期。當時,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部分地區改變了一年一熟制。把冬麥和一些春種或夏種的作物搭配起來,採取適當的技術措施,在一年或幾年之內,增加種植和收穫的次數。《管子·治國》說:當時“嵩山(今河南登封)之東,河(黃河)汝(汝水)之間”,已經能夠“四種而五獲”(四年五熟)。

記載

《荀子·富國》說:當時黃河流域有的地方,可以“一歲而再獲之”(一年兩熟)。複種輪作的耕作技術,在後世的農業生產中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漢代的《異物志》說,南方有“一歲再種”的雙季稻。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注釋《周禮》時提到,在他生活的那個時期,已經流行“禾下麥”(粟收穫後種麥)和“麥下種禾豆”的耕作方式。北魏的《齊民要術》對複種輪作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刻。書中總結了一套輪作法,並對不同的輪作方式進行了比較,還特彆強調了以豆保谷、養地和用地相結合的豆類穀類作物輪作制。複種輪作的推廣,對促進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歐洲,直到18世紀30年代,才在英國出現輪作制。複種 一年內於同一田地上連續種植兩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耕地複種程度用複種(種植)指數表示。 至1990年中國複種指數已達150.5%,長江以南各省平均在200%以上。中國複種的主要類型有:作物生長一熟有餘,兩熟不足地區為兩茬套作;華北地區旱地多為小麥-玉米兩熟或春玉米-小麥-粟兩年三熟;江淮地區為麥-稻或麥、棉套作兩熟;長江以南和台灣,為麥(或油菜)-稻和早稻-晚稻兩熟、麥(或油菜、綠肥)-稻-稻三熟;旱地為大(小)麥(或蠶豆、豌豆)-玉米(大豆、甘薯)兩熟,部分麥、玉米、甘薯套作三熟。熱量條件是複種的主要限制因子。無霜期>180天、≥10℃積溫在3600℃以上地區,可以小麥與玉米套作一年兩熟;無霜期>230天、≥10℃積溫在5000℃以上地區,可以種雙季和實行稻田三熟。複種能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產量。稻麥複種制就是以稻,麥兩種糧食作物輪種的複種方式.每年六月份種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穫後,翻耕播種三麥,越冬至來年五月收穫,麥茬翻耕灌溉後再種水稻,一年兩熟,在長江下游蘇錫常地區,目前全年糧食畝產量穩定在八百公斤以上,最高可達一千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