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蛉

稻螟蛉

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 Moore,夜蛾科螟蛉夜蛾屬的一種昆蟲。又稱雙帶夜蛾,稻青蟲、粽子蟲、量尺蟲。遍布中國各地。除為害水稻外,還為害高粱玉米甘蔗茭白及取食多種禾本科雜草。以幼蟲食害稻葉,1~2齡將葉片食成白色條紋,3齡後將葉片食成缺刻,嚴重時將葉片咬成破碎不堪,僅剩中肋。秧苗期受害最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稻螟蛉
  • 拉丁學名:Naranga aenescens Moore
  • 別稱:雙帶夜蛾,稻青蟲、粽子蟲、量尺蟲
  • 二名法:Naranga aenescensMoore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夜蛾科
  • :螟蛉夜蛾屬
  • 分布區域:中國各稻區。
主要種類,形態特徵,成長和習性,重要天敵,防治措施,小結,

主要種類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分布:亞洲溫帶和亞熱帶稻區,國內北起黑龍江,南抵海南省,東自台灣,西至新疆的昌吉和烏魯木齊;
稻螟蛉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 分布:東南亞和長江流域以及南稻區,北至山東煙臺附近;
大螟(Sesamia inferenus Walker 分布):東南亞稻區,國內北限為陝西周至、河 南信陽、安微合肥、江蘇淮陰,即北緯34°一線
台灣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eon) 分布:中國南方稻區。台灣、福建、海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均較常見。

形態特徵

稻螟蛉屬鱗翅目夜蛾科成蟲體暗黃色。雄體長6~8毫米,展16~18毫米,
稻螟蛉生活史稻螟蛉生活史
前翅深黃褐色,有兩條平行的暗紫寬斜帶;後翅灰黑色。雌蛾稍大,體色較雄蛾略淺,前翅淡黃褐色,兩條紫褐色斜帶中間斷開不連續;後翅灰白色。粒扁圓形,表面有縱橫隆線,形成許
多方格紋;初產時淡黃色,孵化前變紫色。幼蟲老熟時體長約22毫米,綠色,部黃綠色或淡褐色,背線及亞背線白色,氣門線黃色。僅有兩對腹足
和一對臀足,行走時似尺蠖。被初為綠色,漸變黃褐色。腹末有鉤4對,後一對最長。

成長和習性

稻螟蛉在廣東一年發生6~7代,以蛹在田間稻茬叢中或稻桿、雜草的葉包、葉鞘間越冬。年中多發生於7、8月間為害晚稻秧田,其他季節一般蟲口密度較低。偶爾在4、5月份發生為害早稻分櫱期。
稻螟蛉幼蟲稻螟蛉幼蟲
成蟲日間潛伏於水稻莖葉或草叢中,夜間活動交尾產卵,趨光性強,且燈下多屬未產卵的雌蛾。卵多產於稻葉中部,也有少數產於葉鞘,每一卵塊一般有卵3~5粒,排成1或2行,也有個別單產,每雌平均產卵500粒左右。稻苗葉色青綠,能招引成蟲集中產卵。
幼蟲孵化後約20分鐘開始取食,先食葉面組織,漸將葉綠素啃光,致使葉面出現枯黃線狀條斑,3齡以後才從葉緣咬起,將葉片咬成缺刻。
幼蟲在葉上活動時,一遇驚動即跳躍落水,再游水或爬到別的稻株上為害。蟲齡越大,食量越大,最終使葉片只留下中肋一條。老熟幼蟲在葉尖吐絲把稻葉曲折成粽子樣的三角苞,藏身苞內,咬斷葉片,使蟲苞浮落水面,然後在苞內結化蛹。

重要天敵

寄生蜂類如稻螟赤眼蜂,幼蟲的寄生蜂類如螟蛉絨繭蜂Apanteles ruficrus (Haliday)等,常年寄生率都很高;捕食性天敵有蜘蛛等。
稻螟蛉天敵——螟蛉絨繭峰稻螟蛉天敵——螟蛉絨繭峰

防治措施

(1)冬季結合積肥剷除田邊雜草。
(2)化蛹盛期摘去並撿淨田間三角蛹苞。
(3)盛蛾期裝燈誘殺。
(4)掌握在幼蟲初齡使用藥劑防治,可選用90%敵百蟲結晶或80%敵敵畏乳油,或25%喹硫磷800~1000倍液噴霧,或每畝用18%殺蟲雙250~300毫升或30%乙醯甲胺磷120~160毫升兌水40~50公斤噴霧。或每畝用甲敵粉1.5~2公斤噴粉。
(5)重點要抓好2代2化螟和部分地區的2代3化螟的防治,並以水稻處於孕穗到齊穗以前的稻田為重點。畝用5%殺蟲雙大粒劑1~1.5千克撒施,也可畝用25%殺蟲雙水劑150~200毫升,或25%殺蟲雙水劑100毫升加BT乳劑100毫升,任選一種,對水60~75千克常規噴霧,或對水5~7.5千克低量噴霧。
(6)放
(7)性誘劑:二化螟性誘劑專化性強,省工、省時、經濟有效。

小結

螟蟲的種類: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台灣稻螟
為害狀:枯鞘、枯心、白穗、蟲傷株
大發生原因:氣溫變暖、耕作制度、抗性、天敵減少
防治:狠治一代壓基數,普治穗期保豐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