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蛉裹屍姬小蜂

螟蛉裹屍姬小蜂

螟蛉裹屍姬小蜂一種在稻田寄生於粘蟲、稻螟蛉、條紋螟蛉的膜翅目小動物。該蜂體型較小,藍黑色,雌、雄蜂差不多,但是稍有不同。分布地區多集中在中國浙江,湖北,福建等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螟蛉裹屍姬小蜂
  • 拉丁學名:Euplectrus sp.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
  • 昆蟲
  • :膜翅目
  • :寡節小蜂科
  • 分布區域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
  •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 寄主昆蟲粘蟲,稻螟蛉,條紋螟蛉
  •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
  • 記錄號:td00412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雌:體長約2毫米。頭、胸部黑色,有油光;複眼赤褐色;唇基及口器觸角除鞭節淡黑褐色外、足除爪黑褐色外,均淡黃褐色。翅透明,翅脈淡黃色。腹部背板和腹板大體黃褐色,但腹柄、側緣及背面後端約1/4黑色。頭、胸部具網狀細刻紋,散生淡黃褐色長剛毛;頭橫寬,狹於胸,正面三角形,下端狹窄複眼卵圓形突出;後頭陡直。觸角著生於顏面下部位於複眼下緣水平;柄節長超過頭頂;索節4節,第一索節稍長,長約為梗節的2倍,與2棒節等長,第二至第四索節漸次稍短,長約為寬的2倍。前胸長,狹於中胸,前緣狹,中胸盾片刻紋較粗,後緣幾乎平直,縱溝明顯直至後緣,正中有一細縱脊;小盾片呈五角形,後端圓滑,整片網紋細而一致;三角片在小盾片之前剛接觸,與小盾片間有深溝,刻紋亦微細;並胸腹節後方稍突出,表面光滑,正中有“]二”形脊,兩側較粗糙並有長毛,氣門橢圓形,後緣亦具隆邊。前翅亞前緣脈與緣前脈之間無折斷痕,緣脈稍長於亞前緣脈,長於痣脈約3倍,長於後緣脈稍過2倍。足跗節4節,比脛節短,後足第一、第二跗節約等長;後足脛節距長,長距仲達第二、第三跗節之間,短矩伸達第一、第二跗節之間。腹部光滑,但柄上多刻紋,長度僅比長稍短,但死後常明顯縮入.寬度亦與胸部相等;第一背板約占長的2/3以上,其後緣為腹部最寬處;末節後緣兩側各有一乳狀突,上生小毛8根;產卵管不明顯。
雄:與雌蜂相似。體長約1.6毫米。觸角全為淡黃褐色,4索節及棒節均約等長,長為寬的2.5倍;腹部短小且狹於胸部,呈長盾形,死後亦常縮入;外生殖器有時明顯突出。

生物學特性

該種在稻田寄生於粘蟲稻螟蛉、縱卷葉螟、白脈粘蟲、瓢蟲幼蟲、條紋螟蛉及浙江山區的一種夜蛾幼蟲。該種為幼蟲體外寄生蜂,多寄生。蜂產卵於相當成長的螟蛉幼蟲腹部,多在第三腹節背側方,在一寄主上一般產卵10餘粒(5-25粒)。卵呈扁橢圓形,豎於體表,用針輕撥,亦不脫落。蜂幼蟲孵化後,呈紡錘形,群集一處,吸食寄主體內營養,猶如一堆長葡萄;體色初為綠色,後變黃綠,略透明,兩側白色氣管的活動情況肉眼亦隱約可見;其時體長0.9毫米,最寬處0.5毫米。蜂幼蟲發育極快。在8月份,4-5天即已成熟。老熟幼蟲乳白色,分散鑽於寄主體下與稻葉之間,先用絲把螟蛉幼蟲四周連綴在稻葉上,然後再結粗網狀小“繭”準備化蛹(在小蜂總科中,僅本屬有結“繭”習性)。此時,螟蛉幼蟲已不能動彈,體也相當皺縮,6-8小時後小繭做好時,寄主已乾癟得只剩背腹緊貼的薄層體壁,深褐色。小“繭”圓形或橢圓形,徑2.5-3.5毫米,絲質粗糙,排列稀疏略星輻射狀,黃褐色。少數未爬到腹面下方的幼蟲,就在寄主體背結“繭”,此“繭“極似發霉的蟲糞。蛹,初黃白色,2天后變黑,再經5-6天即羽化為成蟲。成蟲十分活潑,羽化後即行交尾。10月初,在室內成蟲壽命為5-7天;11月,供食一次稀蜜液,可生活29天。根據中國農業有害生物信息系統提示,此蜂在粘蟲及稻螟蛉幼蟲上常見,粘蟲上的寄生率達60%(浙江安吉,1976年5月);在浙江遂昌山區,稻葉上條紋螟蛉幼蟲曾幾乎全被寄生,性比90%(1973年10月下旬)。螟蛉裹屍姬小蜂有時也被絨繭金小蜂或皺背腹柄姬小蜂所寄生,前種寄生率一般不高,後一種可達16.4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