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免疫生物學

移植免疫生物學

《移植免疫生物學》是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幼平。

基本介紹

  • 書名:移植免疫生物學
  • 作者:李幼平
  • ISBN:7040200155
  • 頁數:447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叢書名:研究生教學用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移植免疫生物學》為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推薦的研究生教學用書,是作者在2000年出版國內第一本中外合著的《移植免疫生物學》專著的基礎上,結合連續6年開設“移植免疫生物學”研究生課程的第一手經驗,針對目前研究生低齡化、以直讀為主、大量非醫學學生選修、缺乏移植臨床和科研經驗的生源現實,組織國內外在移植臨床、科研和教學第一線工作的一流專家共同撰寫的國內第一本《移植免疫生物學》研究生教材。
全書分基礎、臨床、前沿和技術4個部分,分別闡述移植免疫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在目前臨床主要移植器官組織中的套用、國內外最新前沿和發展趨勢以及基礎研究所需的相關技術。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個適合教學、可作手冊、能指導科研、也適合自學的研究生教材,同時也可作為臨床移植外科醫師、內科醫師、檢驗和臨床藥學人員、基礎免疫學教師、臨床免疫學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李幼平,女,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衛生部移植工程與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主任,衛生部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及循證醫學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專業委員會委員,腸內腸外營養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循證醫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研究方向為移植免疫和循證醫學。1992—1996年在美國匹茲堡器官移植中心從事移植免疫生物學研究,探索小鼠肝移植耐受的免疫學機制及干預。1996年應召回國後,領導創建衛生部移植工程與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移植科學與工程學交叉學科,與國內外學者共同編寫了國內第一本《移植免疫生物學》專著。在移植免疫研究方向先後承擔國家科技部“973”子課題1項、三級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面上課題4項。參編、參譯專著、教材10餘部,發表SCI論文30餘篇。

目錄

1 移植免疫生物學導論
1.1 移植免疫生物學的早期歷史
1.1.1 外科技術突破
1I1.2 移植規律的早期認識
1.1.3 MHC的發現
1.1.4 PeterMedawar的貢獻
1.1.5 免疫學的貢獻
1.2 移植免疫生物學的近代歷史
1.2.1 移植免疫生物學與免疫學
1.2.2 移植免疫生物學與免疫遺傳學
1.2.3 移植免疫生物學與異種移植
1.2.4 移植免疫生物學與組織工程
1.3 移植免疫生物學展望
1.3.1 移植免疫生物學面臨的問題及研究思路
1.3.2 移植免疫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2 MHC結構與功能
2.1 概述
2.2 小鼠MHC系統
2.2.1 主要研究方法
2.2.2 H-2抗原和Ia抗原
2.2.3 H-2複合體的基因組成
2.2.4 小鼠MHC-I類和Ⅱ類分子的結構
2.3 人類MHC系統的基因結構與遺傳
2.3.1 HLA研究簡史
2.3.2 人類MHC的基因結構與組成
2.3.3 HLA的遺傳特點與有關名稱的含義
2.3.4 HLA的群體研究
2.3.5 HLA家庭研究
2.4 人類MHC結構與功能
2.4.1 HLAI、Ⅱ類分子的結構
2.4.2 HLA的國際命名
2.4.3 人類MHC的生物學功能
2.4.4 HLA與醫學的關係
結語
參考文獻
3 移植抗原
3.1 抗原概述
3.1.1 抗原及其免疫原性
3.1.2 抗原表位
3.1.3 抗原分類
3.2 經典MHC抗原:決定移植物排斥的關鍵成分
3.2.1 MHC多態性是造成移植物排斥的遺傳學因素
3.2.2 T細胞對MHC抗原的識別
3.3 非經典MHC-I類抗原:NK細胞對MHC抗原的識別
3.3.1 非經典MHC-I類分子
3.3.2 MHC-I類分子作為配體參與NK細胞激活
3.3.3 其他非經典MHC分子和移植物排斥
3.4 糖類抗原:移植受者預存抗體識別的主要目標
3.4.1 非T細胞依賴性抗原及其特點
3.4.2 ABO血型抗原
3.4.3 異種移植超急性排斥抗原
3.4.4 甘露糖抗原
3.5 細菌胞壁抗原:啟動固有免疫應答的關鍵成分
3.5.1 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和模式識別受體
3.5.2 Toll樣受體啟動的信號轉導和相關基因激活
3.5.3 脂質抗原、CDl分子和NKT細胞的激活
3.5.4.磷酸抗原對細胞的激活
參考文獻
4 抗原加工呈遞與淋巴細胞激活
4.1 抗原呈遞細胞
4.1.1 專職抗原呈遞細胞
4.1.2 非專職抗原呈遞細胞
4.2 蛋白質抗原加工呈遞的兩條主要途徑
4.2.1 T細胞識別抗原的特點
4.2.2 外源性抗原加工呈遞的內體/溶酶體途徑
4.2.3 內源性抗原加工呈遞的胞質溶膠途徑
4.3 激活T細胞的各種信號和共刺激分子
4.3.1 抗原識別信號:由TCR/CD3複合體傳遞的第一信號
4.3.2 激活信號:由共刺激受體傳遞的第二信號
4.3.3 增殖信號:由細胞因子受體傳遞的第三信號
4.4 T細胞對移植抗原的直接識別和間接識別
4.4.1 T細胞對非已MHC抗原的直接識別
4.4.2 T細胞對非已MHC抗原的間接識別
4.4.3 T-APC種間輔助分子的不可接近性可改變對異種MHC抗原的識別格局
4.5 B細胞的激活與抗體產生
4.5.1 B細胞對蛋白質抗原的識別
4.5.2 B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
4.5.3 抗體親和力成熟和類別轉換
4.5.4 非蛋白質抗原對B細胞的激活及其在移植排斥中的意義
4.5.5 、不同類別抗體的效應功能
參考文獻
5 移植免疫效應細胞
5.1 T淋巴細胞
5.1.1 T細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5.1.2 T細胞亞群
5.1.3 T細胞功能
5.2 B淋巴細胞
5.2.1 B細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5.2.2 B細胞亞群
5.2.3 B細胞功能
5.3 自然殺傷細胞
5.3.1 NK細胞來源及組織分布
5.3.2 NK細胞表面標誌與分類
5.3.3 NK細胞受體與識別
5.3.4 NK細胞生物學功能
5.4 NKT細胞
5.4.1 NKT細胞的主要特徵
5.4.2 NKT細胞的分類與表型
5.4.3 NKT細胞發育生物學
5.4.4 NKT細胞生物學功能
結語
參考文獻
6 移植排斥類型
6.1 移植排斥概述
6.2 同種異基因移植排斥
6.2.1 宿主抗移植物排斥
6.2.2 移植物抗宿主排斥
6.3 豬一人異種移植排斥類型
6.3.1 超急性排斥
6.3.2 延遲性異種移植排斥
6.3.3 急性細胞性排斥
6.3.4 慢性排斥
結語
參考文獻
7 移植免疫狀態的調節
7.1 抗原抗體的免疫調節
7.1.1 移植抗原的免疫調節作用
7.1.2 抗體的反饋調節
7.2 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的免疫調節
7.2.1 發揮調節作用的T細胞
7.2.2 抗原呈遞細胞對淋巴細胞的調節作用
7.2.3 NK細胞的免疫調節
7.2.4 細胞因子的免疫調節作用
7.3 分子與信號轉導水平的免疫調節
7.3.1 免疫細胞信號轉導中蛋白質磷酸化和脫磷酸化的反饋調節作用
7.3.2 免疫細胞抑制性受體的免疫調節作用
7.3.3 Fas/FasL介導的凋亡在免疫負相反饋調節中的作用
7.4 獨特型與抗獨特型網路的免疫調節
7.5 嵌合與免疫耐受的調節
7.5.1 嵌合類型
7.5.2 嵌合與移植耐受的認識過程
7.5.3 嵌合誘導免疫耐受的機制
7.5.4 嵌合的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8 實體器官移植病理診斷與鑑別診斷
8.1 免疫排斥反應病理診斷標準的建立
8.2 腎臟移植病理
8.2.1 供腎活檢
8.2.2 移植腎病變評分標準
8.2.3 移植。腎急性排斥反應診斷與分級
8.2.4 慢性移植腎病
8.2.5 鑑別診斷
8.3 肝臟移植病理
8.3.1 供肝活檢
8.3.2 移植肝排斥反應評分標準
8.3.3 超急性排斥病理診斷
8.3.4 急性細胞性排斥病理診斷
8.3.5 慢性排斥病理診斷
8.3.6 鑑別診斷
8.4 心臟移植病理
8.5 其他實體器官移植病理
8.5.1 肺移植病理
8.5.2 胰腺/胰島移植病理
8.5.3 小腸移植病理
8.6 移植物抗宿主病
結語
參考文獻
9 免疫抑制藥物機制及套用
9.1 免疫抑制的概念及其發展歷史
9.1.1 免疫抑制的概念
9.1.2 免疫抑制的歷史沿革
9.2 免疫抑制非藥物治療
9.2.1 物理療法
9.2.2 手術療法
9.2.3 血漿置換
9.2.4 特異性抗原輸注
9.2.5 局部免疫抑制
9.3 免疫抑制藥物的分類及套用
9.3.1 免疫抑制藥物分類
9.3.2 免疫抑制藥物的作用機制及不良反應
9.3.3 鈣調神經蛋白抑制藥物
9.3.4 mTOR(哺乳類雷帕黴素靶分子)抑制藥物
9.3.5 生物性免疫抑制藥物
9.3.6 其他新型免疫抑制藥物
9.4 免疫抑制藥物的合理套用
9.4.1 免疫抑制藥物使用原則
9.4.2 免疫抑制藥物臨床使用要點
9.4.3 臨床免疫抑制方案
結語
參考文獻
10 腎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
10.1 腎移植髮展史
10.1.1 移植手術時代
10.1.2 免疫抑制藥物時代
10.2 腎移植免疫學
10.2.1 移植免疫學基礎
10.2.2 腎移植排斥反應的種類及機制
10.2.3 排斥反應監測和診斷中存在的問題
10.2.4 免疫耐受現象及思考
10.3 組織配型
10.3.1 HLA分型
10.3.2 HLA抗體篩選
10.3.3 新的配型策略——HLA胺基酸殘基配型
10.3.4 致敏受者的組織配型
10.3.5 組織配型中有爭議的問題
10.4 免疫抑制藥物套用
10.4.1 個體化用藥原則
10.4.2 免疫抑制藥物套用中有爭論的問題
10.5 移植腎功能延遲恢復
10.5.1 DGF影響因素
10.5.2 DGF處理措施
參考文獻
11 肝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
11.1 肝移植排斥反應
11.1.1 超急性排斥反應
11.1.2 急性排斥反應
11.1.3 慢性排斥反應
11.2 異種肝移植免疫排斥反應及病理
11.2.1 近緣異種肝移植
11.2.2 遠緣異種肝移植
11.3 肝移植耐受現象及機制
11.3.1 供受者間遺傳背景的影響
11.3.2 肝臟的解剖和生理特點
11.3.3 可溶性MHC-I類抗原和(或)MHC-I類抗原
11.3.4 高量耐受
11.3.5 移植肝臟浸潤性T細胞原位凋亡
11.3.6 微嵌合體形成
11.3.7 誘導耐受的臨床試驗
參考文獻
12 造血幹細胞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
12.1 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歷史
12.1.1 早期探索
12.1.2 人類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發展
12.2 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12.3 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12.3.1 GVHD臨床表現和病理學特徵
12.3.2 GVHD病理生理學機制
12.3.3 GVHD的細胞因子網路
12.3.4 GVHD防治策略
12.4 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
12.5 供者淋巴細胞輸注
參考文獻
13 多器官聯合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
13.1 多器官聯合移植的特點及免疫學表現
13.1.1 多器官聯合移植的特點
13.1.2 多器官聯合移植的免疫學表現
13.2 部分多器官聯合移植類型
13.2.1 聯合肝臟的多器官移植
13.2.2 聯合骨髓的多器官移植
13.2.3 聯合腸的多器官移植
13.2.4 聯合胰腺的多器官移植
13.2.5 器官簇移植
結語
參考文獻
14 胰腺/胰島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
14.1 胰腺移植
14.1.1 胰腺移植術式
14.1.2 胰腺移植受者選擇
14.1.3 胰腺移植效果
14.1.4 移植排斥反應早期診斷
14.2 胰島移植
14.2.1 胰島細胞分離與純化(自動化方法)
14.2.2 胰島植入
14.3 胰腺/胰島移植物排斥機制
14.4 防止移植物排斥的策略和方法
14.4.1 免疫抑制藥物的套用
14.4.2 免疫隔離技術
14.4.3 基因治療途徑
14.5 異種胰島移植
14.5.1 豬到人異種胰島移植臨床試驗
14.5.2 異種胰島移植免疫耐受誘導
14.5.3 異種胰島移植的潛在問題
14.5.4 異種胰島移植的前景
結語
參考文獻
15 移植耐受的誘導
16 慢性移植物失功機制及干預
17 移植感染及干預
18 移植免疫相關抗體工程
19 異種移植的前沿與探索
20 移植免疫雙向調節及干預
21 移植物界面反應的免疫生物學問題
22 移植組織配型原則與方法
23 移植免疫生物學動物模型設計及選擇
24 常用免疫實驗技術及方法
25 常用分子生物學技術
26 分子病理學技術
英中文對照
作者簡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