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得儒

秦得儒(1915~2008),江蘇南通人,抗日戰爭時期曾在重慶江津國立九中任國文老師,抗戰勝利後回滬,先在著名教育家沈亦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南通女教育家李兆萱教授的丈夫)主持的江蘇省立上海中學任教,那是當時盛名遠播的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得儒
  • 出生地:江蘇南通
  • 出生日期:1915年
  • 逝世日期:2008年
  • 職業:重國著名翻譯家,托爾斯泰研究專家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我國著名翻譯家托爾斯泰研究專家

人物生平

1949年初,沈亦珍、李兆萱夫婦去台灣繼續從事教育事業,秦得儒老師應聘入上海師範大學為教授。此前,他堅持收聽廣播自學俄語數年不間斷,終於掌握閱讀翻譯技能,在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授,特別開設外國文學教研室,並任室主任,重點研究俄國文學。他翻譯了《屠格涅夫傳》和《父親》。以後更集中研究列夫·托爾斯泰,對照俄文原著校核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被托爾斯泰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深深感動。經十餘年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他認為托爾斯泰是歐洲文藝復興後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其文藝才華和深厚的宗教學說與哲學思想均超越了其他許多作家。2000年他翻譯出版了《托爾斯泰藝術才華的頂峰》一書,更加奠定了他作為中國研究托爾斯泰專家的權威地位。2001年以後,他多次應山東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廈門大學、貴州大學等高校邀請前去講學,白髮高齡,奔波勞碌不息。前後出版作品達80餘萬字。
秦得儒
秦先生國學基礎非常深厚,弟子們對其讚譽有加。他高度讚頌孔子所說的“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1他認為前人偉大學說都是從探索自然法則中得來的,萬物變化中都存在著適度的、恰如其分的自然法則。《中庸》就是說的這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人與人相處都要友愛和善,飲食起居要多寡適度。凡事過猶不及,都要執中,恰如其分。要真正深刻了解自然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法則,按照這種規律法則行事,才能不犯錯誤,順其自然,獲得自由幸福。他還引孔子的話:“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他認為這是深遠博大的仁愛之道,要人們好好探索領會學習。
他強調教育的作用,對孔、孟、老、莊有深入的研究。孔子認為人天生有愛人的善性和自私利己的劣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必須通過教育的手段發揮人的善性,克制人的劣性。修身就是培養人具有為善的誠心,誠心誠意為善就可以成為心地純正無邪的善人。修身愛人,由近及遠,首先要從愛家庭親人做起,所以孔子特彆強調孝道。人人能盡孝道,就會使全社會形成仁道淳厚的民風了。用同樣的道理治理國家,孔子反對用殘殺人民的暴力方法,主張君子推行仁政,處處以身作則感化人民。他認為:愛人助人,使人得到幸福,自己心靈就會感到無限的快慰,這是人生高於物質享受的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幸福。
孟子繼承發揚孔子的學說,勸說統治者要把人民放在首要地位,處處為人民著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人聚之,所惡勿施與也。”孟子根據大自然賦予人們仁愛本性而創立了一整套仁愛學說。孟子主張教育人要從小抓起,要刻苦磨練,不要貪逸惡勞,要培養善良主義的堅強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創立了獨特的人文哲學流派,認為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最偉大。遵循這種自然法則為人處世,齊家治國可以得福,違背這種自然法則就會遭受苦難。萬物的生長變化都有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鬥爭的兩個方面,我們遠祖就根據陰陽變化的法則著作了《易經》。老子深刻研究自然法則,認為柔勝剛、弱勝強、曲勝直。主張不用主觀一套“有為而治”,而要用自然法則實行無為而治。老子對自然辯證法有十分精闢的論述,更深刻論述了萬物本源的“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主張用這種美德去愛人、愛自然萬物。這種包含偉大慈愛的生育萬物的“玄德”,是老子學說的核心。
這些在秦先生91歲高齡所著的《我國古典文化漫談》(2005)有詳盡論述,為許多大、中學生和青年朋友了解我國古典文化的精髓提供了方向。
他畢生獻身教育事業。認為教育樹人應為立國之本。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中學,為國家培育了大批優秀的人才,保持了國脈不致中斷。當年國立中學的學生,以後大多成為國家棟樑之才。兩彈元勛鄧稼先、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將、天津市長聶璧初、著名作家王火、已故著名音樂家彭修文等等都曾經是國立中學的流亡青年。還有數十位院士、許多的科學家、教授、高級記者、總工程師、各行各業的出色優秀人才,也都曾受教於抗戰時期的國立中學。一個以教育為立國之本的國家到任何時候都是不敗的,且必然強盛。
他小小居室掛滿他自己的書法作品,真、,以至鐘鼎文,無不具備。他自稱老邁,筆力大不如從前,但應我之請仍勉力寫了一幅相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他多年前即為上海文聯、上海翻譯家協會、上海高校書法教育協會等學術團體成員,書法作品多次參加海內外書法展,全國書法展。2006年9月他榮獲全國翻譯、書法兩項大獎,因高齡無法去北京領獎,有關部門送至家中,老人深感欣慰。
對故鄉南通,他懷有深深的眷戀。上世紀90年代以前,他曾多次致信南通市領導,建議在南通市中心樹立大型的張謇雕塑,廣泛深入地宣傳張謇的偉業,讓年輕人傳承發揚,使南通建設發展得更快更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